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怎麼哪兒都有東北人, 除了東北?」東北人口史

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顯然已擺在眼前:東北地區正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東北三省的人口出生率顯著低於全國水平,特別是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東北人口出生率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扭轉。2019年,黑龍江、吉林、遼寧的人口出生率分別只有5.73‰、6.05‰和6.45‰,不僅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0.48‰,還在全國各省市排名中墊底。

同時,東北地區還存在嚴重的人口外流。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共流出人口400餘萬,淨流出180萬;從2013年開始,東北地區常住人口持續七年淨流出;2015-2019年,東北三省常住人口總共累計減少182.4萬。

其實,苗頭從八十年代就開始顯現了。1981-1985年,吉林和黑龍江從淨遷入地區轉變為了淨遷出地區,淨遷出人口分別為10.3萬、20.2萬人。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期間,兩省的人口淨遷移率分別達到-1.01‰和-1.43‰,遼寧雖然保持著正向的人口淨遷率,但接近一半的遷入人口都是來自吉林和黑龍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東北的關注和了解,大多只停留在喜劇與衰落的計劃經濟工業上,無論是笑是悲,都只是一種符號化的凝視,缺乏更為真切和深入的體察。事實上,人口並非只是東北這四十年的一塊晴雨表;在過去的百餘年,東北的人口變遷不僅與這片土地及整個中國的歷史軌跡緊密相連,也為今天的困境提供著某些值得慎思的參考。

▍近代以前:蠻荒關外,地廣人稀

東北,自古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之一,近代以前基本保持著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因此大部分時期的人口都維持在緩慢增長的水平。按照《中國人口》對東北古代人口數量的推算,漢朝時約為71萬,唐朝時約為85萬-125萬左右,遼朝時約為197萬-207萬左右。金朝時,女真族為加大對統治範圍內的防衛和生產,掠奪了大量人口墾荒,從而一度使得東北人口達到510萬。但隨著政權遷都北京,遷移便逐漸終止了。「靖康之亂」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至元朝建立,東北人口又回落到約130萬。因此,在大部分歷史時期,相對於幅員遼闊的面積而言,東北絕對算得上地廣人稀。

明朝時,隨著中國整體的人口增長和大量中原移民遷入,東北出現過一次人口高峰。然而,明末戰亂四起,後金崛興,遼東地區有大量人口流失,存活下來的大部分逃入關內,東北人口又回落到了一個較低水平。

但人口的減少顯然不利於生產發展和兵力壯大,對於意在逐鹿中原的後金而言,無疑是一個必將正視的問題。努爾哈赤就常感嘆「我方以民缺少為恨」,並告誡前線將士要加快降服俘虜。天聰四年(1630年)四月三十日,「阿巴泰、濟爾哈朗、薩哈廉自永平還師。……上(皇太極)問是役俘獲視前二次何如,對曰:人口較先為多。上曰:財帛雖多不足喜,惟多得人為可喜也。」

後金對人口的盡力爭奪,從明廷遼東巡撫熊廷弼的一封奏摺中也能窺見一斑:「臣惟遼左今日之患,莫大於無人。夫邊非無人也,土沃而民聚,向稱富庶矣!自萬曆四年、七年、十一年受虜,而寧遠前屯之人盡;自萬曆五年、八年、九年、十一、十四、十五、二十二、二十六、二十七年受虜,而錦、義、右屯、廣寧之人盡;自萬曆二年、四年、八年、二十七年受虜,而開、鐵之人盡;自萬曆二年、三年、十年、十一、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五年受虜,而遼瀋迤北之人盡;自萬曆五年、六年、十八、十九、二十一年受虜,而遼海迤西南之人盡。間有存什佰於千萬者,邊吏又不為之保護,聽虜節年檢拾無遺。雖使造物能生人,遼土善育人,而歲計所產,不抵所掠,遼於是無人矣!」

除了依靠武力進行擄掠,後金統治者也採取了一系列安民生息之策。比如皇太極曾要求諸王大臣及各級官員體恤民情疾苦,「以各堡生聚多寡」,即以人口增減情況為準,給予職務升降。天聰二年(1628年),他還下旨:「國人貧乏無妻室者,可給錢,令娶」。

