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大作家老舍的婚外戀 搭上了自己的命 周恩來一手乾的

老舍原名舒慶春,生於1899年,他因文章《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被選入中學課本而被世人熟知。

世人不知的是,在《駱駝祥子》被刊發僅僅一年多以後,老舍就遇見了他生命中最特殊的那個女人,也正是這個女人,最終間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1938年3月27日,已是知名作家的老捨出席了「文協」在漢口總商會禮堂舉行正式成立大會,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39歲的老舍結識了年僅24歲的青年女作家、畫家趙清閣。

趙清閣出生在河南一個小官僚家庭,由於幼年喪母的緣故,她的性格異常倔強。繼母進門後,趙清閣一直與繼母相處不甚愉快。15歲那年,在偷聽到繼母和父親商量「讓她退學嫁人」後,她憤然離家出走並立志求學。

17歲那年,趙清閣便發表了第一篇文章。1933年,因為文采出眾,年僅19歲的她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求學的同時,成為了《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

第二年,在魯迅等的支持鼓勵下,她開始從事劇本創作。老舍發表《駱駝祥子》那年,她在《婦女文化》月刊發表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模特兒》。

也正因此,趙清閣才得以在24歲這年,才得以被與老舍一起受聘於「文協」。當時,老舍被推舉為「文協」總務部主任,而年輕的趙清閣則被聘為「文協」組織部幹事。

最初兩人見面時,雖都對彼此有好感,但並未往男女方面想。因為,此時的老舍已有原配妻子胡挈青。在此前長達七年的婚姻生涯里,兩人還共同體生育了一兒一女。

老舍的妻子胡挈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是一個新時代的女性。但與老舍結婚後,她一直甘居老捨身後,為他照顧一雙兒女、伺奉公婆。也正因此,老舍才能全心地投入創作中。

人說夫妻都有七年之癢,尤其第七年夫妻分居的情況下,這「癢」多半是要致「病」的。

因為工作的緣故,老舍與胡挈青結婚的第七年不得已分居了。彼時,胡挈青帶著兒女留在北平,而老舍則到了重慶安家。

最初,年輕的趙清閣與老舍一直是合作的關係。兩人在日常工作中,總是配合非常默契。

慢慢地,在長期相處中,老舍對於這個年輕有才的女作家,似乎也有了格外的青睞。在「文協」工作之外,趙清閣還創辦了刊物《彈花》。在趙清閣主編的《彈花》上,老舍成了主要的約稿對象。

老舍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也因此,他極其不善於與女人打交道。但因為趙清閣性格和外表都偏中性,「見著女人就拘謹」的老舍竟能和她相處得「分外融洽」。

期間,兩人還合寫了《桃李春風》,老舍擅長人物對話負責對話部分,趙清閣則負責她比較擅長的戲的表現,兩人在創作上的配合一度被認為是「珠聯璧合」。

但凡男女,長期相處總會不自主地滋生一些特殊的情愫。何況,老舍與趙清閣,一個是大才子,一個是才女,頻繁來往中,兩人的感情發生了變化。

日久後,趙清閣對老舍的愛慕越發強烈,老舍也發覺,對於這個年輕的才女,自己竟有了前所未有的心動。

趙清閣有事時,老舍總是第一個衝出來相幫。老捨生病時,留在身邊徹夜照顧的也是趙清閣。

 很快,老舍便與趙清閣便背著妻子胡挈青偷偷同居了。

老舍是公眾人物,而且朋友眾多,兩人戀情發展不久後,老舍的朋友便偷偷將消息送到了當時在濟南的原配胡挈青那裡。

胡挈青是個很獨立且有思想的女性,但越是這樣,越是不能容忍丈夫外遇。

得到消息後的1942年秋天,胡挈青第一時間帶著一兒一女趕往重慶。

她輾轉數月,歷經千辛萬苦趕到重慶後,老舍在他們安頓好後卻並未搬來與他們同住。

在這漫長的20多天裡,胡挈青在等待,趙清閣也在等待,老舍在逃避。已是中年的老舍,敢背著妻子和趙清閣在一起,卻不敢面對妻子。

老舍覺得愧對妻子,也愧對趙清閣。他糾結其中,不知如何自處。

最終,主動打破一切的是趙清閣。此時,清高孤傲的趙清閣才知道,老舍並不能給自己名分。她原本以為,老舍愛他,所以一定會為他鼓起勇氣和妻子離婚,可不曾想,在關鍵時刻他卻選擇了逃避。

