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當世界首富被掏空時,大清也隨之走向風雨飄搖

作者:

1

伍秉鑒死了。

公元1843年9月4日(清朝道光二十三年閏七月十一),廣州,珠江水岸。

傍晚時分,一陣數百人的震天動地的哭號聲從一座堪比皇宮的宏大私家府邸中傳了出來。

守在這座豪華府邸大門前的洋記者們如釋重負地長出了一口氣,他們終於等來了一個可靠的消息:伍浩官死了。

很快,國內外的各大洋文報紙相繼出現了類似這樣的標題:世界首富伍秉鑒因病逝世。

2

在中國的歷史上,富可敵國的大有人在,似乎只有伍秉鑒被稱作世界首富,儘管在今天,他的名氣可以還不如同是清代的山西喬家大院裡的喬致庸或河南康家大院裡的康應魁(康百萬),更不要說是紅頂商人胡雪岩和官商一體的盛宣懷,但似乎只有李伍秉鑒在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的心目中曾經是財神一樣的存在。

2001年美國的《華爾街日報》評選出了過去一千年裡位居世界前50的富豪。在這50人中,中國共有四人上榜,四人中有兩個清朝人,其中的一個你一定能想到,那就是和珅(見《和珅之死》),還有一個就是伍秉鑒(其實,《華》報上列出的是六位,那二位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我之所以沒有把這二位算作是中國人是怕蒙古國的人說我是亂認祖宗)。

中國過去千年的四位世界首富: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過去的1000年間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4名中國人: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

1.劉瑾(1452-1510),職業:朝廷宦官;財富來源:貪污。

2.和珅(1750-1799),職業:皇帝身邊得力的人;財富來源:貪污、回扣。

3.伍秉鑒(1769-1843),職業:貿易人;財富來源:進口、出口、錢莊。

4.宋子文(1894-1971),職業:金融家、政府官員;財富來源:銀行業、欺詐行為。

川普一樣,伍秉鑒也是出生於富商之家,他的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

而令伍家得以參與對外貿易的機緣則是清朝中期的一場改革開放。

3

清中期的改革開放

中國的閉關鎖國從流氓皇帝朱重八開始。

1368年,逆襲成功的朱重八在南京稱帝,其時,西北有退縮到蒙古高原的殘元勢力,東南有張士誠和方國珍的殘部以及不時騷襲的倭寇(所謂倭寇其中多是武裝商人)。農民出身的朱皇帝把國家當成自家的菜園子,為了不被偷菜,他西北修長城,東南禁海運。

朱皇帝將沿海居民內遷,片板不許下海。在朱元璋的海禁鐵幕下,唐宋時曾創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海外貿易幾乎禁絕——僅作為一種禮儀象徵的朝貢貿易,還被允許在極小的範圍內進行。

清奪取了明的江山,作為離海洋文明更遠的遊牧民族,滿清統治者同樣是明夫清隨,禁絕海運,直到了清軍攻占台灣之後的1684年,康熙皇帝才認為「海洋貿易有益於生民」,方下旨解除海禁。

1685年,清政府先後設立粵、閩、浙、江四大海關,作為外商來華貿易的指定地點。

在這四大海關中,只有粵海關的監督系專任,其級別與巡撫同,直接向皇帝和戶部負責。

廣州自唐以來就是亞洲最重要的商貿大港和貨物集散地,朝廷一旦開放海禁,原本處於走私狀態的海上貿易就不再違合法,廣州立時復興為唐宋。

從康熙開海的1685年到四口通商結束前的1753年,僅英國東印度公司來到中國各口岸的商船就有189隻,其中到廣州的有157隻,占總數的83%。

4

中國出了個十三行

2017年,某校高三歷史模擬試題中有這樣一道題:

清初詩人屈大均有詩:「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這首詩說明清初()。

①官府壟斷對外貿易

②絲織品是主要出口商品

③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④對外貿易處於出超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您能選出這道題的「標準答案」麼?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A,也就是排隊了③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理由是「銀錢堆滿十三行」。

但在我看來,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應該是①②③④,而③「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①對外貿易,②絲織品出口,和④對外貿易處於出超地位的前提。至於「銀錢堆滿十三行」,並不是否認開放政策的理由。

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洋船「只許在廣州收泊交易」。這道上諭,意味著大清帝國從「四口通商」變為「一口通商」。

1759年,英國商人洪任輝(James Flint)通過行賄的方式,把一紙控訴粵海關監督李永標等人敲詐勒索,希望天朝改革貿易制度,保護正常貿易的訴狀送至乾隆御前。乾隆閱罷大怒,他怒的不是官員貪污,而是竟然有中國人幫助一個洋人狀告大清官員,給境外勢力遞刀子。

