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提出:媽媽,我還想在玩5分鐘的要求的時候,你一般會怎麼做呢?
不管是帶孩子去外面玩,還是在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現在很多媽媽都學會了奶油媽媽之前分享過的小招數,就是提前跟孩子做好約定。
可能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方法特別好用,但是慢慢的,可能大家也都發現了,隨著孩子越長越大,對這些手機,電視啊,越來越喜歡,好像我們的約定開始慢慢不管用了。
很多時候會出現,約定的時間明明已經到了,但是孩子還會提出額外的要求,比如,媽媽,我想再玩5分鐘。
根據我的經驗,以及大家反饋過來的情況來看,當孩子提出這個要求之後,大家的回應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第一種呢,就是態度堅決的制止,不可以,我們都約定好了,你要做一個遵守約定的好孩子。
第二種情況呢,就是媽媽心疼孩子,感覺孩子好像確實也沒有玩夠,於是呢,就答應孩子的要求,好吧,那就再玩5分鐘。
今天我想說,這兩種回答,不管你用的是哪一種,其實都是錯誤的。
很多媽媽可能也意識到了,如果你是採取第一種方式,嚴詞拒絕,這個確實可以讓孩子放下手機,但是孩子之後的情緒會變得很差,甚至還會出現跟你對抗的情況,你讓他幹啥他偏不,甚至有時候還故意給你搞破壞。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
「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處,會委屈甚至憤怒」。
因為可能孩子不想關掉電視或者手機的原因,是孩子並沒有看完一集動畫片,或者玩完一把遊戲,所以即便孩子關掉手機和電視去做其他事情,但是心裡卻始終在惦記剛才的電視劇情,導致孩子沒辦法專心做事情。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未完成情結」,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理解為,有些事情越是被禁止,越是被壓制,越容易成為孩子內心的缺口和遺憾,從而形成一種病態的發展。
那如果是第二種呢,如果同意孩子繼續再玩5分鐘呢,你就會發現我們又遇到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玩過一個5分鐘之後,會要求再來一個5分鐘,於是就進入變成了,5分鐘5分鐘,一個又一個5分鐘,沒完沒了的玩手機。
我想這也不是大家想要的結果。
如果一味的妥協,放縱,讓孩子無下限地突破父母的威嚴圈,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在孩子這裡沒有了權威性,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
所以奶油媽媽一再跟大家強調說,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方面要掌握一些科學育兒理念,另一方面就是需要跟孩子玩一些套路,在科學育兒理念的指導下,適當的使用一些小套路,效果事半功倍哦。
在這裡呢,奶油媽媽給大家推薦3個小方法,幫助孩子有效的建立時間意識,同時更好的履行契約精神,體驗到自律帶來的成就感。
第一:建立約定時,增加儀式感
很多時候我們跟孩子做約定,都是口頭的約定,孩子很有可能玩一會就忘記了這個約定,或者我們採用鬧鐘計時法或者是沙漏計時法的時候,孩子因為還沒有看夠或者玩夠,即便時間到了,也假裝沒看到。
所以,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履行約定,最好的辦法就是給我們的約定增加儀式感。
比如,我們在跟孩子約定好看電視或者是玩手機的時間之後,跟孩子來一個拉鉤約定,這個拉鉤的儀式感很重要。這會讓孩子在內心裡更加重視這次約定,也更能督促孩子嚴格執行這個約定,大家也都可以試試,效果非常好。
第二:給孩子留足心理緩衝期
在這裡奶油媽媽要跟大家分享一句話:
你永遠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自覺。
大家一定要把這句話記在心裡,時刻提醒自己。
所以,我們跟孩子做好約定之後,一定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主動關掉手機並且還給你,這個時候就有關鍵的一步需要我們來做了,就是:提醒。
可以從距離約定時間還有5分鐘左右來提醒,5分鐘的時候提醒一次,3分鐘的時候提醒一次,1分鐘的時候再提醒一次。
通過這三次的提醒,可以給孩子的內心留足一個緩衝期,每一次的提醒都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同時在心裡做好要關掉手機或者電視的準備,當時間終於到達的時候,孩子也會很容易接受。
第三:用轉移注意力法則,給孩子提供有限選擇
如果前兩種方法你都用過了,但是感覺不好用,或者孩子並不配合,那你可以試試我的終極大招,使用轉移注意力法則,這個方法我自己在使用的過程中幾乎是百試百靈。
比如孩子抱著手機說我想再玩5分鐘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媽媽也好想讓你再玩5分鐘呀,可是媽媽要去超市買菜了,那你選擇是自己一個人在家呢?還是陪媽媽一起去超市把你之前列的採購清單給完成了呢?
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孩子跳出繼續玩手機的思維模式,而是要去重新思考,是要自己在家,還是要去超市購物?
當孩子開始思考這個新問題的時候,自然也就不再糾結要不要再玩5分鐘的問題了。
再比如,孩子不想刷牙的時候,你可以問孩子:
「寶貝,你是想自己擠牙膏呢?還是想讓媽媽來幫你擠牙膏呢?"
這個時候孩子就不在糾結要不要刷牙,而是在思考誰來擠牙膏的問題了。那牙膏都擠上了,接下來你還擔心孩子不刷牙麼?
這就是注意力法則的魔力所在,我們提供幾種可供選擇的方案,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案,從而讓當下的問題迎刃而解。你學會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