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許小年:兩個中國模式

作者:

過度投資的結果是各個行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產能過剩,供給能力超過社會購買力,供大於求迫使企業不斷降低價格(圖三);但另一方面成本呈現出剛性,特別是人工成本。企業受到價格和成本的兩頭擠壓,經營利潤率減少以至於發生虧損,虧損時間長了,最終只能選擇減產甚至停產。現在大家去企業密集的珠三角和長三角走走,能看到不少企業關門停業或者乾脆倒閉。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來,政府拉動投資即便短期內能取得效果,在一定時間後,產能過剩,企業的經營效率隨產品價格不斷下降,凱恩斯模式註定是無法持續的。

凱恩斯主義的另一政策後遺症是政府高負債,十幾萬億的資金投入,錢從哪裡來?答案就在於2008年前後興起的"土地財政"。土地財政籌集資金又分兩種方法,一是征地、賣地,政府用很低的價格從農民那裡將土地買來,再在市場上高價賣出,差價就是政府的收入。第二種方法是用土地作為抵押物,由各類的政府開發公司向銀行借貸。在土地財政占地方政府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社會上要求降低房價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上卻畏首畏尾,偶爾打壓一下,更多的是提拉,原因就在於一旦房地產市場由熱變冷,地方財政就有斷流的現實危險。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三個主要風險,多年執行凱恩斯主義政策所積累的風險。第一,土地是有限的,可用的土地資源越賣越少,土地財政難以為繼,而過去借的錢又到了償還高峰期,所以說地方政府債務是中國經濟的一大風險點。第二,如果政府欠債還不了,銀行壞帳就要上升,而銀行資產質量惡化,正常的信貸功能受到影響,對經濟的衝擊將會是全局性的。第三,大量的土地和資本投入房地產市場,過度開發,現在除了北上廣深等地之外,普遍出現了房地產的供過於求。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一旦破滅,不僅地方財政要發生問題,開發商銷售、回款困難,拖欠銀行貸款,進一步增加銀行的不良資產。

上述的三個風險彼此關連,緊密地纏繞在一起,源頭都是凱恩斯主義的增長模式,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這三個風險都難以化解。

四、結語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困難期,在思考解決方案之前,我們需要對中國經濟的嚴峻現實有個清醒的認識。但是我們也不必悲觀,不要低估中國經濟增長的潛能。危機不可怕,如果能變危局為改革機會的話。形勢好的時候,歌舞昇平,沒人想改革,日子過不下去了,改革的共識和動力才逐步凝聚,離危機的出口和新的經濟增長入口也就更近了。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經濟衰退未必是件壞事。

要想經濟復甦,必須先化解凱恩斯模式所積累的種種風險,這個過程在時間上可能不會太短。在清理了債務、過剩產能和銀行壞帳後,需要回歸改革開放前半段的中國模式,也就是亞當•斯密模式。國際上一些人以為中國模式就是大政府、強幹預,這是誤解,他們不清楚中國經濟改革的路是怎麼走過來的,一路上又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他們也沒有搞懂斯密模式和經濟增長的關係,生搬主流的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硬套在中國的經濟現實上。

我們需要獨立思考,了解改革的歷史,深入分析過去成功的原因和當前困難的根源,找到解決的方案。我本人是改革參與者和研究者,目睹和親身經歷了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相信只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市場化改革,中國經濟重回繁榮完全是可以預期的。

(此文根據2015年11月柏林中國留學生講座上的發言整理修改。)

[1]盛洪: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天則經濟研究所,2015年12月30日

[2]財稅改革前後的數據口徑

作者: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人文經濟課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8/167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