這個狀紙換來的是洪任輝蹲了三年大牢,幫他寫狀紙的四川籍商人劉亞匾被以「為外夷商謀砌款」的罪名斬首,而貪官粵海關監督李永標沒有獲罪,只是找了一個「管束家人不力」的藉口,被提前退休了。

四口變一口,粵海關成了唯一的海關,由於清廷認為官員與夷人打交道嚴重違反了禮儀和祖制,於是出現了官府與外商之間的仲介行商。

十三行就是當時這個仲介行商的統稱。

5

十三行是皇上的小金庫

「十三行」並非只有13家,多時26家,少時4家。

「十三行」這一稱謂起源於明朝,是明朝地下或半地下從事海外貿易的統稱,至於明朝是否正好是十三家,就沒有知道了。

西方人將行商形象地稱為「清朝管理外國人的警察」,鴉片戰爭之前,常有外國商人大吐苦水,聲稱在大清國如何遭受仲介行商的刁難與霸凌以及官府的敲詐與勒索。

外國商人除了滿足政府要求的「身家殷實,貲財素裕」之外,還要花20萬兩銀子才能買到與中國從事經貿的許可證。

20萬兩銀子這要當時可以買幾百套四合院。

不過洋商們肯交這筆錢,也可以從中看出對華貿易利潤之豐厚,只是這些錢說到底最後都是由中國的消費者埋單了。

十三行中的行商與洋商

作為欽定的外貿代理商,行商控制了廣州,也是整個大清國的外貿。

洋商想與中國人做買賣,就必須做到:

1.向行商交手續費得以行商的名義報關;

2.請行商代理清關貨物的進出口關稅;

3.請行商作自己與朝廷之間的中間人;

4.請行商來給自己充當擔保人。

美國人亨特在《廣州番鬼錄》裡說:「行商控制了廣州口岸全部的對外貿易,每年總額達數百萬元,受益固多,責任亦重。外國商船或其代理人如果違犯了『規條』,俱由行商負責……由於這種關係,我們戲稱他們為『我們的假教父』。」

大清的廣州海關

在大清的財政收入中,關稅是僅次於地丁稅和鹽稅之外的第三大稅種,而粵海關的稅收,占了全國關稅的1/4。至於來自廣州的這些關稅收入,其中有24%歸皇室所有。也就是粵海關其實就是皇上的小金庫。

誰的錢最好掙呢?現在是婦人和孩子的,從前是皇上的,因為皇上不知道市面上的行情呀。比如有一個大臣壯著膽子說自己吃的雞蛋十兩銀子一個,皇上很奇怪地問你吃的雞蛋怎麼那麼便宜呀?朕吃的是五十兩一個的,大臣只好說自己吃的是基因改造的臭雞蛋。

由此可見,如果你能幹上這個買賣,還愁發不了財麼?如果你的頭腦再靈光一些,還愁發不了大財麼?

伍家的歷代「浩官」們就是這樣的人。

6

伍秉鑒的經商之道

1783年,伍國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號。

伍秉鑒就是伍浩官二世。

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捕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由此快速崛起,很快,伍秉鑒就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在經營方面,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並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一飛沖天。

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鑒在海外的投資都是委託外國朋友進行的,他與外國朋友的相互信賴,也超出常人的想像。在外國人看來,伍秉鑒個人充滿人格魅力,「在誠實和博愛方面享有無可指責的盛名」,始終被看作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賴的商業夥伴。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位美國商人在華多年不能回國。一日,伍秉鑒問他你怎麼不想家呀?那人答,我怎麼會不想家呢,只是我的生意賠了,我借你的七萬五千兩銀子還不上,我怎麼能走呢。

伍秉鑒聽了這話,十分感動,他說,你是我見過的最講誠信的朋友。隨後他叫帳房先生取出那張欠條當面撕碎,對那人說,現在你可以安心的回家了。

因為有這樣的聲譽,美國人把伍秉鑒當作最可以信賴的合作夥伴,甚至有一艘商船就是以「伍浩官號」來命名的。

到1834年,伍家的財產估價為2600萬銀元,這個數字雖然不及和珅的十分之一,但也是將近當時中國政府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今天中國富豪榜上的前十位的資產總和只有0.4萬億美元多一點,占比不到2020年財政總收入18萬億人民幣的五分之一。由此可知當年伍秉鑒財富之巨。

也許伍秉鑒未必就是當時中國最有錢的人,只是那些比他有錢的人沒有象和珅一樣被曝光罷了。這就像今天的某些人比馬雲更有錢只是沒有上福克斯排行榜一樣。

7

林則徐盯上了伍秉鑒

18世紀,白銀流入中國,中國出了一位世界首富。那就是掌管皇家內務府的和珅。只是那時外國人並不知道有和珅這麼一號人物,於是和大人的世界首富也沒有得到吉尼斯的認證。

19世紀,白銀外流,中國還是出了一位世界首富,這位就是十三行的總商伍秉鑒。

白花花的銀子因為鴉片的輸入像水一樣的流向海外,中國由出超變成了入超。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看到眼裡,急在心上,他對道光皇帝說:「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無可禦敵之兵是因為國人都成了大菸鬼,無可充餉之銀是因為銀子都買了鴉片煙。