經過一番努力,到1644年多爾袞率兵入關前,據學者張士尊統計,遼瀋地區的人口已達1366940,其中僅移民就有1166940之多。

清廷入關,也意味著再一次人口遷徙的開始。史書中以「罄國入關」、「盡族西遷」來描述當時的狀況,《韃靼漂流記》中記載:「從韃靼的都城到北京的道路……一路上也經過了幾個大城,在這三十五天當中,往北京搬家的韃靼人,絡繹不絕。」據後世學者推算,僅八旗兵及眷屬就有約26-27萬的滿人「從龍入關」。許多百姓也藉此機會,重返故土,順治三年(1646年)朝鮮使臣李基柞從北京返回朝鮮,途中見到「瀋陽農民皆令移居北京,自關內至廣寧十餘日程,男女扶攜,車毅相擊」。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呈交的《謹陳奉天形勢疏》中,奉天府尹張尚賢描述東北「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

入關初期,清廷政權尚未穩固,東北作為其發源的根據地,自然是不可棄之不顧的根基。同時,沙俄趁虛侵入黑龍江流域,也使東北的北部邊防告急。於是,在加強東北駐防八旗之外,清朝統治者還出台了一系列鼓勵關內漢族民人出關開墾土地的政令。順治元年(1644年)諭令:「州縣衙所荒地,無主者分給流民及官兵屯種,有主者令原主開墾,無力者官給牛具籽種。」順治八年(1649年)又諭令:「是歲,以山海關外荒地甚多,民人願出關墾地者,令山海道造冊報部,分地居住。」順治十年(1653年),《遼東招民開墾令》頒布,以法令形式明確了對漢民出關開墾的鼓勵。

幾年之後,東北的人口及糧田都得到了明顯增加,侵入黑龍江流域的俄軍也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被肅清。然而,八年之後,《遼東招民開墾令》卻廢止了,隨著大量漢民湧入,清朝為維護自己的「龍興之地」,開始實行東北封禁政策。到乾隆年間,封禁愈加嚴厲。乾隆五年(1740年),「嚴令取締移民」;十五年(1750年),在山海關、喜峰口及九座邊門等處嚴禁流民出口,並令奉天沿海地方官以多數兵力稽查 大陸流民;二十七年(1762年),頒布《寧古塔等處地方禁止流民例》,封禁政策最終成型。

近兩百年的封禁期間,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中國人口出現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長,加上封禁本身的流變和縫隙,東北依然有移民不斷遷入,人口保持了持續增長,但總體而言仍處於較低水平。到咸豐十年(1860年)之前,東北的人口比重一直在0.3-0.9間徘徊。

清代東北人口發展曲線圖

▍闖關東:移民大量輸入,人口迅速增長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擊碎了清廷天朝上國的迷夢。覬覦東北已久的沙俄又捲土重來,通過《璦琿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占領了黑龍江以北到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咸豐十一年(1861年),營口港又被迫開放。

國內也接連出現危機。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咸豐三年(1853年),捻軍起義;道光、咸豐年間(1841年、1842年、1843年、1851年),黃河爆發了四次大潰決,終於在咸豐五年(1855年)發生大改道,殃及豫、魯、直三省大量地區。

內外交困之下,「移民實邊」的呼聲越來越大。於是,從咸豐十年(1860年)開始,清廷部分解除了對東北的封禁,代之以開放荒地、充實邊防為主的移民開墾政策。同治五年(1866年),允許婦女出關墾荒;光緒四年(1878年),吉林將軍銘安設立墾務局,指導漢人開墾,並在關內資助移民;光緒六年(1880年),朝廷以放荒、免稅、補助獎勵移墾東北。

自此,歷史上著名的「闖關東」開始了。山東、直隸、河南、山西乃至雲貴、江南、湖北都有移民遷往東北,其中以魯、直、豫為主要構成,僅魯人就占了移民整體的80﹪。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的勢力也侵入東北;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又簽訂《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取得在東北修築和經營鐵路的特權,並有每年移民六十萬的計劃。應對現實,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開始,清廷的東北政策由馳禁轉向全面開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宣布開放東三省全境,中東鐵路也竣工通車,移民規模從快速增長進入到了迅猛增長階段。

