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千古之謎」:徐福出海後究竟去了哪裡?

徐福,字君房,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是歷史上著名的方士之一,道家的馳名人物,同時還擔任過秦始皇的御醫。他於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假借秦始皇觀得海市蜃樓之際,趁機提出海上不死藥之說,而被尋仙心切的始皇帝兩次派出尋覓不死藥,從而開啟了其傳奇的一生。

秦始皇在琅琊觀得海市蜃樓

但是就在其第二次出海尋覓不死藥之時,徐福卻率領3000童男童女以及若干工匠兵士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再也沒有回來過,自此成為了史書上一個永久的謎題,引得歷代學者眾說紛紜。那麼徐福究竟帶領這些人去了哪裡,是被大海所吞噬了嗎,還是另有去處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從為什麼徐福要出海不歸說起,再來一點點深入。

一為何徐福出海不歸

首先徐福總共出過兩次海。據史書記載,第一次出海時,徐福是以山東琅琊為始發地,途中穿過渤海口岸到達遼東的老鐵山附近,進而再沿朝鮮半島一路航行至日本的北九州、沖繩島等等地方。這一次出海總共耗時九年,徐福並沒有找到任何所謂的神仙以及神藥,反而在其回來之後,秦朝正處在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中。

徐福本就屬於被坑殺的方士之列,再加上他沒有尋得不死藥,極有可能被憤怒的秦始皇處死,所以在這個時候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徐福便小心翼翼的上言「蓬萊藥可得,然常為鮫魚所苦」(意思是不死藥可以尋得,但是路途上因為常常被大魚所困擾而不能取得不死藥),向始皇帝爭取第二次出海的機會以便溜之大吉,而也正是這次出海,徐福永遠便沒再回來了。由此可見徐福出海不歸主要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因為本身就處於「坑儒」這個範圍內,在加上並沒有完成對始皇帝的承諾,在這樣的雙重作用下,如果留下,是很難有機會倖存下來的,故不如一走了之,離開大秦。

而關於徐福的第二次出海路線的記錄史料中卻是很模糊,一部分史料顯示徐福還是從琅琊出發,但關於他所走的航線是否和第一次所行經的航行一致卻沒有太多的提及,所以關於徐福最後去了哪裡?歷史上的學者眾說紛紜,讓我們接著來看有哪些說法吧。

秦朝焚書坑儒時,徐福正好屬於被坑的方士

二東渡日本說

部分日本學者認為徐福第二次航線和第一次一致,最後到達了日本,並在日本安度晚年。這裡說的徐福最後停留到了日本,並不是說網傳的徐福是日本人先祖,因為自徐福到達日本之前,那裡就有土著居住了,並且衍生出了彌生文化。而這部分學者的證據主要有兩點。

1、日本古代官方的承認

在中國五代十國之時(公元十世紀左右),此時日本的宇多天皇主持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徐福的祭祀大典,此後歷代天皇還將於歷史之中祭祀徐福高達80多次(直至日本明治維新,以西為師才停止)。這裡他們為什麼要祭祀徐福呢?還記得徐福第二次出海所帶的裝備嗎?徐福率領3000童男童女以及若干工匠、士兵、糧食和種子。日本古代官方或是民間都認為是徐福在日本的和歌山登陸,並且教會當地土著農耕以及一些醫藥和冶金技術等等,這使得當時的日本土著在文化以及科學技術上有一個飛躍發展。而且目前考古研究也得出日本的彌生時代突然大發展與外來文明有極大關係。所以直至今日,日本民間也尊稱徐福為農耕之神以及蠶桑與醫藥之神。

日本祭祀徐福的活動

2、典籍記載

典籍《日本國史略》中明確記載到,徐福率領眾人來到日本列島尋求仙藥,見無藥便在此安居下來。而日本古書《富士文書》中也有徐福的記載,裡面記錄著徐福第二次到達日本之後的一些事跡,比如教會當地人耕種以及紡織等等之類的。此外,在1339年日本的官吏北畠親房著有一本《神皇正統記》,裡面記錄了徐福東渡來到了日本,並在日本定居安享晚年。而日本山梨縣的一位宮下義孝先生更是藏有一本《宮下富士古文書》,此書便記載了徐福在日本生活之後的家世傳承情況。其中書上提到的多處地點,也有著名的徐福墓,以供日本當地人祭拜。

