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國際娛樂 > 正文

在內卷和躺平年代,《老友記》仍是年輕人安慰劑

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不僅未曾落伍,甚至還要比很多當下年輕人的現狀還要更美好、更自由。

——題記

《老友記:重聚》基本上就是毫無創意的幕後訪談、片段重溫、明星客串……但這絲毫不妨礙忠實粉絲們守著屏幕準點收看,從六個人剛合體就開始淚崩。

在爛番茄上,這支特輯的專業影評人好評率只有68%,但普通觀眾好評率有83%。中國觀眾的反饋甚至更加熱烈,截至5月30日,有近3萬豆瓣網友為重聚特輯打出9.4的高分。

麗莎·庫卓發出神經質的尖叫(她以為沙發上有蟲子),主持人說你的表現未免太過菲比;柯特妮·考克斯說,莫妮卡的孩子已經畢業了,但她還是要把家長會的控制權握在手中;大衛·史威默與詹妮弗·安妮斯頓坦陳,曾經對彼此動過真感情,但是沒有越軌(大家信嗎?)……這些演員與角色早已融為一體,每個人都還是那麼奇葩、那麼可愛。

距離《老友記》的開播已經過去27年,但這部劇傳奇的地方就在於此——它的生命力竟然是如此長久,老觀眾從未離去,新粉絲持續加入。

時至今日,《老友記》仍然在全球各地的電視台、視頻網站上反覆重播,每年仍能為華納貢獻約10億美元的版權收入,六位主演每年躺收2000萬美元。《好萊塢報導》2015年邀請2800位業內人士參與投票「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出來的100部電視節目名單中,《老友記》拿到第一名。

在中國,趁著重聚特輯播出的時機,優愛騰和B站先後發布消息,宣布《老友記》全十季高清修復版內容即將上架。

為何這麼多年過去,《老友記》依然會長盛不衰,並且能夠持續獲得全世界觀眾的青睞?

《老友記:重聚》

真正屬於「獨立的年輕人」

《老友記》或許並非最出色的情景喜劇,美國知名電視雜誌《TV GUIDE》曾於2002年評選"50 Greatest Shows of All Time",名列第一的是《宋飛正傳》(Seinfeld)。然而這部同樣誕生於90年代的情景喜劇,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非常有限,第一季在豆瓣電影上只有6000多網友打分,與《老友記》的23萬評分人數不是一個量級。

有網友總結《宋飛正傳》不如《老友記》在國內走紅的原因:1.演員與服裝都「顯老」,顏值不能打;2.台詞精妙但是難懂,文化隔閡門檻更高;3.感情表達晦澀,而中國觀眾卻大多喜歡感情充沛能打動人的類型。

《老友記》有一群最生機勃勃、最時髦的主角:大都市的年輕人。

在紐約州立大學開設《電視與社會》課程的Elayne Rapping博士認為,《老友記》標誌著美國文化的變化,反映出了社會的主流趨勢,「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青年統治的文化中,青年形象已成為我們文化的主導形象。這部劇讓美國人意識到,20多歲確實是人生的黃金時期。」

在今天,如果影視劇不把年輕人當主角,可能都根本拿不到投資。不過27年前,天還不全是年輕一代的天。根據出品人凱文·布萊特的回憶,《老友記》當年在NBC籌備要拍的時候,高層給的意見是:全是年輕人,這怎麼行?

《老友記》曾經一度不是六人行,而是七人行,還有一位「老傢伙」帕特警長(Pat the Cop),負責給年輕人們提出心靈指引。不過當製作團隊開始排練,就意識到這位「人生導師」的存在非常違和,最終砍掉了這個角色。

實際上,NBC過去的擔憂自有其原因。在《老友記》之前,過去的情景喜劇通常都是在刻畫一個大家庭的生活場景(比如80年代的《成長的煩惱》、《歡樂滿屋》),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孩子們都是點綴的支線人物。

而到了90年代,《老友記》與《飛越比佛利》成為第一批最早聚焦獨立的年輕人的電視劇集。《老友記》中,雖然幾位主角的父母也是固定配角,但他們都只是負責提供笑料,並不會過多干涉子女的生活。

《老友記:重聚》中,製片人瑪爾塔·考夫曼回憶說,《老友記》當年突然登上《滾石》等權威文化雜誌的封面,開始被視作」時代精神的象徵「。紐約都市裡,六位主角呈現出有別於」嬰兒潮一代」的「千禧世代」的精神面貌。

當「性、毒品和搖滾樂一起解放」的年代過去之後,隨著娛樂業的爆發,年輕人們追逐著流行文化的潮流,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題變成了消費。社會整體已經變得更加包容、多元。尤其是,流行文化擅於吸取各種新潮的生活態度。人們對很多事情都已經習以為常。「千禧世代」的特點是:注重個人的感受,相比「集體」怎麼樣,更強調個性的存在。他們沒有戰爭的記憶,對世界更有安全感,對社會發展更務實,或者說更趨於日常化。

