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相由心生,病從心起」,所有的病都是你的心病!

心有所困,身有所累心無掛礙,百病不生

 

一位哲人說過:「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內在的結果。」

 

外在的世界,是內心的投影,身體更是心靈的反應器。

內心愉悅,則神清氣爽,身體康健;內心壓抑,便精神不振,雜病叢生。

所有的病,其實都是你的心病!

相由心生,病從心起

《黃帝內經》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源,是身體的根本。

若內心不夠安定,被負面情緒牽絆,就會危及健康,引發疾病。

唐朝時,有一個將軍叫李達。

他帶兵出征不久後,母親就生病了。

妻子很是著急,請了很多名醫,開了許多藥方,病情卻日漸嚴重,眼看就時日無多了。

一天,一名道長路過,聽說了此事。就對老婦人說:「我在回來的路上,看到了李將軍的隊伍,不久,李將軍就會平安歸來。」

聽後,老婦人很是高興,竟能下床走動了,沒過幾天,病情就好了。

原來,兒子走後,她一直擔心憂慮,害怕兒子出事。

聽到兒子平安後,心安定了下來,疾病自然就消失了。

稻盛和夫說過:「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內心的磁石吸引而來,疾病也不例外。」

消極的情緒,會產生負的能量場,從而吸引壞的事情發生。

心態轉變,能量改變,便會迎來好的運氣。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有言「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過分追求享樂,讓人失去自我;過度沉迷財物,使人身心受累。

一個人若是困於外物,就會迷失方向,內心變得混亂,病魔便會趁虛而入。

從前,有一個農夫,在種地的時候,發現了一座金礦。

從此,他整日沉迷在飲酒作樂之中,半年之後,妻子見他萎靡不振,鬱鬱寡歡。

便說:「咱們衣食無憂,有什麼憂愁的呢?」

農夫嘆了一口氣說:「以前種完地,就在院子裡曬太陽,心情舒暢。現在整日憂心,金礦沒有了怎麼辦。」

後來,金礦果真被官府收去,農夫沒了金礦,每天下地幹活,精神反倒好了起來。

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容器。若是被煩惱填滿,被欲望占據,就留不出快樂的空地。

古人常說:「少欲覺身輕」。

適當追求物質,是人的本能。過分沉迷其中,就會變得患得患失,忘記了初衷,陷入迷茫痛苦之中。

世間萬物,都是來幫助我們修行的,取捨有度,合理使用,才是明智的做法。

《莊子.人間世》中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房間清空,光亮才能照進;內心清明,好事才會出現。

有人問百歲道長張至順,說:「為什麼現在人得病越來越多了?」

道長說:「現在的人,總是想的太多,勞神傷心,一刻不得安寧,身體就支撐不住。」

又有人問:「那養生有什麼秘方嗎?」

道長笑著說:」再簡單不過了,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

深以為然,想的越多,思緒越亂;掛礙越多,越難平靜。

活得通透的人,明白世上本無事,讓人痛苦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自己的心念。真正的養生是養心;最好的修身是修心。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意思是:與身體健康相比,名利,財富,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

與其憂心恐懼,不如學會放下,把心清空,給人生做減法。心無掛礙,才會遠離疾病,百病不生。

人這一輩子,每個人都會面對病痛,或早或晚,或多或少。

疾病並不可怕,它是在提醒我們,關注自己的內心,心安頓好了,身體就自然好了。

黃帝內經》中說:「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保持內心的安定,不恐懼,不擔憂,不迷茫。從而心平氣和,神情怡然。便會迎來好事,生活順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知一哲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25/1675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