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餓死」癌細胞又有新理論!最新腫瘤研究,顛覆了人類的癌症認知

「餓死」癌細胞你聽說過嗎?

癌細胞就像「營養掠奪者」,與正常細胞爭搶養分,讓自己越長越大。而近些年的研究發現,限制或阻斷癌細胞的能量攝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的發展。

但最新的一項研究顛覆了我們的認知:瘋狂消耗能量的,可能不是癌細胞

一、改寫腫瘤100年研究的一項發現

100年前,著名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Otto Warburg醫生與同事們發現: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消耗的葡萄糖更多。癌細胞需要快速分裂和增殖,因此會以極高的速率消耗葡萄糖。

在此基礎之上,在過去20年裡,癌症代謝領域的研究出現了爆發式增長。正因為如此,PET腫瘤成像可以利用癌細胞對葡萄糖的「渴望」,用放射性葡萄糖示蹤劑(FDG)誘惑癌細胞,最終讓癌細胞現出原形

但醫生們發現,有時候PET掃描結果中應該發亮的部分卻沒有發亮

為了找到原因,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的4位教授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組實驗,並於2021年4月7日,將結果發表於知名期刊《自然》雜誌上。

他們往腎癌小鼠的體內注射PET示蹤劑,把腫瘤取出,利用技術把腫瘤中的細胞分門別類,再測量它們的放射性,結果有了令人驚訝的發現:一直以來,主要消耗葡萄糖的並不是癌細胞,而是一種叫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

研究人員發現,巨噬細胞具有強大的葡萄糖代謝活性,相反,癌細胞對葡萄糖卻沒有想像中「熱衷」,而是對穀氨醯胺有著更大的「興趣」。進一步研究還發現,不僅是腎癌,在結直腸癌、乳腺癌等癌症實驗中,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不同類型的細胞對營養物質做好了分配,它們會根據自身特定的代謝程序消耗特定的營養物質,比如癌細胞消耗穀氨醯胺和脂肪酸、巨噬細胞消耗葡萄糖……

新聞稿對該研究這樣評價道:由於這一發現,發展了100年的癌症代謝模型研究史將被改寫,「餓死」癌細胞並非原來想的那麼簡單。

二、院士:人,生而帶癌

研究癌症4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在談到對癌症的理解時表示,每個人從出生開始,身上就帶有癌細胞。至於為什麼有的人與癌細胞相安無事,有的人卻成了癌症患者,取決於我們身體對於癌細胞的控制。當細胞增生不受控制時,就會迅速擴張,無限繁殖,最終變成癌症。

對於癌症的治療,樊院士表示,不是所有的腫瘤都該切

目前主流的癌症治療方法都以殺死癌細胞為目的,手術一刀切下去,或者重複放化療,透支患者的身體。最後,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能還沒有被完全清除,人就已經被折磨得不行了。反過來,如果人體與癌症共存亡呢?短的說不定可以再活一二十年,長的甚至能帶癌生存,不影響正常的生活。

因此,在治療癌症上,不能盲目地「一刀切」,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聰明地選擇適合的療法才行。

三、《家庭防癌指南》權威發布

4月15日,國家衛健委、國家癌症中心聯合發布《家庭防癌指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趙東兵主任表示,家庭生活中也隱藏著不少癌症危險因素,但很容易被忽視。《家庭防癌指南》的發布,給了我們更好的防癌指導。

1.避免家庭致癌因素

家庭致癌因素包括家庭不良飲食習慣,例如新鮮蔬果攝入不足;家庭成員普遍超重、肥胖,缺乏運動;家庭成員有抽菸、酗酒、熬夜等不良嗜好;家庭氛圍差,家庭成員矛盾衝突、夫妻感情破裂、兄弟姐妹不和睦等。

2.警惕腫瘤信號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癌症,但並非萬無一失。如果無法阻止癌症的降臨,就要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進行防控。

癌症是有預兆的,常見的包括:

頻繁劇烈乾咳、咳痰、痰中帶血;

身體淺表部位出現不痛不癢腫塊,在短時間內快速變大;

大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便血等;

不明原因的出血,比如陰道出血、鼻子出血、排尿出血等;

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短時間內體重下降幅度很大。

3.關心早期篩查

定期體檢也是防控癌症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癌症患者的家庭,要根據針對不同的癌症進行防癌體檢,比如肝癌高危人群要定期檢測甲胎蛋白,乳腺癌高危人群要定期做鉬靶和超聲等。

預防癌症,防微杜漸是關鍵。雖然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但只要做好調整生活方式、定期體檢等防範措施,就能有效降低癌症的發生風險。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12/159195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