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國士無雙 得人定勝負

作者:

漢高祖劉邦在48歲以前只是一個村野亭長,他百無一能,在為人處世等許多方面也稱不上是君子。然而,最終他卻能平定四方,並且把英雄蓋世的楚霸王項羽逼得烏江自刎,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對於成功的原因,劉邦自己評價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由此可見,劉邦之所以能成為帝王,並不在於他有過人的勇氣和超常的智慧,而是他能夠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劉邦因為知人善任,重用了韓信、蕭何和張良,從而成就了一番霸業。項羽空有萬夫不當之勇,最終卻與唾手可得的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劉邦在平定天下後,開始論功行賞。由於群臣因私心而爭功,功勞的大小一年多也沒能決定下來。劉邦認為在群臣之中,蕭何的功勞最為顯赫,所以給予的食邑最多。功臣們爭辯說:「我們身披戰甲,手執兵器,多的參加百餘次戰鬥,少的參加數十次戰鬥,攻占城池,奪取地盤,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戰功。如今蕭何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只是舞文弄墨,發發議論,不參加戰鬥,封賞倒反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劉邦回答說:「諸位知道打獵嗎?」群臣回答說:「知道。」劉邦又問:「知道獵狗嗎?」群臣說:「知道。」劉邦說:「打獵時,追咬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而今大家僅能捉到野獸而已,功勞不過象獵狗。至於像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明獵取目標,功勞如同獵人。」群臣聽後都不敢再言語了。其實劉邦之所以能重用韓信和張良,也都與蕭何的舉薦有關,「月下追韓信」更是在歷史上成為的美談,因此對於漢高祖的重賞當屬受之無愧。

月下追韓信蕭何慧眼識英才

據《史記•淮陰候列傳》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文中「信」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大將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韓信作為一個「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的含辱負重立下蓋世功業的英雄人物而推崇。

幼年時代的韓信父母雙亡,生活一向窮苦,他自已除了讀書學武之外,再並無任何掙錢的本領,所以經常忍飢挨餓,受盡人間的白眼歧視。然而,真正的英雄豪傑就像沙漠中的金子一樣,終有一天會閃閃發光於眾人面前的。公元前206年,張良推薦韓信到漢中投奔劉邦,韓信帶上張良所寫的推薦書和寶劍,千里迢迢到了南鄭,去見漢王劉邦。在此之前,張良送劉邦到褒中後分手時,曾商量招納賢才的事,張良對劉邦講過:「以後若有人來投大王,以臣的手書為憑,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推薦誰來,張良並沒有明說。韓信雖然帶著張良的薦書和寶劍,心裡卻認為,漢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識英才,我不能依靠別人的推薦,而應該以靠自己的本領去取得漢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張良的薦書裝在身上,拜見漢王時並沒有交出來。

劉邦接見韓信時,見他身材瘦小,貌不贏人,說他手無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韓信每天閒住南鄭的驛館裡讀書下棋。雖然見過劉邦,但在劉邦的眼裡,韓信與一般的兵卒並無區別。丞相蕭何心中暗想,張良臨別時說有人來投漢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這麼久了,就只來了一個韓信,可能就是此人,但卻沒有什麼憑據。於是一有空閒時間,蕭何就去陪著韓信下棋、遊玩,暗中考察韓信。韓信卻從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請求高攀提拔。蕭何經過一段考察,認為韓信智謀高強,胸懷大志,一定就是張良介紹來的賢才。於是就向漢王推薦,要求重用韓信。漢王礙於蕭何的面子,就封韓信做了一個「連敖」,即糧倉管理。

此後,韓信雖被夏侯嬰推薦提升為治粟部尉,但是仍然無所事事。蕭何慧眼識英才,對韓信的政治、軍事才能十分欽佩,多次向劉邦推薦要重用韓信,劉邦卻一直不肯明確表態。韓信耐不得寂寞,決定偷偷逃離漢營。蕭何一邊想著韓信的往事,一邊策馬奔馳,追了兩天兩夜,最終才追上韓信,好言好語地把韓信勸回軍營。

