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薛守維:大饑荒時期我家的三道救命餐

作者:

「大饑荒時期」(1959—1961年),全中國鬧饑荒,到處出現水腫病,甚至餓死人。那時食物奇缺,鄉下農民雖說自己種糧,但比城裡居民更苦。大家口糧都不夠,為了活命只能想方設法填肚子。

當時我有兩個弟妹,一家5口人缺衣少食,艱難地掙扎在死亡線上。最難忘那些飢腸轆轆的時日,母親為我們做的三道「救命餐」,至今仍印象深刻。母親已經去世三年多,雖然舊事重提又會勾起我對慈母的不盡思念,但60多年前的情景畢竟多多少少會折射出共和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今天我是懷著感恩之心,記述這讓今人匪夷所思的三種「美餐」。

其一叫做「薯糜咸」。母親常常以包菜葉煮薯渣給我們當晚餐,這種薯渣是番薯鑔成糜狀,再洗了澱粉,留在濾布上的那部分。要煮的時候,用油鍋炒菜(其實那時不少人家沒油炒菜,因為油也是定量供應的。),然後薯渣和水一起下鍋,再放鹽或倒入咸觭汁調味,煮開後即可。一般都煮得很稀,太稠了咽不下。

其二叫做「爛番薯面」。它是把爛掉的番薯浸在清水中若干天,然後撈起、曬乾、舂碎、磨成粉,再用水把粉和成麵團,擀成麵條。這種麵條炒著吃比煮湯吃要好入口些。

其三叫做「薯糜仔面」。即把洗過澱粉的薯渣曬乾後舂碎、磨成粉,再過篩,然後把篩下的粉再用水和成麵團,最後用「銅鑔」擦成面。煮麵時,要把湯水燒開,然後一邊在鍋上用「銅鑔」擦麵團,一邊往灶膛加柴燒火,一直到擦完煮熟。

以上三道「美餐」福州話叫「更頓」(意思是更換這頓飯的口味),母親一般會把它安排作晚餐,因為晚上大家吃了沒什麼事做,不會覺得太餓。困難時期由於天災人禍,出現全國性缺糧,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當時種的包菜長得特別好,鄉下人家家戶戶每天都吃包菜。也許是這種菜吃得太多,後來母親和妹妹都鬧胃病,弟弟也患上了水腫病。

我之所以作了以上介紹,不僅因為這三道餐實在太難吃,讓我記憶尤深;更重要的是,在饑荒之年作為食物的補充,它挽救了我們一家人。其實,那時我們的左鄰右舍也都這麼吃。因此我把其稱作「救命餐」。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澳洲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18/160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