這一時期,俄國、日本、朝鮮、歐美等國,也經由從政、經商、基建、流亡諸方式,輸入了許多外籍移民。大量移民的落地生根,使東北地區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激增到34.03%,不僅遠超封禁時期的13.39%,也高於全國水平;人口比重從0.91上升到3.73。至宣統三年(1911年)清帝退位,東北人口已接近2000萬。

不過,遼、吉、黑三省人口密度雖然從1.17、0.53、0.17人/平方公里分別增長到了74.21、29.62、6.95人/平方公里,但在全國27個省區中還是分別位列第14、19、23位。這片廣袤的土地,依然屬於人口低密度地區。 

 alt=

清代東北地區人口統計數據

進入民國,關內人口壓力不斷增加、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因此東北的人口輸入和增長依然持續。從1911-1930年,其人口數量逐年上升;不到20年,年平均上升50餘萬,總人口上漲將近1100萬,達到約3000萬的總數。除去自然增長的一小部分外,主要都是移民輸入。

特別是吉林和黑龍江兩省。辛亥革命以前,東北人口的2/3以上集中於南部,遼寧人口相當於吉林的2.26倍、黑龍江的5.5倍。到1930年,吉林增長了近1倍,黑龍江增長1.5倍,而遼寧僅增長0.3倍,人口的布局更加均勻。 

▍淪陷時期:起起伏伏,延續增長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邊防軍執行不抵抗命令;不到半年時間,東北全境淪陷,進入了十四年的殖民地時期。

為穩固東北局勢,繼而進一步蠶食中國,日本大量輸入日、朝移民,並阻止關內華人遷徙。同時,許多不願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也開始紛紛流亡關內。高速增長了近三十年的東北人口,由此急劇減少,甚至出現倒流現象。

隨著戰爭的持續和戰線的拉長,日本亟需通過東北解決其一部分資源補給。因此,從1937年起,日本及偽滿當局實施了「產業五年計劃」與「北邊振興計劃」,放棄之前禁止華北移民的政策,轉而採取招募與減價車費甚至誘騙、擄掠等辦法,有組織有計劃地招募土木、礦業、林產、鐵路與修築軍事設施等方面的勞工。恰好,此時關內戰火遍地,華北一帶水旱災害又再次侵擾,進入東北的移民人數於是有所上升,僅1938年移民數量便增加到49.2萬,1941年則高達100萬,1942年更上升到120萬。在這波大潮中,產業移民和軍事移民為主要構成,農業移民比例相對較小。

1941年,為應對資金緊缺問題,偽滿當局制定了《滿洲勞務對策綱領》,確定「國內自給體制」,大力倡導「國民皆勞」、「勤勞興國」運動,調低華工工資,強迫勞工工作。從1943年開始,移民人口便又呈現出了下降趨勢。

據估算,八年抗戰期間,進入東北的華工移民約677.9萬,家屬約221.3萬;因戰鬥被俘軍人、「治安肅正」被捕人員或其他原因成為強制勞工被送到東北的約1000餘萬人;年平均移民80萬,與1925-1930年的移民高峰階段大致持平。此外,到1945年時,東北地區的日本移民已從1937年的39.3萬增長到121.3萬,朝鮮移民從89.3萬增長到171.9萬。1945年,東北地區總人口數達到4000餘萬,從宣統三年(1911年)算起,短短三十幾年時間便增長了約一倍。

▍計劃經濟時期:先升後降,總體平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東北也迎來新的發展時期。由於天然的資源條件、良好的工業基礎和鄰近蘇聯的地緣優勢,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一五」期間,東北成為了新政權經濟建設的重點。大型工廠的搬遷和建立,為這裡帶來了大規模的科技人員、管理幹部、產業工人及隨行家屬,特別是黑龍江,「一五」期間的人口年平均淨遷移率達到10.74‰。

「二五」時期,因為大躍進及其後的自然災害,出現了國民經濟混亂和嚴重糧食不足的危機,許多建設項目也不得不停滯或下馬,大批職工精簡返鄉。但北大荒開發等項目,也有大規模復轉軍人、農民、知識青年補充進來。因此總體上,東北人口仍保持著淨遷入,只是遷移波動幅度較大,而且遼寧開始出現了淨遷出,並自此持續到改革開放,1962年黑龍江也第一次出現人口淨遷出。