虎門銷煙

然後,皇帝讓老林去銷煙了。

林則徐在虎門銷完煙自己也知道捅了簍子,因為在當時鴉片是合法的外貿商品,大清國不但從海外進口,自己也大量生產,只是供不應求且品質和價格都沒有競爭優勢而已。

但是當時的林大人並不是很怕洋人,他認為只要停止向洋人出口茶葉和大黃,洋人就會個個便秘最後憋死,後來發現洋人不用中國的茶葉和大黃也沒憋死,然後就對皇帝說洋人沒有膝關節,腿不會打彎,只要一上岸,拿棍一捅就捅翻了,然後上去拿繩一捆就完活了,這話皇上居然信了。

1839年3月10日,欽差大臣林則徐來到廣州。此時的怡和行由伍秉鑒的兒子伍紹榮打理。

伍秉鑒此時早以得知林則徐來廣州的目的,他讓兒子伍紹榮警告那些外國商人,不要往刀尖上撞。但官府要找商人的毛病,還跑了你個賣切糕的不成?

3月18日,林則徐將伍秉鑒的兒子伍紹榮等商人喚到公館,一頓痛責,指責他們勾結洋人,走私鴉片。要求伍紹榮等人儘快與洋商聯繫,限三日內交出所有鴉片。

伍紹榮匆匆趕到洋行向外商,宣布了林則徐要求各國外商呈繳煙上的諭令:「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但伍家和外商的交涉並不順利,儘管伍家答應用自家的財產賠償洋商的所有損失,也只有那些夾帶鴉片少的外商願意配合,而最大的煙商英國人顛地則拒絕合作。

三天後,伍紹榮將外商上繳的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能就此結案。但是,林則徐認定這1037箱鴉片是十三行行商與英商串通一氣欺騙官府。他決定給伍秉鑒一點顏色看看。

3月23日,林則徐派人鎖拿伍紹榮等人到欽差大臣行轅審訊,伍紹榮表示「願以家資報效」,但林則徐並不為之所動,並厲聲痛喝,「本大臣不要錢,要你腦袋」。

同一天,伍秉鑒和另一行商潘正煒也被林則徐摘下頂戴,套上鎖鏈,遊街示眾。伍秉鑒斯文掃地,顏面盡失。

最後,伍秉鑒雖然沒有被林大人處死,但也被敲詐了200多萬兩銀子。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一位美國商人的回憶錄里描繪伍秉鑒聽到這個消息時「癱倒在地」。

儘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

8

掏錢吧,老伍頭

1841年5月,清軍戰敗,被迫向英軍交納600萬銀元的贖城(廣州)費,伍家出了110萬銀元。

《南京條約》簽訂後,按要求大清國要賠款2100萬銀元,家又交了100萬銀元。雖然,伍秉鑒每次都表現得很積極很主動,但割誰的肉誰不疼呢?

何況兒子還被林大人押在大牢裡,大人雖嘴上說只要命不要錢,但誰不明白這就是綁票呢?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鑒寫信給他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朋友庫欣說,如果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十分想移居美國。

同一天,他在寫給另一位美國朋友福布斯的信中也表示:「如果我現在是青年,我將認真地考慮乘船往美國,在你附近的某處定居。」

那時的美國並不是今天的美國,還是一片蠻荒之地,世界首富哪裡不能去偏偏要去美國呢?這還不全是被林則徐給逼的麼。

伍秉鑒雖然是世界首富,財產是美國當時最富有的身家約全七百萬兩白銀的首富的四倍左右,但在林大人眼裡,他就是一塊隨時可以拿來榨油的肥肉。

其實,把行商當肥肉來敲詐的並非從林大人始,只是林大人趕上了鴉片戰爭,他要打仗,就要買船、買炮、修工事,哪樣不需要錢呢?普天之下,誰最有錢?連外國人都知道呀,大清國的伍浩官!

而伍秉鑒想跑路去美國還不是因為他知道,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才是私有財產最安全的國家。

9

首富死了大清也快完了

1843年9月4日,被稱為19世紀前斯的世界首富伍秉鑒在他那個有著至少五百僕人,占地僅次於皇宮的大宅院裡死了。

他死時74歲。

他死後,伍家的怡和行還有十三行里的其它各商行都一個個的都被官府掏空了,然後就一個個的沒落了。

而大清也就此走向了風雨飄搖。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萬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04/164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