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連花清瘟從感冒藥到神壇上的「抗新冠」,最富中國院士賺錢賺到手抽筋

—神壇上的連花清瘟,最富有的中國院士

連花清瘟上市多年,眾多學者背書。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連花清瘟3個月全國用量6000萬盒。到了2020年,蓮花清瘟膠囊終於登上神壇,成為中成藥一代頂流。

「蓮花清瘟一家親,賺錢賺到手抽筋。」                             

來源於財新網和鈦媒體的兩大頂級權威媒體爆料的新聞再次把這個「抗新冠」神藥亮出來。

受爭議的論文作者是賈振華,他的妻子是以嶺藥業董事長吳以嶺的女兒吳瑞,而以嶺藥業是「蓮花清瘟膠囊/顆粒」的唯一生產廠商。                                    

蓮花清瘟的療效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很多人在疫情之下都傾家蕩產,而吳以嶺院士在去年前5個月財富飆升了近兩倍。

其股票資產按最新收盤價計算高達120億元。                                    

蓮花清瘟膠囊在新冠治療中受到多名重磅專家背書,市場追捧之下,股價年內一度飆升近200%。                                    

這未必是理性增長,卻是大股東財富變現的不錯時機。                                    

吳氏家族絕對控股以嶺藥業,其中吳以嶺和他的兒子吳相君、女兒吳瑞合計持股就高達54.21%(據2019年年報)。                                    

官方背書並沒有消除關於「蓮花清瘟膠囊」的爭論。 

     

  「中成藥」的身份,及僅用於輕症治療和除中國外各國對於蓮花清瘟膠囊的模糊態度,都無形中賦予其爭議的引子。                                    

一部分人認為,新冠輕症是可以自愈的,由此質疑連花清瘟膠囊的效用是否被誇大。

「中藥之爭」,向來是把網際網路世界分割成兩派的激進命題。                                    

以嶺藥業的資本狂歡始於2020年4月12日。                                    

當天連花清瘟膠囊(顆粒)說明書獲藥監局批准,增加「在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常規治療中,可用於輕型、普通型引起的發熱、咳嗽、乏力。」                                    

連花清瘟顆粒這被一部分人解讀為連花清瘟膠囊成為「全球首個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症的藥物」。公司股價隨即漲停。                                    

此前在幾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連花清瘟膠囊均被納入。                                

去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中,連花清瘟和金花清感顆粒、血必淨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並稱為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                                    

在援助海外留學生的健康包中,除了口罩和消毒紙巾,兩盒連花清瘟膠囊亦是唯一藥品。

 將以嶺藥業的財富狂歡推向最高點的,是鍾院士三次公開明確的背書。                                   

第一次是,世界知名藥理學期刊《藥理學研究》刊登了一篇名為《連花清瘟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的文章。                                   

論文的作者包括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院士、研究員楊子峰等。  

第二次是,騰訊醫典邀請鍾南山院士解答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問題。                                   

鍾院士在評述幾種抗疫藥物時,說連花清瘟對減輕發燒,減少呼吸道咳嗽症狀,加快恢復都有效。對於病毒的轉陰率和對照組相比,它有縮短的傾向。我們認為,對於輕症和普通型,連花清瘟就被證明有效。                                    

利多消息密集助推,以嶺藥業股價連續漲停。4月17日一度攀升至最高點41.69元,市值突破500億元。                                    

第三次是,鍾院士在與海外留學生視頻連線時說:                                    

進行實驗後,我有底氣、有證據來說,連花清瘟真的有效。                                    

而在國內為連花清瘟膠囊加冕的同時,連花清瘟在國外卻有不同聲音。                                    

在加拿大,有留學生在社交平台曬出收到的連花清瘟膠囊。這受到加拿大衛生部的關注,其發言人稱:「出售未經授權的保健產品或做出虛假或誤導性的宣傳,治療或治癒COVID-19在加拿大是違法的。」                                    

加拿大本土學者CBC醫學專欄作家Peter Lin博士表示:                                    

