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觀點:打完新冠疫苗這5件事不要做

在免疫學裡,中西醫學都把預防疾病放在首位,從根本上阻止疾病的發生。就像這次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下,接種疫苗也是達到群體免疫首要的手段。

中醫學強調「上工治未病」,特別重視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也就是現代醫學的「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希望培養正氣使其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境界。

邪氣是人體內外環境多種致病因子的總稱;正氣則是人體正常的免疫機能與抗病機能的總括。當邪氣實(致病因子活躍),人體容易受到病原侵犯而生病;當正氣虛(免疫機能低下),人體就可能出現異常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或表現出對病原侵襲缺乏有效防禦力的現象(如容易感冒)。因此,致病因子和人體免疫系統相互間的消長,決定了疾病是否發生以及疾病的預後。

在預防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人只重視機體特異性免疫力(如施打疫苗),卻忽略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的能力,疫苗並非萬能,抗原與抗體只是機體防禦機制之一,不是唯一,我們應該要提升機體的自愈力。其實,中醫在提升非特異性免疫力也就是正氣的提升,有其獨到的方法及功效,中醫治病是設法調節身體內部不平衡的狀態,利用自身的調節使疾病無從發展。

疾病的發生發展與3個因素有關:正氣邪氣環境因素,即現在新冠疫情下,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出現症狀與3個因素有關——自身體質病毒強弱周邊環境

若感染者體質強健,即使感染了冠狀病毒,自身正氣也能在一定時間清除病毒

若感染的病毒量少,那麼體質強健者正氣足以抵抗毒力

若感染的病毒量多,感染者體質虛弱,則邪勝正衰,病毒逐漸侵襲人體出現症狀,即為確診病例

此外,還有周邊環境,若是外部環境溫度濕度適宜、利於身心,就會增強正氣。

從中醫角度來看,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病機以「濕」為主,因體質和環境的不同,進入機體形成濕熱和寒濕兩種病機,隨著病機轉化又會出現痰、熱、瘀,與濕互結形成痰濕和痰熱、瘀熱,且邪伏機體,上中下焦、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對人體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中醫專家透過病人四診觀察到大部分患者舌苔白厚、膩腐,舌胖大或有齒痕,脈象多濡滑,濕濁傷人之象顯而易見,且老年、慢性病、體質肥胖者易感染新冠肺炎,也說明了新冠肺炎以濕邪為重、易傷陽氣的特點。和有症狀感染者不同,無症狀感染者的防治,一定要針對伏邪,採用扶正祛邪的方法來改善體內的環境狀態,才能減少病邪的繁衍傳播。

防疫,從體內外環境雙重防線著手

從環境上可以分成內外兩道防線,第一道體外牆:即環境消毒、淨化措施

第二道體內牆:黏膜牆,皮膚、呼吸消化道黏膜是防禦的最後防線,儘量減少抗生素、減少胃腸黏膜的損傷,養成均衡健康飲食,減少攝取精緻甜食冰品

(甜食、冰品易導致腸胃道濕濁環境,不宜過度食用。)

若有以下症狀,代表身體免疫力不佳:

反覆口破、口角炎

反覆尿道炎、反覆陰道炎

長期倦怠無力、疲勞

長期食慾差

有不明原因的腰背酸痛沉重

打完疫苗後的常見副作用?

美國疾病管理局(CDC)指出,大多數的人打完疫苗後,除了打針處局部紅腫熱痛外,最常見的反應是疲勞、頭疼、肌肉關節酸痛、惡寒、發燒、淋巴結腫脹等,這都是讓人體「模擬學習」被病毒攻擊後如何抵抗。(推薦閱讀:疫苗混打到底行不行?效果更好還是副作用更多?專家:3前提,混打值得考慮)

中醫觀點中,認為打完疫苗後身體處在「正邪相爭」階段,所以注射疫苗前後,都應設法讓身體維持在良好的狀態。

打完疫苗,怎麼減少副作用?

五不要:

不要預防性服用消炎退燒藥:會干擾生身體的免疫反應作用,導致疫苗效果減輕。

不要進食刺激性、發物食物:如:鴨肉、鵝肉、牛肉、竹筍辣椒等。

不要過食甜食喝冰品:容易導致腸胃道的濕濁環境,使身體陽氣受阻,疲倦難以恢復。

不要做高強度劇烈運動。

不要喝酒。

(為了減少副作用與身體不適,施打新冠疫苗前後,切勿飲酒。)

五要:

要多喝水:促進代謝。

要保持充足睡眠:提升身體的修護力。

要有均衡健康的飲食:維持好的腸道環境,提供足夠必需維生素

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抑制新冠病毒在體內的複製。

疏通身體經絡,保持氣機的暢通:如背肌伸展、轉體伸展、前屈伸展,都可保持膀胱經三焦經的氣機暢通。

長期隔離在家,運動量減少,機體免疫力降低,易於感染髮病。此時應該順應春夏升發之氣養神,加強身體鍛鍊,可透過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養生運動活動身體。

此外,由於長期隔離與外界交流減少,容易產生抑鬱、煩躁、悲觀、惶恐等負面情緒,這時應更靜下心,好好調整自己的身心。讓我們在打疫苗前後,運用正確的保健觀念,減輕疫苗副作用,讓身體發揮最大的保護力。

(本文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琬翎)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康健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30/161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