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張文宏保住了,張文宏失敗了

復旦大學發布了聲明,公布了對張文宏論文的調查結果:

朋友圈轉發的很多,大家都感到了欣慰。一句話總結,這次對張文宏醫生的攻擊,可能告一段落了,張醫生本人應該安全了。

這個調查結果,值得細讀。「符合當年……要求」,是說論文的綜述部分「以現在的標準」看,還是有問題的。定性應該是「寫作不規範」,不構成「學術不端或學術不當」。

這是歷史的態度,也是「現實」的態度。在2000年,學術規範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查重系統也不完善。中國人務實的看法是,只要符合當初的要求就行,所以復旦的聲明,援引的是1999年上海醫科大學的文件,那時兩校都還沒有合併呢。

但是,這波「人身攻擊」仍然是有效的,因為它證明了張醫生並非完人,一個「有污點」的人,說的話還可信嗎?

我的態度是,張醫生的話,依然是可信的,而且是難得的。

只是很可惜,他以後可能不會再「隨便說話」了。

張文宏前幾天發了一個微博,講了自己在風暴中的狀態。坐門診,給病人看病;參加上海防疫會議,履行自己「救治組長」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是告訴大家,他沒事。他沒有就「攻擊」和「舉報」談一個字,但是公眾仍然感到安心,因為張醫生「好好的」。

但是,人們都比較粗心,沒有注意他在那條微博最後說的話。

我的解讀是,「我們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回應的就是前衛生幹部高某對他「投降主義」的批判。這段話,張文宏承認中國當前的防疫政策是完美的,最合適的,那就應該堅持下去(清零主義)。

同時,他還說,自己不發微博是常態,發微博是非常態——這幾乎可以解釋成,他以後不會再隨意發微博了。

在前幾天張文宏參加一次「外來輸入」危重病例的專家會診,上海媒體對這件事的報導耐人尋味,既發布了現場照片(有張文宏),又在文字報導中隱去了張文宏的名字,只提「救治組」這個集體概念,而沒有再突出他這個「個人」。

種種跡象表明,那個愛說話的「張爸爸」,以後很難再見到了。

無論如何,這一次上海市民對張文宏的維護,都是非常感人的。我看到幾個人實名發布自己的求醫經歷,證明張醫生確實是一個好人——這是最掏心掏肺的支持和認同,因為這種支持,是中國傳統的「拍良心」和「人格擔保」。

人們對張文宏的支持,其實是分成兩個層面。第一,人們希望這樣一個「好醫生」「老實人」,不要吃虧,不要在現實中挨整,張文宏不要因為舉報而受損(吊銷學位,影響職業前途等等),這個訴求,肯定是實現了。

但是,另外一個,也是更重要的層面,是支持「那個經常進行公共發言的張文宏」,或者是支持「張文宏的發言」,這種支持,維護的是人們共同參與創造的一個「人設」:可信的公共衛生專家,在公共衛生危機出現時,一個「專業權威」——這種訴求,註定會遇到挫折。

有心人會發現上海的防疫模式確實與外地不同。每一次上海出現疫情的時候,站在前台的,是張文宏等幾位專家,他們不僅在發布會上發聲,向市民傳遞信息,也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專業建議。上海的發布會,主角都不是政府部門負責人,而是專家。

張文宏(右)的言論引發兩極爭議。(微博@張強醫生)

當然,政府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們動用行政資源,迅速行動。市民-專家-政府,三者之間形成一個有效的互動。這才是「上海模式」的核心(作為對照,可以參考南京鄭州等地)。

在這個過程中,專家直接面向公眾發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大都市的優勢。但是,張文宏和2003年的鐘院士不同,他沒有上升到「國家意志」或者代言人,而始終是一個專家的形象。這是2020年上海防疫作出的貢獻:地方的、因地制宜的,因而也可能是更精確的。

這個過程,隨著張文宏引起的巨大爭議和聲浪巨大的舉報,可能面臨著終結的危險。如果是真的,這就是「公共價值」的損失。所以,人們「保住了張文宏」,但是可能最終還是「失去了他」——如果他不再發言,退回他的科室的話。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中產生活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24/163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