「可以治療COVID-19症狀的產品並不意味著它可以治療冠狀病毒本身。治療疾病的症狀不應與治療疾病相混淆。」

瑞典,瑞典媒體報導稱,「瑞典海關實驗室對中國提倡的抗新冠中藥連花清瘟進行了檢測,聲稱其成分「只有薄荷醇」(一種用來廣泛製糖的主要原料),引起熱議。

在北美洲,有媒體報導,某北美國家拒絕連花清瘟膠囊入境是由於「該藥富含馬兜鈴酸(一種具有致癌性和腎毒性的化學物質)」。

連花清瘟膠囊一直未有較明確的新冠療效數據,直到抗擊新冠的中後期。

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共同指導在全國9個省市23家醫院共同開展了一項連花清瘟RCT(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共計納入284例新冠肺炎患者。

他們給出的研究結果顯示:「主要臨床症狀的消失率、臨床症狀持續的時間,治療組均優於對照組,肺部影像學的好轉達到了83.8%,而對照組是64.1%。臨床治癒達到了78.9%,對照組是66.2%,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在輕症轉重的方面,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50%。而在最近完成的體外實驗,也證明連花清瘟對體外的新冠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因新冠輕症具有自愈特點以及僅完成體外試驗,當時這組對照實驗亦掀起一番討論。

人們另一個關注點是,早在2019年,吳以嶺院士出資與鍾南山院士在廣州醫科大學成立了「南山-以嶺肺絡聯合研究中心」。

啟動儀式上,鍾院士「充分肯定了吳以嶺院士,給予高度評價。」吳以嶺院士則致辭「衷心感謝鍾院士一直以來對中醫藥發展的關心和支持。」

這是世紀之初,同時擁有醫院、醫藥公司和建築公司,吳以嶺院士的商業才能比醫術還牛。

2003年SARS病毒突然而至。成立不久的以嶺藥業針對SARS病毒,根據《傷寒論》之麻杏石甘湯和《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加減變化,製成了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顆粒。

可惜的是,當年的連花清瘟遭到了一代神藥板藍根的碾壓,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

神藥板藍根的誕生也神奇。沒有人能清楚的知道板藍根到底能治什麼病,每次有流行病發生,每個小孩兒都會被大人要求喝一碗「甘甜」的板藍根。

2008年,時任中華醫學會會長鍾南山團隊宣布「初步探明板藍根抗病毒神秘機制」;再後來,伊波拉病毒爆發,中國向非洲愛心捐贈抗病毒藥品板藍根10多萬包,板藍根走向世界。

2013年H7N9型禽流感爆發,病毒特性都未研究清楚,很多地方就宣稱「板藍根可預防H7N9禽流感」。

不過連花清瘟膠囊後來上演逆襲劇本,2005-2019年,連花清瘟膠囊累計18次被相關部門列入治療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診療方案。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連花清瘟3個月全國用量6000萬盒。

到了2020年,蓮花清瘟膠囊終於登上神壇,成為中成藥一代頂流。

翻開以嶺藥業的財報,2019年營收58.25億元,銷售費用22.27億元,占營業總成本的38.23%,研發費用3.91億元。

這具有中成藥公司的普遍特點——銷售費用高企,研發投入平平。

醫藥公司的銷售費用向來不可明說,如果是專攻醫院的處方藥,向醫院和醫生提供回扣,帶金銷售的亂象頻頻被曝光,這部分成本會隱蔽到銷售費用之中。

銷售費用包括市場開發與學術推廣費、廣告宣傳、差旅費、會務費和業務招待費等多種項目,便於回扣走帳。

中成藥往往具有主治病種多、適用科室廣的特徵,因而成為「萬金油」的輔助用藥,特別適合此類灰色地帶。

如果是投放到藥店的非處方藥(簡稱「OTC藥」),廣告轟炸是拉動市場的黃金法則。

廣告語要「症狀明確,人群模糊」,目標人群能擴多大就多大。

不信你品:「幸福源自生活、健康源自阿膠」、「京都念慈庵,調心降火,吐納生機」......

2017年中康CMH研究發表了一個調查,零售終端銷售規模超10億的OTC明星單品共有11個,全部為中成藥。

其中,東阿阿膠已成為OTC規模最大單品,廣告費5.13億元。

連花清瘟上市多年,眾多學者背書。當資本攪合其中,一些說不清的東西,突然變得更複雜起來。

而今賈振華作為以嶺藥業老大的女婿,為老丈人的背書時,雖說舉賢不避親,但論文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權威性又多出來多少水分?

希望能大浪淘沙,去偽存真。

倫理公道自有定數。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燕梳時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22/159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