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各類商品製造商仍在設法應對一場物流危機,家具業是最新受到波及的產業,就連宜家這種巨頭都不能倖免。
菲利普?莫羅(Phillipe Moreau)不得不挖空心思維持生產線的運轉,今年早些時候,由於木材、樹脂和鋼材短缺,在他執掌的家具製造企業Temahome,商品目錄上總共600種產品中足有半數缺貨。
「我們隨機應變。」這家生產木製桌椅、櫥櫃和電視櫃的法國家具廠的執行長表示,「如果黑色木板沒有了,我們就改用橡木板或者白色木板。」
在全球範圍內,各類商品——從碗櫃到汽車或電腦——的製造商仍在設法應對一場物流危機,這已經擾亂了關鍵投入品的供應,威脅了疫情後經濟反彈,而且推高了通脹。
再加上經濟重啟帶來的消費需求上升,這種緊缺局面在歐洲導致通脹達到十年來的新高——這一因素可能令歐洲央行(ECB)本周開始縮減其1.85萬億歐元的疫情刺激計劃。
家具業是最新感受到供應鏈緊張的產業,這體現了更廣泛的問題。即使宜家(Ikea)這樣的大型企業都受到了影響。這家瑞典組裝家具製造商已表示,「無法預測」供應何時恢復正常,原因是包括英國卡車司機緊缺在內的「多種問題的完美風暴」。
宜家全球供應經理亨里克?埃爾姆(Henrik Elm)談到供應鏈中斷時表示:「我們沒有天真到認為它在幾周或幾月後就能結束。」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一項季度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歐盟家具製造商表示受到供應短缺的影響,這一數據創下了紀錄。在全球層面上,惡劣天氣和主要亞洲港口的疫情封鎖措施導致航運成本高昂和交付延遲,這是關鍵癥結所在。
Temahome執行長莫羅也是法國家具行業組織的負責人,他表示,運輸就像一場「噩夢」,就連「從亞洲運來螺絲釘或小零件都需要3個月」。「我們在6月和7月有16個貨櫃運往美國,而它們到8月底都還沒抵達。到美國的交貨期是以前的兩倍。」
運輸成本已經飆升。根據數據提供商的Freightos的數據,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運費幾乎是去年8月的7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宜家表示一部分貨物將改走鐵路。這家公司補充說:「我們將利用從中國到歐洲的鐵路運輸來騰出貨櫃,以便向美國運送更多貨物。」
與此同時,在美國,通常由卡車途徑南部各州運輸的木材供應因上周颶風「艾達」(Ida)襲擊墨西哥灣沿岸而中斷。
儘管如此,全球木材價格已較5月份的創紀錄高點下跌一半,但仍高於疫情前水平。其他行業就沒這麼幸運了。
歐盟(EU)近一半的橡膠、機械和電腦生產商,以及大部分電子設備製造商均報告供應短缺。近60%的汽車製造商仍受到供應短缺的影響。
在德國,汽車產量較新冠疫情前減少30%。大眾汽車(Volkswagen)計劃增加班次以處理積壓的訂單。但亞洲由Delta新冠變種引發的新一輪疫情,導致當地一些港口和半導體製造工廠關閉,阻礙了該計劃的實施。這是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生產汽車制動系統的義大利企業Brembo Group的執行副總裁馬泰奧?蒂拉博斯基(Matteo Tiraboschi)說:「如果你需要接收來自亞洲的貨物,就很難找到貨櫃,這顯然造成了困難。」但Brembo Group可以在當地採購一些材料,令其「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
其他公司正在艱難地想要滿足需求。德國工商大會(DIHK)對德國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3%的企業報告8月份原材料、中間品和製成品價格上漲或交貨出現問題。
這產生了更廣泛的經濟影響。Temahome在全球逾45個國家銷售產品,像這樣的公司缺少投入品,已經影響到了出口,進而拖累歐元區的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訂單和產出之間的差距——根據IHS Markit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這一差距於8月達到創紀錄水平——增加了通脹壓力。
7月份,歐元區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折合成年率上漲12%,為2001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快增速,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則在8月份達到3%的十年高點。
這種中斷何時能夠得以解決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而且各行各業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大眾認為,一直到今年第三季度,電腦晶片供應「仍將非常不穩定和緊張」。
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怡(Euler Hermes)的宏觀經濟研究主管安娜?博阿特(Ana Boata)則認為,在2023年以前不會全面恢復正常,這是十年來海運業投資不足的結果。馬士基碼頭公司(APM Terminals)執行長應墨誠(Morten Engelstoft)也警告稱,需求激增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並暗示稱只有消費放緩航運企業才能跟上需求。
還有些人則更加樂觀。義大利鋼鐵製造商Arvedi的創始人兼總裁喬瓦尼?阿爾韋迪(Giovanni Arvedi)表示,鋼鐵市場「年初火爆了一陣……但(隨著關閉的高爐重新啟動)現在已不再是這種情況」。
荷蘭國際集團(ING)高級經濟學家貝爾特?科萊恩(Bert Colijn)表示,一般的樂觀看法是,在西方經濟體需求回升的過程中,人力和投入品短缺將會逐漸緩解,這樣導致的復甦「只是會更為分散……跨越好幾個季度,而不是總體上較為虛弱的復甦」。
這種觀點似乎在周二得到了印證,官方數據顯示,儘管供應出現瓶頸,但7月份德國工廠產出出現四個月來首次增長。
更悲觀的看法是,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這一點也從數據中得到支持——德國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周二發布了一份悲觀的商業調查報告。
「全球供應鏈和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會如何發展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中國、歐洲和美國。」德國工具機和雷射技術企業通快(Trumpf)的發言人安德烈亞斯?莫勒(Andreas M?ller)表示,「這兩個因素是我們在全球範圍內經營業務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