《神皇正統記》中有關於徐福的記載

3、數據支持

中國台灣著名學者衛挺生曾於1950年提出了「徐福乃是日本傳說中的神武天皇」這一觀點(在他的著作《徐福入日本建國考》有詳細記錄)而引發日本學術界思考,故日本政府牽頭對日本各大學青年學生頭骨進行測量。這項工程共耗時五年,最後由日本相關權威機構得出結論,現代日本人的頭骨指數與中國沿海江浙一代等人的頭骨指數完全一致。很明顯這確實可以作為徐福東渡日本的一個強有力證據。

神武天皇疑似徐福,但不管怎麼說徐福在日本留下了太多足跡

所以由此可以看到,徐福東渡日本一說的證據還是挺多的。無論是典籍還是徐福在的一些蹤跡都有充足的記錄,尤其是古代日本官方對於徐福東渡的認可,使得這一說法更有權威性而被大多數人認可,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學者對此提出異議,爭對徐福東渡日本說法,他們又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另一種說法。

三東渡太平洋說

相比較於徐福東渡日本一說,這是一種比較新奇的觀點,即徐福船隊沿著太平洋暖流並順著西風帶一直飄到了美洲沿岸。這種觀點的產生主要是在質疑東渡日本一說之上誕生的,其依據有以下幾點。

1、徐福東渡航線的疑惑

其實關於華夏與日本列島的交流自古以來就有之,首先是《山海經》記載了渤海之外的島國,名叫「倭國」,而在西周之際也有記載「越裳氏獻雉,倭人貢暢草」,這裡面的倭人便是指的倭國人——最早的日本人,上面記錄到它作為燕人的屬國,經常有燕人前去。所以說在春秋之際便已經有了去往日本的兩條航線,其中一條即是山東琅琊附近,經朝鮮半島而到日本(徐福即此線路),第二條則是從對馬海峽到日本九州。由此可見,其實在西周以來,華夏便對日本有所了解,那麼徐福去日本尋找不死藥的話,秦始皇怎麼不可能當時的日本是什麼樣呢?就算不知道,那麼他身邊的博士官吏也會有知道的呀。所以說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徐福第二次並不是去了日本,因為那裡是秦兵尚能抵達的範圍,他應該是帶人去了更遠的地方。

太平洋暖流示意圖

2、典籍記載疑惑

而《後漢書·東夷傳》中記錄了徐福「至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就是說徐福最後來到了一個平原寬廣的地方,稱王不回來了。這裡的平原廣澤乃是指的是亶州,《後漢書·東夷傳》還記載了「亶州相距琅琊萬里」的地理事實。支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首先萬里距離絕不指的是相近的日本,那麼就會是更遠的地方——美洲大陸。其中《史記·封禪書》還對三座海上仙山記載到:「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為官闕……」而同時期的日本還處於彌生文化期間,尚不足以見到這麼壯觀的景象,極有可能是對同時期美洲城邦的中式解讀。而此前在墨西哥沿岸也發掘出了一些秦朝時期的篆刻和箭支之類的零散文物似乎也是對這一學說的佐證。

海岸邊的瑪雅城邦

可以看到,雖然徐福東渡太平洋只是一小部分學者的觀點,但其中卻是有一些有力的證據,比如墨西哥沿岸的篆刻字跡等等。可是這與主流的徐福東渡日本說法比起來還是遠遠不夠的,其中除了缺乏大量典籍支撐以外,更缺乏實際的過硬證據。

四丹山群島附近說

相比於上面兩種說法,其中還有一種極個別學者提出的徐福東渡至丹山群島附近。這種說法的依據很簡單,首先,對於徐福東渡太平洋一說,他們認為如果不考慮航行期間的狂風暴雨以及海上的驚濤駭浪,以當時的技術,一支船隊乘著太平洋的暖流與不變的風向才能勉強向東航行。而現實世界卻是變化萬千的,除非是極其幸運,不然早就人毀船亡了。甚至帶著大規模的人東渡日本都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們認為以秦朝的航海技術,徐福應該就在丹山群島或者台灣的澎湖列島上面駐紮,從而安享晚年。

丹山群島

綜上幾種說法,目前以徐福東渡日本之說的證據比較充分,其它兩種說法更多的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推理,而顯得不是那麼的具有說服力。而小編也更贊同徐福最後東渡到了日本,並在日本安享了晚年這一種說法,原因主要是畢竟它除了有大量典籍支撐以外,還有不少過硬的證據(比如日本民間和官方的高度認可等等)。而其它兩種說法還缺乏不少證據來證實它的論據,但相信隨著考古的進行,這些會越來越清晰。那麼你更中意徐福去了哪裡呢?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歷史春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04/161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