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宣布成立第一批國家公園 是邁開步伐還是作個樣板?

嚴宏洋說,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想法裡,野生動物是吃不完的,而且全世界從事生物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國人吃野生動物是出了名不眨眼的,因此,他認為,習近平宣布成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只是為了國際形象做一個樣板,就像習在聯合國說要減碳,也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的排碳大國,所以為了想在國際舞台上被人認可,因而必須做出這些動作。

中國海南省的連接海甸島和海口主要地區的海口世紀大橋(2018年5月6日)。

台灣—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中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貓熊、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人民日報10月20日進一步報導提及2025到2035年的生物多樣性總體目標。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也有學者表示,中國只是擺個姿態、做個樣版,中國「說」跟「做」其實是兩回事,而且以中國如此大的國家,遲至現在才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根本不成比例。

習近平10月12日以視頻方式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他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此外,中國也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開發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這片分布從西藏一直到海南的首批國家公園,據中國媒體報導,是「體現了高起點和嚴要求,向著建立系統的國家公園體系邁出了堅實步伐。」報導並指,第一批國家公園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具有典型的生態功能代表性,如位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中國三條最重要河流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於2016年先行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日前正式成為首批國家公園,將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中心。

又如涵蓋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以及位在吉林和黑龍江交界處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守護大熊貓、東北虎、東北豹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以及以這些旗艦物種為傘護種的重要生態系統。海南島擁有儲存完好的熱帶雨林,是海南黑冠長臂猿在全球唯一的分布地。武夷山國家公園除了擁有全球最大面積的中亞熱帶森林外,也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

已試點一段時間

美國休士頓大學東亞政治學系副教授李堅強。(視頻採訪截圖)

在全球從事動物保護運動的國際人道協會中國政策顧問、同時也是美國休士頓大學東亞政治學系副教授李堅強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上述國家公園其實都已經試行了一段時間,成效良好才會繼續推廣。

他表示,中國過去40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將環境生物多樣性暫時放到一邊,現在回過頭去看,發現有不足之處,如今已經認識到跟大自然和諧共存才是永續發展之道,所以才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寫進十九大國家發展規劃裡面,提出「青山綠水才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思想,變成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項政策。他認為,中國是從政策意識上認知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想藉此機會推動中國日後的經濟轉型,從以前高度依賴資源的發展模式轉型為生態友好模式。

李堅強說:「所以說中國到了現在能夠開始把精力、資金放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來說,也是值得讚揚的,其實這是個很好的、很重要的一個邁開的步伐。」

不過,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嚴宏洋有不同看法,他以自身到武夷山參加學術會議的經驗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表面上說的保育跟實際上做的,其實是兩回事。他說,他們參加的會議晚宴有一道「龍鳳鬥」料理,他問龍和鳳分別是什麼,當地官員跟他說龍是蛇,鳳是雞。嚴宏洋一聽,覺得雞可以飼養沒問題,但蛇是哪裡來的,官員說是武夷山抓來的,嚴宏洋吃驚反問:武夷山不是被聯合國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嗎,怎麼能夠抓蛇?官員回他:那邊蛇吃不完的。

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嚴宏洋。(美國之音記者陳筠攝)

嚴宏洋說,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想法裡,野生動物是吃不完的,而且全世界從事生物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國人吃野生動物是出了名不眨眼的,因此,他認為,習近平宣布成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只是為了國際形象做一個樣板,就像習在聯合國說要減碳,也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的排碳大國,所以為了想在國際舞台上被人認可,因而必須做出這些動作。

嚴宏洋並以長江的白????豚為例指出,白????豚是江豚的一種,是長江中唯一的哺乳動物,白????豚族群早在20年前就在減少中,那時中國也說要保護,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甚至在武漢成立工作小組,可是到最後也是宣告絕種。

說和做是兩回事

嚴宏洋說:「(中國)在政治領導一切的前提之下,很多事情就英文講叫作lip service就是嘴唇上的服務而已,我有做到這樣就好了,那真正要做的話,我個人跟他們交往十幾年來的經驗是,實際的做法跟表面上講的都有落差的。而且,中國土地那麼大的一個國家,現在才正式成立第一批國家公園,不是很可笑嗎,根本不成比例,所以這是一種樣板。」

這次的COP15通過了「昆明宣言」,呼籲各方採取緊急、全面性的行動,以反映全球經濟所有部門的生物多樣性考量,但諸如資助較貧窮國家的保育工作,與致力發展生物多樣性友善型供應鏈等關鍵問題,將留待之後才討論。

人民日報10月20日報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到2025年的總體目標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左右,濕地保護率達到55%,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到77%,92%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有所改善,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保持在世界前列。2035年的總體目標則是各項比率進一步提升。

美國休士頓大學東亞政治學系副教授李堅強說,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確實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付出了一些行動,例如,中國現已建立2750多個自然保護區,試驗了國家公園、修整了濕地、退耕還林、植樹造林規模高居世界之首、在長江休漁十年、以及就地和異地保護瀕危動物。此外,中國西北地區以前光禿禿的黃土高坡,現在基本上都是綠樹和綠草遍布。還有,中國大陸通過移民,把生活在生態條件極其惡劣的窮鄉僻壤百姓,搬到條件好的地方,也恢復了那些山溝的生態。

但他也坦言,比如保護區的分割問題、物種失衡、異地保護的物種引入野外的難度問題、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生物保護的衝突、人的活動的增加對生態和環境侵蝕的問題、以及地方保護主義掠奪性使用資源和不顧生態保護的問題,都仍有改進之處,但他認為這也是全球普遍性的問題。

晚做總比不做好

「晚做總比不做好」,香港保育團體DotAsia行政總裁鍾宏安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對於中國遲至現在才成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做了上述表示。

他說,根據他們的經驗,比較大的問題會是,當中國這麼晚才正式成立國家公園的話,可能已經有很多人的活動原本就在範圍裡面,那麼,該如何處理人的生活和已有的工商活動,讓他們也能有發展機會,這跟生態的保育同等重要。

李堅強認為,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是向國際社會表態,即中國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要全球合作,中國率先出資15億元成立昆明多樣性中心,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世界,在解決生物多樣性這類全球性問題時,單邊主義、對開發中國家的不合理要求,是行不通的。已開發國家有道義責任率先採取行動、出資幫助開發中國家參與這個國際共同行動,而中國有能力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8/166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