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一言不合就開始「吱哇大哭」,是許多家長的噩夢,不分場合,不講道理,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
是在焦躁和不耐煩的情緒中不斷上頭,直接一頓訓斥震懾住孩子?
還是一忍再忍,等待孩子自己平靜下來?
大部分父母會在這二者之間徘徊,明星愛豆要做表情管理、身材管理,而對家長們來說,養娃過程中的情緒管理,才是重中之重!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表示:「孩子的情緒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
而面對孩子的壞情緒,作為大人,我們總是急於擺脫,希望能夠快速制止他們,畢竟,一個嚎啕大哭的孩子,很容易引起不滿:
在公共場所,人們會忿忿不平小聲議論;
在家,持續不斷,直衝顱頂的哭聲會讓人心情煩躁,瞬間被無奈和不耐煩包圍。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家長們可以怎麼做?
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比逼孩子順從更重要
在孩子360°環繞式立體聲的哭喊中,忍無可忍的家長們經常會選擇簡單粗暴地用威脅壓制的方式解決,雖然孩子暫時止住了哭鬧,但卻並沒有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反而對孩子產生了不好的影響: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
如果孩子在控制情緒方面發育遲緩,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將更慢地進入理智腦的發育。
孩子產生獨立意識最初的兩個階段,一個是剛剛開始認識世界的2-5歲幼年階段,另一個是10-19歲的青春期階段。
當他們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又無法實現時,就會表現為心理上的挫敗感,這也將造成孩子更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向他人發脾氣。
作為家長,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幫助他們成長的第一步。
比起朝他大吼「別哭了!」、「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嗎?」、「你能不能聽話點!」,耐心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如果換做是我也會很生氣」,會讓孩子更容易放鬆下來。
不要讓哭鬧,成為孩子的武器
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對家長來說堪比社死現場,每當熟悉的哭鬧聲又響起,來自周圍人的目光都會讓人格外窘迫。
為了讓孩子迅速停止哭喊,讓他玩手機,給他買玩具,翻出包里的棒棒糖,成了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止住了孩子一時的哭泣,卻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只要哭,爸爸媽媽就會滿足我的願望」的觀念,長此以往,一旦孩子認定了這個道理,再多苦口婆心的教誨都將變成徒勞。
冷靜下來,不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是每位家長都應該學會的技能。
教會孩子調節情緒
產生情緒波動是一種本能反應,而運用正確恰當的方式緩解不良情緒,是一種能力。
首先,要讓孩子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幫助他們進一步消化情緒,家長們可以引導孩子反思,採用無理取鬧的方式發泄情緒,是否能夠解決問題。
當需要排解時,打球、聽歌、吃零食……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有很多宣洩情緒的方式,都能夠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陪他們一起,正視情緒起伏,逐漸學會調節和克制。
蔡康永說:「情商高並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