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痣,有的人覺得不美觀,有的人覺得能轉運,能發財。而前些年,電影《非誠勿擾》,讓大家對痣有了重新認識,一個跟痣很像的癌症
黑色素瘤走進大家的視野。僅僅從外觀看,痣和黑色素瘤非常相似,普通人不仔細觀察,可能難以分辨。今天,我們就再來談談痣和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是什麼?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多發生於皮膚,亦可見皮膚黏膜交界處、眼脈絡膜和軟腦膜等處,居皮膚惡性腫瘤第三位(占6.8%~20%),其發病率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正逐步升高,已成為皮膚的首位致死性疾病。
哪些人是好發人群?
惡性黑色素瘤好發於30歲以上的成人和老年人,兒童罕見。起源於黑素細胞的惡性黑色素瘤多見於老年人,生長緩慢,惡性程度較低;起源於痣細胞者多見於年輕人,生長迅速,惡性程度較高,容易早期轉移。
惡性黑色素瘤好發於哪些部位?
我國黑色素瘤常見部位首先為肢端型占41.8%,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手指甲、足趾甲或甲下等部位。其次為黏膜型占22.6%,即直腸、肛門、外陰、眼、口和鼻咽等部位。
哪些情況可以引起惡性黑色素瘤發生?
過度接受紫外線照射是皮膚黑色素瘤的明確病因之一。其次,長期慢性刺激,如燒傷、感染、刀割、繩勒、鹽醃、雷射和冷凍等局部刺激也可能與其發生有關。
惡性黑色素瘤有哪些表現?
一般來講,黑素瘤的症狀與發病年齡相關。年輕患者一般表現為瘙癢、皮損的顏色變化和界限擴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現為皮損出現潰瘍,通常提示預後不良。一般小痣如出現逐漸增大,色素加深,四周出現炎症反應,色素向周圍正常皮膚擴散或出現像衛星樣的小黑點,
就應該開始注意有惡變的可能了。另外,如斑痣破潰出血,經常發生感染,發癢疼痛時,也應該引起重視。
如何診斷惡性黑色素瘤?
典型的臨床表現和體檢體徵是黑色素瘤診斷的常用方法;病理學檢查是黑色素瘤確定診斷甚至分期的最終標準。
對可疑的色素痣建議行完整的切除活檢,切除時一定要了解腫塊邊緣及基底面是否切乾淨。在顏面部、手掌、足底、耳、手指、足趾或指甲下面等部位的病灶,或巨大病灶,無法完整切除時,可進行穿刺活檢或全層皮膚的病灶切除。
影像學檢查項目包括區域淋巴結(頸部、腋窩、腹股溝、膕窩)超聲,胸部X線或CT,腹部盆部超聲、CT或核磁共振,全身骨掃描及頭顱檢查。也可行全身PET-CT檢查,可早期發現無症狀的轉移病灶。
惡性黑色素瘤怎麼治療?
黑色素瘤是皮膚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早期可出現衛星病灶、潰瘍並反覆不癒合、區域淋巴結轉移,晚期可經過血液轉移到肺、肝、骨、腦等重要器官。
一但發現皮膚色素痣的一半與另一半看起來不對稱,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樣具有光滑的輪廓,出現了污濁的黑色,色素斑明顯長大,色素痣瘙癢,局部出現破潰出血,指(趾)甲開裂等的黑色包塊建議應早期到正規醫院檢查及治療;
對有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一旦發現有類似情況更要及早就診。對早期未轉移的損害應手術擴大切除,如果是指(趾)端的惡性黑素瘤,可採用截指(趾)術。
對於發生廣泛轉移者可採用聯合化療和放射治療。生物化學治療和分子靶向治療具有很大的前景。總之,定期檢查,及早的重視就可能早期發現,治癒率會大幅度提高。
如何預防惡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主要是通過避免誘因進行預防。日常注意防曬,避免在陽光較強的時刻出門,外出注意戴帽子,穿防曬衣。對於皮膚色素痣較多者需要每年定期檢查,避免摳摸,若出現表面破潰或生長需及時就醫。及早治療全身疾病,如著色性干皮病、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癌等,避免疾病進展導致惡性黑色素瘤。
如何區分惡性黑色素瘤與黑痣?
黑痣在醫學上稱作痣細胞或黑素細胞痣,是表皮、真皮內黑素細胞增多引起的皮膚表現。我們可以從痣的形狀、大小、顏色、發展速度等方面可鑑別色素痣與黑色素瘤。
普通痣兩邊對稱,惡性黑色素瘤多為不規則形,兩邊不對稱。
普通痣邊緣光滑,與周圍皮膚分界清楚。
惡性黑色素瘤邊緣不整都有切跡,呈鋸齒樣改變。
普通痣的顏色,多為黑色、褐色、棕褐色,惡性黑色素瘤常在普通痣顏色的基礎上,摻雜多種顏色,或幾個月內,顏色突然加深、變黑、變藍,或開始褪色。
普通痣一般小於5毫米,惡性黑色素瘤直徑超過6毫米,普通痣往往增生緩慢,或持續多年無變化。
惡性黑色素瘤生長較快,短期內迅速增大,周圍皮膚出現炎症反應,如出血,潰瘍、瘙癢等
黑色素瘤專病門診及黑色素瘤多學科診療模式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於區域內率先開設黑色素瘤專病門診及黑色素瘤多學科診療模式(簡稱MDT),將多學科資源有機整合,有效的規避了單一學科和醫師的能力局限性,使治療精準化、個體化,實現疾病的全程管理,進而達到臨床獲益的最大化。
黑色素瘤MDT是由來自腫瘤內科、骨與軟組織腫瘤科、緩和醫療科、生物免疫治療科、腫瘤放射治療中心、頭頸腫瘤中心、婦科腫瘤中心、I期病房、影像科、病理科、超聲醫學科、核醫學科等科室專家組成的團隊,針對黑色素瘤這一疾病,通過定期會診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的最佳診療方案,繼而由相關學科或多學科聯合執行該診療方案,以團隊形式定期進行治療後反饋評估和方案優化,不斷修正現有的診療模式,達到最佳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