因此我們看到,在《老友記》裡,二十多歲的朋友們住在公寓裡,不追求向上層升遷,共度美好時光。當第十季結尾,六個人搬離公寓、進入婚姻,最幸福的時光至此終結,真正的煩惱即將降臨。

或許很多人猜測《老友記》是一部屬於懷舊的老觀眾的劇,但事實正相反:調研機構One poll曾於2018年發起對《老友記》的全面調查,美國受調者中總共有63%的觀眾看過並持好評,而年輕人(18-24歲)則超過了這一平均值,好評率達到了76%。

《老友記》製作人大衛·克雷恩感嘆說:「這完全是超現實的……你以為今天的孩子們會覺得,『很無聊,老電視』,但他們依然在擁抱它。「

實際上,恰恰是只有正年輕的人,才會對《老友記》真正產生強烈的共鳴——因為那就是他們的生活,即使是」美化後「的那種。而對於早已告別」朋友即家人「階段的中年觀眾,或許更樂意看到一些逆襲的大叔loser做主角,比如說《絕命毒師》。

在中國,80後、90後,甚至00後們對於《老友記》的推崇又有所不同,它是很多年輕人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啟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

北京林業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訾非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談道,如果用美國《老友記》這一代去對照我們中國的時代,最接近的就是現在——六個人雖然個性不一,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一致的:不依賴父母、獨立生活,再困難也不跟父母開口。

實際上《老友記》的主角的年齡,完全可以算作中國年輕觀眾的父母那一輩,但是大家都自然地把他們視作同齡人。儘管六個人的科技裝備比我們落後(他們只能靠電話聯絡彼此),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僅未曾落伍,甚至還要比很多人的現狀都更「往前一步」,是可望而不及的理想狀態。

情景喜劇的烏托邦

《老友記:重聚》中,當一名觀眾問演員們在製作這部劇時不喜歡什麼時,大衛·修蒙的回答是:猴子馬塞爾不配合表演,休息的時候還要站在他肩頭吃蟲子。我們都笑了,同時也心知肚明,他沒有說真話——沒有提及任何真正的困擾,比如面對現場觀眾的巨大的壓力(馬修·派瑞在拍攝期間染上了毒癮),比如曲折的薪酬談判,比如這部劇遭受到的種種批評……

實際上,在今天美國娛樂圈追求」政治正確「的氛圍下,《老友記》遭受到了「缺乏多樣性」、」不關注現實社會議題「等苛責。創作者也多次公開表達反思,如果再拍的話肯定不應該只有當初的面貌,首先主角團不可能全都是白人。

但是恐怕很多觀眾都會同意:這些所謂的」bug」都無關我們喜愛這部劇的初衷。說到底,《老友記》不是「嚴肅文學」,不是真人秀,不是新聞報導,而只是一部歌頌世俗溫暖的通俗喜劇。

正是因為《老友記》創造出一個如此親切、溫暖的友情烏托邦,這使得它幾乎肩負起「精神安慰劑」般的社會責任。

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第二天,有紐約網友在華納兄弟官網的評論版上留言,「我們已經哭幹了眼淚,現在請讓我們笑一笑吧」。

根據AC尼爾森收視率的統計,《老友記》的人氣正是在「9·11」後達到頂峰。2001年的第八季的收視率為全美第一,有約2450萬人看過;2002年,這部劇獲得艾美獎最佳喜劇類劇集獎,詹妮弗·安妮斯頓也拿下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

在日常生活里,人們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這往往就是需要《老友記》的時刻。《老友記:重聚》中,大衛·貝克漢姆表白說:在一個人出差很寂寞的時候,總是想要打開一集《老友記》,讓溫暖的情緒把自己包圍。

順便一提,小貝覺得自己特別像莫妮卡,因為都有嚴重的潔癖。

現實當然不是情景喜劇,但至少觀眾可以把歌里的「我」當成這部劇,至少《老友記》想看就能看到——孤獨的時候,就去尋找六個虛擬人物的安慰。菲比有一句台詞:「男女朋友來來往往,但朋友是一輩子的。」主題曲《我將一直陪伴著你》唱道:「當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個月甚至是每一年你都這樣倒霉……我會在你身邊陪伴你,因為你也曾在我的身邊陪著我。」

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論,《老友記》最大的成功,在於為角色與觀眾營造出了一種親切的情感氛圍,別的劇或許能創造出宏偉的世界觀、提出尖銳的批評,而《老友記》只是交到了朋友。

這也解釋了《老友記》的重播盛況:27年間,所有平台上的《老友記》播放量,達到了誇張的一千億次。

所以,中國的視頻網站們又怎會不追逐《老友記》呢?在這個充斥著「內卷」、「喪文化」、「躺平」等消極字眼的年代,年輕人的生活有多不如意,就會有多留戀《老友記》的溫暖。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全現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07/160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