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撤離阿富汗 美國的盤算在這

阿富汗政府軍在美軍撤離後冰消瓦解,塔利班重掌政權,讓全球大為震撼,拜登也顏面無光──雖然其實美國決定撤軍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阿富汗政府的命運,只不過是提早發生而已──這使得阿富汗過去「帝國墳場」的名號又被端出來,但是,這個名號,其實名不符實,阿富汗葬送的蘇聯並不是帝國,上一次十九世紀時的阿富汗戰爭,則並沒有葬送大英帝國。

綜觀阿富汗歷史,其實是在全球戰略變化中不斷輪迴,有時是世界邊陲,有時是世界戰場,然而阿富汗也曾經是世界中樞,如果要從目前地球上挑出歷史最複雜的國家,阿富汗必會雀屏中選,因為要了解阿富汗歷史,就等於了解了整個世界史,阿富汗的永劫輪迴,呼應著推動每個時代人類歷史的各大帝國,以及歷史賞所有重要的全球戰略變化。

人類史上最早建立大帝國基礎行政系統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在那個時代,阿富汗是它的東方邊境,日後亞歷山大取代波斯,一路打到帝國邊緣,來到當時稱之為大夏的這個地方,再往印度(現在屬於巴基斯坦的地帶)進軍,就到了強弩之末。這時阿富汗可說是世界的最邊緣。

西元一到三世紀,歐亞大陸出現四大帝國並列,由西到東,分別是羅馬、安息、貴霜、漢,在四大帝國的穩定統治下,沿著四大帝國的絲路貿易昌盛,而當時,阿富汗正位於貴霜的中央地帶,是絲路東西商旅匯聚的中心,是光輝燦爛的世界中樞。隨著貴霜亡於嚈噠帝國,絢爛逐漸歸於平淡。

西元七世紀,東方有唐帝國代隋而立,中東則有阿拉伯帝國崛起,雙方擴張的結果,不可避免的在中亞附近交會,不過此次帝國爭霸的世界戰場在更北方的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的拔汗那戰役、怛邏斯之役;新疆的撥換城之戰,南線在四川的渡瀘戰役,阿富汗剛好逃過一劫。

阿富汗原本屬於唐帝國大安西都護府管轄範圍,至八世紀中,唐帝國發生安史之亂從此衰退,改落入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之手。阿拔斯帝國衰弱分裂後,許多地方王朝輪番統治阿富汗,有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等。

世界中樞

阿富汗隨著世界潮流多變的歷史,從境內主要城市的過去可見一般:東北部的藍氏城、坤城,分別是嚈噠帝國的首都;西南角的扎蘭季是薩法爾王朝首都;東部大城加茲尼顧名思義,是加茲尼王朝首都;海拉特是古爾王朝以及後來帖木兒帝國沙哈魯皇帝之後的首都;再加上日後阿富汗帝國的坎達哈。一個窮山惡水占大多數國土的國家,竟有這麼多座不同歷史古都。

十三世紀蒙古橫掃歐亞大陸,現今的阿富汗分屬於伊兒汗國與察合台汗國,阿富汗也由此得到它的名字,「阿富汗」源於蒙古語「叔叔的汗國」的意思,指的就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察合台汗國。蒙古帝國打通了歐亞大陸疆界,絲路貿易再度無遠弗屆,阿富汗也重回世界中心成為繁華的商業重鎮,一直持續到帖木兒帝國時代,仍是世界絲路貿易中樞。

蒙古人的統治為阿富汗帶來第三大族群哈扎拉人,哈扎拉字源是波斯語「千」,這是因為哈札拉人當初是蒙古統治時帶來的高層統治階級「千夫長」,其中有蒙古人,有臣服蒙古的突厥化民族高層,日後逐漸波斯化而改用波斯語。在蒙古統治勢力──包括帖木兒帝國,以及後續的蒙兀兒帝國──衰退後,這群原本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階級跌落凡間,也就受到原本被統治者的血腥反殺,冤冤相報,成為如今阿富汗族群間的最大仇恨關係之一。

十四世紀的大航海,永遠改變阿富汗的全球戰略位置,當大航海繞過了絲路,阿富汗從絲路貿易的最中心,淪為世界貿易的最邊緣。十六到十九世紀,中東世界的主軸是薩非波斯在西面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進行漫長的鄂圖曼─波斯戰爭,對東面的阿富汗顯得鞭長莫及。

