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秦膽:中國秩序維新: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作者:
為綜合解決問題,推出了新的監管方式,誘導了相應的市場行為,由此勾勒的治理的軌跡綜合起來就是「中國模式」的構建脈絡:按照權力的節奏控制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幅度、誘導特定市場行為造就相應的政經態勢、政府成為產業發展的看護人、特定企業承擔國家使命、民族主義覆蓋普世價值、強調薪本、技術和藝術的目的性、奉行國家優先於個人的集體邏輯、集中資源彈壓異見實現預設目標。

中國本次「以人民之名」的監管風暴中,官方不僅試圖重整價值維度,亦使得教師和藝人立場鮮明、效忠黨國。(湯森路透

從去年叫停螞蟻集團上市,到近期整改教育、娛樂和電玩行業,中國一系列的跨界強監管的風暴,折射出波詭雲譎的未來基調。

在官方祭出監管組合拳之際,一篇題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的文章引起了公眾關注,作者李光滿宣稱這是一次「以資本為中心向以人民為中心的變革」,所有阻擋變革的「都將被拋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則在微博上駁斥李文系誤判,認為近期一系列監管的目的是規範市場,只是社會治理進一步和上台階的完善。

監管風暴的真實用意和影響應該介於李光滿和胡錫進的見解之間,既不是回到從精神到人身的全面控制的前市場年代的「革命」,也不是單純規範市場秩序的常規執法,而是借處理弊案和亂象迅速且大力推進以製造業為未來導向的秩序維新。

從金融到教育界和娛樂圈,諸多監管手段背後帶有深深的傳統思維和倫理烙印,如教育市場化的推行使得教師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於已有的待遇,開始追求額外的收入,追求經濟利益迭由於教育資源不均導致的社會兩極分化的不穩定預期,打擊課外補習的新政的由此出台,也源出傳統重義輕利和不患寡患不均的儒教觀念。

明星們會更積極配合政策風向

教育界外,娛樂圈的整風也與之類似。透過特定藝人的負面事跡和大眾對粉絲活動的不滿,趁機推動網絡紅人應該為「體制」文宣教化服務,而不是單純迎合消費者逐「市場」而居,認為後者只顧走紅和掘金的拜金主義、外貌主義和消費主義風氣存在負面的引導效應,明星們未來在政策的風向標下會更積極地迎合公益和黨義的權力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以人民之名」的監管風暴中,官方不僅試圖重整價值維度,使得教師和藝人立場鮮明、效忠黨國,還試圖統合利益維度,遏制非正常向虛的資金,讓資本回歸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

官方對違法失德藝人的發聲與表態中,不僅如同過去一樣強調道德和法制對藝人的約束,更突出的是藝人背後的資本。上月底,中共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發題為《斬斷娛樂圈亂象背後的資本鏈條》的訪談文章,認為明星負面資訊頻出反映出個人素質不高、法治意識淡漠,也涉及娛樂界不正常的行業生態,在資本快速擴張影響下,娛樂圈出現過度商業化、資本化傾向,娛樂圈和壟斷資本勾結,明星本身也是攫取超額利潤的資本主導下的利益鏈中的一環,並稱這種資本的無序擴張不只存在於娛樂圈內,金融平台壟斷、課外培訓等問題實質也是資本逐利最大化所導致,一旦資本過度擴張到深度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域,就會使得經濟社會發展道路日益偏離正軌。

官方視域裡,追星和電玩的消費是非生產性的和非積累性的,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只有像製造業這樣的經濟活動才創造真實價值,但處在風口的電玩、追星、地產、金融平台投資報酬率高於製造業,資金大量流入虛擬經濟,加劇資金在虛擬經濟內部的自我循環,製造業投資回報偏低的態勢更誘導大批傳統企業紛紛涉足和轉投電玩、追星、地產、金融平台,以上逐利現象將制約中國製造業升級的長遠目標,所以有必要透過強監管加以抑制,避免脫實向虛的經濟風險。

仿效德國模式

更進一步,本次監管維新不是像以往點對點的糾偏,而是旨在透過經營環境的強力扭轉,形塑一套新的激勵機制,仿效德國模式提升製造業的品質和結構,結合基於東升西降的地緣政治判斷和貿易戰中製造業的競逐態勢,試圖為日後對美博弈從長計議。

相比於按市場規律自發形成的產業鏈,政府更希冀在產業發展中充當父家長,並讓特定企業承擔國家使命,這種偏好提高製造業在國家布局中角色的思路倒像是商鞅農戰思維的復現,「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歸心於農,則民朴而可正也」,鼓勵國民從事耕戰,抑制民眾脫離耕作四處流動,經商也受到控制的「重本抑末」思路和對實體、虛擬經濟的不同取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抽象來看,中國改革開放過程是一場放權讓利的過程,在過去的觀念里,一個有活力的市場是「放」出來的,現在則反其道而行之,強化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行政控制與引導,強調「收」,用中國文宣辭令就是「治理」,強化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行政控制,標誌著有限市場化轉入後半段,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傳統「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思維的折射。

為綜合解決問題,推出了新的監管方式,誘導了相應的市場行為,由此勾勒的治理的軌跡綜合起來就是「中國模式」的構建脈絡:按照權力的節奏控制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幅度、誘導特定市場行為造就相應的政經態勢、政府成為產業發展的看護人、特定企業承擔國家使命、民族主義覆蓋普世價值、強調薪本、技術和藝術的目的性、奉行國家優先於個人的集體邏輯、集中資源彈壓異見實現預設目標。

資本妖魔化

猛藥沉疴式的監管,其成效仍是未知數,監管政策的局限性也十分明顯,一方面把資本妖魔化,仿佛資本運作故意來破壞秩序的,其實資本奉行的無非是利益最大化的商業邏輯,現在以特定的亂象和弊案為由打擊資本使其更多的奉行公益邏輯乃至黨義邏輯,難免會出現許多偽善行為;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升級乏力和新興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大量流動性資金的湧入製造業,造成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加重結構性產能過剩。

一刀切的運動式強監管不免產生內耗,導致結果偏離原定目標,打擊資本無序擴張,最後可能走樣為打擊市場經濟本身,損害經濟活力,整風之後,原本泥沙俱下的經濟和娛樂生態可能變得一潭死水,最後仍不得不有限放鬆和回彈,維新秩序里,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治亂怪圈仍會不斷復現。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21/164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