劉邦卻大罵蕭何:「一個韓信,小小的治粟部尉,值得你去追回來嗎?」「大王怎麼能這樣看待韓信呢?」蕭何趁機向劉邦說起韓信的長處來,「要說人才,眼下中國沒有第二個能超過韓信的。大王如果要與項羽爭奪天下,韓信是幫助你成全帝王之業最合適的人才了,大王到底有沒有重用韓信的打算呢?」劉邦聽著蕭何這麼一說,才高興地說:「我就封他個將軍,怎麼樣?」蕭何嚴肅地說:「這還不夠。」

劉邦為了自己的事業,下了最大的決心,說:」我拜韓信為大將,你把他叫來,當場就拜。」蕭何提醒劉邦說:「拜大將是件大事,不可馬虎草率。大王應該挑選吉日良辰,齋戒沐浴,搭設像樣的拜將台,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韓信才能行使大將的職權,為大王的帝王之業出力效命!」

劉邦都按照蕭何所說的去辦理了。他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韓信拜將以後,果然不負蕭何之所望,用兵如神,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屢戰屢勝,為劉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蕭何、韓信和張良,被稱之為「漢之三傑」。

中國第一名將韓信曾遭受「胯下之辱」。(網絡圖片)

大將做兵卒項羽專橫失江山

項羽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相比之下,劉邦只是一個個危難時刻不顧兒女、父親性命的反覆無常、刻薄寡恩的小人。但是,正因為他英雄蓋世,勇猛無敵,所以非常剛復自用,沒有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所以他不可能用心去識別人才,重用人才。據《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秦漢郎宮中有中郎、侍郎、郎中等職,負責執戟宿衛殿門的人,稱為執戟郎。

當項梁率領抗秦農民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之後,改歸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剛入行伍的韓信就表現出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前的軍事戰略思想.但其為人非常孤傲,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有一次他走入項羽大帳之中直言作戰計劃,項羽聽到之後,欣喜不已,但礙於奸佞當道,回絕了他。但是韓信仍執拗不已,項羽就把他貶為炊事火夫。儘管如此,他仍然沒有放棄他的軍事夢想。有一次他毫不諱言地頂撞項羽,被貶為執戟郎中。對於韓信這樣的經天緯地之才,項羽既無法識別,也無法使用。對於這樣的主公,韓信縱有再大的忠心也是枉然。

一代英才韓信在項羽帳下為卒,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歲月。英才不得其主,或許天意所致。後來韓信終於恍然大悟,計聽於張良,前去投奔劉邦。在川蜀之地,韓信仍然沒有逃脫被歧視的命運,但他能夠忍辱負重,在他治理糧倉的一段時間,他把糧倉治理的井井有條,並發明了推陳出新,這也是他的軍事戰略思想的一部分。再後來時來運轉,劉邦任命韓信為統領大元帥,可韓信堅持要劉邦封侯拜將,最終劉邦只得同意。拜將之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殺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三年楚漢鏖戰,最終由韓信幫助劉邦一統天下,登上了帝位。

清殿藏本韓信畫像。(網絡圖片)

得人定勝負

筆者經常觀看藝術演出,專業的藝術團體擁有一流的表演人才,得以呈現一流的藝術表演,觀眾自然也都是主流社會的人前來觀看。相反那些業餘的藝術團體招不到專業人才,偶爾操練一下也能上台表演,但是演技低劣,儘管表演得非常賣力,卻連讓觀眾娛樂的基本目的也無法達到。

戲台小世界,社會大舞台。在戲台上演技決定勝負,在社會上同樣是得人得天下。專業的技術人才不可能生產低劣的產品,業餘的寫手又怎可能寫出宏偉的巨作?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世界,管理企業與治理國家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得人定勝負」是一句至理名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看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24/167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