美國其實在反恐戰爭中早已達成戰略目標,亦即消除恐怖攻擊對美國的威脅。(湯森路透

從世界邊緣轉成世界戰場

每當阿富汗成為世界邊緣,就又是境內勢力興起的時候。十六世紀中,先有帖木兒後裔巴布爾自阿富汗起兵,建立蒙兀兒帝國,當蒙兀兒帝國往印度發展後,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人產生首個崛起政權蘇爾王朝,曾短暫擊敗蒙兀兒帝國統治北印度;1709年,普什圖人在薩非波斯地方官壓迫下於坎達哈起義,竟然成功擊潰當時已經衰弱的波斯,一度成為波斯實質統治者,然而到1729年敗給土庫曼人納迪爾沙,坎達哈也於1738年淪陷。

納迪爾沙於1747年遭暗殺身亡,各地群龍無首,普什圖部落領袖來到坎達哈舉行臨時大會,選出年僅25歲的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為新任首領,從此開始杜蘭尼王朝的大業,全盛時期,統治了包含今日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全境,以及伊朗東北部地區的領土,稱為阿富汗帝國,至1836年由同為普什圖人的巴拉克宰王朝取代。

十九世紀全球戰略局勢再度改變,拿破崙戰爭終結後的兩大強權:英國與帝俄,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明爭暗鬥,史稱大賽局或大博弈,整個歐亞大陸都捲入英俄的全球爭鋒,在黑海濱先打響克里米亞戰爭;在遠東英國扶植日本,最終以日俄戰爭結束了大賽局;在中亞,阿富汗也成為英俄爭奪的對象。

阿富汗從世界邊陲轉變為世界戰場,招來第一次全球強權入侵,英國進軍阿富汗分別於1839~1842、1878~1880、1919年三次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對整個世代英國社會造成相當的影響,反映在柯南·道爾名作《福爾摩斯》中,華生就參加過第二次阿富汗戰爭。

英國在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勝利後扶植親英君主,並要求阿富汗割讓大量前線土地,經過多次談判,最終在1893年,劃定了杜蘭線,英國為了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杜蘭線的畫法,就是把普什圖族的居住地帶惡狠狠的一分為二,一半的普什圖族領域劃歸英屬印度,讓普什圖族分居國界兩側,永無翻身機會。日後,英屬印度在二戰後獨立,又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杜蘭線也就成為如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邊界線。

這次成為世界戰場的悲劇,奠定了阿富汗國不成國的下場,普什圖人在阿富汗雖是第一大族群,卻只占約4成人口,因為有一半的普什圖人在巴基斯坦,成為巴基斯坦第二大族群,阿富汗中央地帶分布著與普什圖人世仇的哈札拉人,北部則是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成為一個國界線與民族分布完全對不上的國家。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富汗再度成為世界邊陲,過了一小段不受國際強權影響的日子,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冷戰繼承英俄大賽局,阿富汗再度成為美蘇爭奪的世界戰場,先是1953年蘇聯支持下推翻王國,成立阿富汗共和國,當阿富汗共和國想擺脫蘇聯控制,蘇聯又鼓動共產革命推翻,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然而共產社會改革失敗,導致各部落領袖發動政變成立反蘇政權。

蘇聯立即出兵,從此陷入1979~1989年十年之久的蘇聯阿富汗戰爭,美國則趁機透過巴基斯坦情報局,資助、武裝,以及訓練反抗蘇聯的聖戰士,最終蘇聯陷入游擊戰泥淖而終於拖垮自身,卻也留下遍地聖戰組織的格局。連續挫敗大英帝國與蘇聯,使得阿富汗得到帝國墳場的美名,但是對阿富汗本身來說卻是極大的災難。

塔利班的「損友」賓拉登

冷戰結束後,阿富汗又成為無人理會的世界邊陲,聖戰士們各自為戰互相殘殺,最終塔利班一統全國,於1996年建立了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在20世紀末,卻推行自我想像中的古老伊斯蘭教法,這樣奇異的存在,原本全世界也睜隻眼閉隻眼,沒人想管這個世界邊緣,直到塔利班的「損友」奧薩瑪賓拉登發動911攻擊事件。

攻擊美國的元兇並非塔利班,美國本來也對塔利班各種違反人權、壓迫女權等等問題毫無興趣,只是勒令塔利班交出賓拉登,然而塔利班卻遵循伊斯蘭教義,客人需予以保護,不肯交出,這才導致了2001年美國為首的北約發起阿富汗戰爭,使得阿富汗又一次成為世界戰場,最終,奧薩瑪賓拉登卻是在巴基斯坦伏法。