老舍的逃避傷透了趙清閣,傷心欲絕的趙清閣毅然收拾行李離開了重慶。

隨即,老舍回到了原配妻子胡挈青和子女身邊。

但要結束一段感情,從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傳說中的手起刀落,對感情從來不適用。因為,感情,從來是與理性無關的。

老舍回歸家庭後,雖表面與妻子和好如初,可他最終發現,自己怎麼也忘不了趙清閣。可偏偏,在這期間,妻子胡挈青還為他歷經千難,生下了小女兒。

很快,在極度的相思煎熬下,他和趙清閣又通過書信等方式再次取得了聯繫。

一邊是責任,一邊是所愛,老舍糾結其中無法自拔。

老舍的矛盾在於,他愛著趙清閣,卻又不想或者不能離婚。中年老舍最終在無數夜晚的糾結後,做出了一個讓很多年輕男女都很難想像的選擇:帶著趙清閣私奔。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決心割捨這段感情的趙清閣再次搬遷,這次,她到了上海,並開始將全部心力投入了話劇《紅樓夢》的寫作。

可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她剛剛到達上海後不久,老舍就不遠千里追到了上海。

再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老舍追到上海後不久,原配妻子胡挈青也跟著追到了上海。

這一次,老舍不再像第一次一樣逃避了,他換了一種方式逃避,他對趙清閣說:

「我們想法子逃到遙遠的地方去,找一個清淨的住處,我著書,你作畫,與清風為友,與明月為伴,任天塌地陷,我們的愛情永生!」

興許是因為原配已經追到上海的緣故,也或許是趙清閣自己通透,她對著被愛情沖昏頭腦的老舍道:

「我們是活在現實里的,現實是會不斷地折磨我們!除非我們一塊兒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

當時,說這話的她大概不會想到,老舍的最終歸宿,竟真的投身於水裡。

趙清閣的話驚醒了老舍,對啊,終究是活在現實里的人,怎能對現實不管不顧呢?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多麼勇敢啊,她為了愛情不管不顧,最終什麼結果,在現實幻滅後臥軌自殺了......

趙清閣知道,自己要在婚姻里有保障,非得有名分不可,若沒有名分,那將隨時都有被拋棄的可能。

世人不知,做第三者的才恰是最沒安全感的,因為她們知道:今天做了第三者,日後將一直在防備第三者。若如此情境下,還沒有名分做保障,那一切將註定是悲劇。也正因此,全世界的第三者,都想要轉正。

這話,趙清閣沒有對老舍明說,因為她不想逼他。但只要老舍未給她名分,她便不再會再和他糾纏,因為,她已經下定決心要結束這種痛苦了。

於是,這場追逐,再次以老舍回歸家庭收尾。

但這一次的離開,也未讓老舍徹底斷了對趙清閣的念想。「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話果然不虛。此後的老舍,竟一直未忘記趙清閣,也未放棄各種想法和她在一起。

不久後,趙清閣再次收到了老舍的信,這次,老舍在信中告訴趙清閣「自己已經想好了私奔的具體了」。

這段過往,在後來牛漢編纂《新文學史料》時被公諸於眾了。當時,牛漢想請趙清閣提供一些關於老舍的回憶錄,趙清閣拿出了老舍1948年給她寫的信。

信上說他已經在馬尼拉買了房子,為了重逢,希望她與自己一起去那定居。

這一次,趙清閣再次拒絕了老舍的請求。趙清閣想要的,至始至終是一個名分,可老舍卻始終給不了她,如此,通透的她怎會同意呢?