1958年1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明確將城鄉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不同戶籍,人口自由流動開始受到嚴格限制和政府管制。1963-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住宅制度、就業制度、糧食供應制度、副食供應制度等配套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範圍內的人口流動迅速放緩。同時,1958年後,中蘇關係破裂,中美尚未友好,國際局勢更加緊張,國家建設重點開始從東北轉向西北、西南。1964年,「三線」建設開始,東北地區的投資相對減少,人口淨遷入率也明顯降低。1965年,東北的人口比重達到歷史最高的9.07%,此後便開始下降。

一直到80年代之前,東北人口總體上都維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波動幅度較小。

1954-1985年,東北地區的人口遷移情況

▍改革開放:人口逐漸下行,陷入負值困境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序幕拉開。198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設籍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集鎮設籍,戶籍制度出現鬆動;1985年,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被打破,票證制度隨之開始解體。這些改革在全國範圍內為人口流動創造了利多條件,然而由於東北對計劃經濟體制高度的路徑依賴,改革不僅使其傳統優勢不再明顯,還要承受更高的改革成本。因此,80年代的東北雖然沒有出現大幅度衰落,但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結構與東南沿海相比已經存在較大差距,大量人口向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等地流動,吉林和黑龍江從淨遷入地區轉變為了淨遷出地區。加上多年來的計劃遷移,反向回流也開始上升,東北的人口遷移格局自此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982年,計劃生育還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寫入憲法。東北作為當時工業化和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對政策的執行更加嚴格和徹底,從而在新生人口數上也迅速下降了。

進入90年代以來,東北的經濟增速放緩,下崗失業問題嚴重,並且隨著住房、就業、福利、保險等制度改革,原有的體制優勢也不復存在。無論對於本地人口的生存,還是對於流動人口的吸引力,都極為不利,生育成本也相應升高,生育意願進一步降低。

1995-2000年,遼、吉、黑的人口淨遷移率分別為1.91‰、-2.17‰和-3.76‰,與1990年相比,吉林和黑龍江的淨遷出速度加快。而到2013-2019年,東北合計淨流出164萬人口,人口比重下降到了7.7%。外流人口,還逐漸呈現出年輕人、高學歷者、高技能者占比增加的趨勢。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屆畢業生僅有13.63%留在東北就業;吉林大學2019屆畢業生僅有17.7%選擇留在東北繼續發展,除了本地生源外,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北部沿海地區的生源還是回到了家鄉所在地,占比分別為73.7%、65.42%和64.87%。

出生率方面,1990年以來的東北始終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92年起,遼、吉兩省出生率就已經低於13‰(13‰被視為「超超低出生率」),黑龍江也在1996年加入到了這個行列中。到了2010年前後,東三省的出生率已經低至6‰左右。2019年,遼、吉、黑三省的出生率全國墊底,自然增長率也是唯一的三個負值,分別為-0.80‰、-0.85‰、-1.01‰。

1990-2017年,東北地區出生率與全國出生率對比(單位:‰)

而在粗略縱觀了近四個世紀的東北人口變遷後,我們不難發現,東北人口的興衰始終在極大程度上與人口遷移緊密相連。因此,正如國家衛健委的說明中指出,東北的人口不是簡單放開生育政策就能解決的。事實已經證明,二胎開放後,全國的生育率都僅有過一次小反彈便開始斷崖式下跌,對於老齡化嚴重的東北而言,作用更微乎其微。正如很多人開玩笑所說,東北生育政策如果全面放開,將會大大提升海南的人口數量。

更關鍵的還是要解決流動問題,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天南地北哪兒都能見著東北人,除了東北」的情況,留住本地人口、吸引外地人口,才能真正改變東北當下的人口狀態。老鐵們的雙擊只能刷出一個幻象式的東北存在感,並不能把666直接變成人口數字;鶴崗的房價再低,也不足以吸引來定居和設籍。東北亟需一個宏觀、深化、切實的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而這,顯然比單純放開生育限制、鼓勵多生快生,複雜也艱巨得多。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文化縱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12/164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