美國其實在反恐戰爭中早已達成戰略目標,亦即消除恐怖攻擊對美國的威脅。反恐戰爭以及之後阿拉伯之春引發的諸多動亂後,恐怖攻擊的主要目標,轉為是各伊斯蘭國家本身以及歐洲,另一方面,同時以反恐為藉口出兵的伊拉克戰爭,也解決了第一次波灣戰爭未竟的任務,徹底消除海珊龐大陸軍在中東對鄰近美國盟友國家造成的戰略威脅,反恐戰爭對美國來說,早就已經勝利,早可以班師回朝。

只是美國以正義之師自居,總不能打完拍拍屁股就走,於是還多留了10年,出錢出力,留下個仁至義盡的形象,事實上,最早在賓拉登伏法,最遲到伊拉克伊斯蘭國覆滅,美國就已經沒有繼續在阿富汗反恐的戰略理由。

相反的,當美國全球戰略回歸大包圍中國,塔利班與新疆維吾爾族不僅同屬遜尼派,先前也曾有合作「代訓」關係,塔利班若是再度打造一個世界邊緣的伊斯蘭國度,對美國來說是世界另一頭的事,但是中國可要成天提心弔膽伊斯蘭革命就近輸出到飽受中國壓迫的新疆。

美軍還在阿富汗壓制塔利班、當冤大頭的時候,俄羅斯強人普京很安心的在全球到處與美國嗆聲,當美國宣布要撤軍,俄羅斯可慌了,擔心伊斯蘭極端主義擴散到中亞各國,連忙與塔吉克、烏茲別克聯合軍事演習,宣誓協助兩國防務,千萬要把塔利班堵死在阿富汗。

對美國來說,阿富汗政府扶不起只是面子問題,牽制中、俄,回到戰略軌道才是正途。(湯森路透)

阿富汗早就達成美國戰略目標

阿富汗淪於塔利班之手,可以起威脅中國,牽制俄羅斯的效果,對美國百利而無一害。美國到底為何要出錢出力,幫假想敵減少問題呢?阿富汗政府扶不起,只是面子問題,牽制中、俄,回到戰略軌道,才是正途。

這就是之所以阿富汗政府轉眼崩潰,拜登仍信心滿滿,一點都不認為美國有何失敗可言。因為美國在阿富汗早就達成戰略目標,多待一天都是在妨礙當前的美國戰略利益。撤軍也是川普時代就已經決定的既定國策,拜登不過是執行規劃不佳,顏面掃地罷了,然而,即使拜登執行的更有技巧,讓阿富汗政府能多撐1年才倒台,美國較有面子,那又如何,就結果來說有何差別?

正如同大賽局時代,英國於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勞民傷財打苦戰,也要把親英國王送上王位,因為當時阿富汗是關鍵的世界戰場,但到了1929年,親英國王遭政變推翻,英國完全不聞不問,因為當時大賽局早已結束,英國的主要敵人改為是威脅歐洲的德國,阿富汗當時是與大局完全無關的世界邊緣。

台灣解讀世界局勢,往往當成幫派械鬥,以江湖道義或是個人恩怨的邏輯來理解,缺乏國家戰略層級的思維,因此竟然討論起「拋棄」問題,好像國家是一個個人,凡是憑個人情感、信譽,或是江湖道義決定,又好像討論的是父母拋棄兒童有遺棄罪。

黨國教育嚴重缺乏國際戰略觀與現實主義常識,造成的幼稚觀點,才會把阿富汗政府當作嗷嗷待哺的小孩討論,只能說理解錯亂,但就算真的把國家當成個人,一個青年養到20歲也成年了,還無法獨立,父母一放手就垮,那該怪誰呢?

阿富汗的教訓,不是讓我們當成八點檔鄉土劇,品頭論足哪個角色是好人壞人。阿富汗極為特殊的歷史,世界中樞、世界戰場、世界邊緣的永劫輪迴,其實是最好的教材,讓台灣人了解國際情勢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改變、全球戰略形勢變化對國家命運的重大影響,以及該如何應對才最有利於國家生存發展。

不論國際局勢如何改變,不論有無外援,都應不懈的強化自身實力,仍是最基本的硬道理。潮流巨變時,有實力者乘風而上,無力者只能隨波逐流;潮流遠離時,有實力可自行其是,無力者,就只能冰消瓦解。若非得要問誰會幫助誰會拋棄,答案是:自助就會得到人助天助,而沒有人想幫扶不起的阿鬥。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藍弋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18/163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