1949年,在周姓(周恩來)領導人的授意下,趙清閣寫信要老舍回國。但老舍回國時,趙清閣卻並沒有去接他,而是托人帶去一封信,信上只有八個字:

「各據一城,永不相見。」

興沖沖跑回國的老舍這時才發現,趙清閣要他回國並不是她的本意,而是另有原因。老舍傷心極了,他也徹底明白:只要自己不離婚,她是絕不會和他在一起了。

之後,老舍與趙清閣此生竟再未見過一次,他們都只將情愫暗藏心中。

此後的餘生里,趙清閣終生未嫁,孤獨的她只每日看著老舍曾為她寫下的那首《憶蜀中小景二絕》打發寂寞。

這首詩,一直被掛在趙清閣的住所,詩中所寫的,大約是老舍和趙清閣理想中的世界:

「村姑汲水自來去,坐聽青蛙斷續鳴。杜鵑峰下杜鵑啼,碧水東流月向西;莫道花殘春寂寞,隔宵新筍與檐齊。」

理想和現實從來是有距離的,尤其當人不肯面對現實做決斷時,理想便將永遠只是遙不可及的夢。

老舍的行為,和事後的逃避、猶豫、糾結,最終傷害了趙清閣、傷害自己,同時也傷害了妻子胡挈青。

老捨出軌後的幾十年裡,胡挈青雖一直和老舍保持著婚姻關係,婚姻看起來也似乎如初,但在內心深處,胡挈青對丈夫有很深的怨言。

何況,在這期間,老舍還曾幹過一件大事,他竟在趙清閣落難時,偷偷將他們的錢寄給了趙清閣。這件事,顯然是胡挈青最難接受的。

趙清閣的遠房親戚、作家韓秀說起這段過往時說:

「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逼趙清閣寫一部歌頌「三面紅旗」的劇本,不寫就停工資。她給老舍寫了一封信,托我轉交老舍,老舍見信後,對胡絜青說,『外婆生病了,必須去探病。』其實老舍是去銀行取了800元人民幣,讓交給趙清閣,說是自己私藏的稿費。」

當時,趙清閣的遠房姑媽還對老舍說:

「你騙了清閣,讓她以為她能夠有一個歸宿,要不然她早就走了,也不會吃這些苦頭。」

韓秀說:

「舒先生(老舍)無語,面容哀戚。那是我所看到的舒先生最無助的一個畫面。」

說來,世間任何男女,在背叛面前,終究是難以釋懷的。

1966年,那場特殊的革命開始後,老舍遭到了批判。在老舍遭遇批判時,胡挈青積蓄已久的怨言終於也爆發了。她和家人開始聯合周圍的人,一起批判老舍。

此時的老舍,悲痛欲絕。

某一天,批鬥他的人談起了他與趙清閣的過往。此時極度想逃避現實的他,或許是想起了趙清閣曾說過的那句「除非我們一塊兒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他竟真的在第二天投水自盡了。

可嘆,一代大文豪,竟終其一生都沒有直面現實的勇氣。

任何時候,逃避都是對待現實的最次等的法子,老舍的最後一次逃避也是如此。

老舍死後,他的家人因為他的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艱難。而趙清閣也在他死後因他牽連,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她甚至還因老舍被扣上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

趙清閣的一生是悲慘的,她為老舍付出了青春甚至一生,但她最終卻什麼也沒得到。如果有,那大概就是「一世罵名」吧。

就連最客觀的現代著名劇作家杜宣在說到趙清閣時也說:

「我原本以為才女高標,潔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趙清閣的結局,大受刺激。」

杜宣還評論說,趙清閣的悲劇是將自己的一生,付諸給了一個不能給她以名分的男子。

趙清閣這一生,對終究沒能給她名分的老舍是否怨恨過,已經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當趙清閣得知老舍沉太平湖而死時,她竟良久默然無語,甚至連眼神都未有太多的變化。事後,她轉身去點燃了一炷香,然後便是沉默,長長久久的沉默。

餘生里,趙清閣一直在思念老舍中度過。她一直守著他的信,他的詩打發她往後幾十年的寂寞。晚年時,無兒無女的她身邊只有一個保姆相伴。

離世前,她曾寫下了所有人的回憶錄,唯獨對老舍絕口不提,去世前更是燒掉老舍送給她的所有信件,遠離塵世時帶上了關於他的所有回憶。

趙清閣此舉,是想徹底忘記老舍,還是想將老舍的一切帶到另一個世界呢?

答案,已經不得而知了。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趙清閣自己也並不知曉呢?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27/162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