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拿銅牌「下班」後,倪夏蓮要回盧森堡種菜了…

休斯敦世乒賽,58歲的倪夏蓮攜手搭檔殺入女雙四強,時隔36年再站上世乒賽領獎台。

無論是女雙半決賽輸給孫穎莎/王曼昱,還是女單第三輪輸王藝迪,都沒有影響倪夏蓮的心情,她面帶微笑,向觀眾揮手致意,然後走到場邊與丈夫托米-丹尼爾遜擁吻。

在大多數人憧憬退休的年紀,倪夏蓮依然享受比賽。「我覺得挺好,不是每個奶奶都能打球。」

倪夏蓮位於盧森堡的家中,有幾塊不小的地,前院種花,後院種菜。今年,倪夏蓮種得尤其多,院子裡果樹都有十幾棵,她形容「像花果山一樣」。

結束每天兩個小時的訓練,倪夏蓮最喜歡打理花園,把它弄得整潔漂亮,這是她享受的田園生活。

在盧森堡,買一顆蔬菜苗要5歐元,不過倪夏蓮種了很多,好玩又好吃,她喜歡見證生命慢慢成長,哪怕只是幾顆蔬菜。

這些菜成熟了之後,她會把它們送給親戚朋友,如今她90歲的母親,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外甥,一大家子二十幾號人都從上海搬到了盧森堡。

倪夏蓮的家位於盧森堡第二大城市埃特爾布魯克市,由於倪夏蓮為這個國家和這座城市作出過貢獻,市長特批給她這塊700平方米的住宅地,其式樣和布局都是按照倪夏蓮要求建造的。

倪夏蓮在社交網絡曬出盧森堡家中照片

倪夏蓮與家人合影

她的家中常年插著鮮花,溫馨而富有生機。這座房子裡還有不少中國元素,比如畫著山水畫的瓷花瓶。

在家裡,她和丈夫托米-丹尼爾森經常做飯,「中餐西餐換著來,我們都愛做飯」。她經常包上海小餛飩,薺菜餡兒的,這在盧森堡並不好找。

盧森堡是個小地方,小到幾乎全國所有人幾乎都認識倪夏蓮。今年東京奧運會結束後,倪夏蓮提著大包小包回國,然後把從東京帶回來的禮物簽上自己的名字,再一一送給大公、各個部長、醫院工作人員,他們都一直在支持倪夏蓮的桌球事業。

1986年,23歲的倪夏蓮結束了國家隊生涯,人生面臨重大的轉折。僅僅三年前,她還在世乒賽上拿到女團冠軍和混雙冠軍。然而到了第38屆世乒賽之後,倪夏蓮不僅失去了主力位置,還變成了陪練。深思熟慮後,倪夏蓮退出了國家隊,進入上海交大讀書。

上世紀80年代,國內掀起一股「出國熱」,倪夏蓮也趕了一把潮流,1989年她和丈夫林宏偉遠赴德國,與拜耳公司俱樂部簽約。打遍德國無敵手的狀態,讓倪夏蓮接到了眾多歐洲國家的邀約,最終她選擇了盧森堡。

倪夏蓮與盧森堡大公(國王)在一起

剛剛來到盧森堡,倪夏蓮就感受到了這個國家的善意,埃特爾布魯克市市長彼爾-克勞斯在邊境關口久候多時,剛剛見面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那一刻,倪夏蓮仿佛重新看到了希望。

「盧森堡本來想讓我當教練,那年我26歲。」倪夏蓮說,「後來他們意識到我還能打,我也覺得如此,於是就重新拿起球拍,十幾年之後我依然很能打。」

在盧森堡,倪夏蓮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電視、電台和報紙經常報導她的消息,連過生日都上過報紙。1991年,倪夏蓮準備要生孩子,她以為自己可能會被放棄,沒想到盧森堡方面這樣答覆:生完孩子會打得更好。

倪夏蓮在盧森堡的家

倪夏蓮形容自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我騎自行車,他們都怕我摔倒,30年來他們從來沒有拒絕過我。」有時倪夏蓮去商場買護膝等東西,老闆不要錢,稱讚她為盧森堡做了貢獻。

有一次,一個汽車品牌在盧森堡做活動,一等獎就是和倪夏蓮練球一小時。

作為盧森堡國家級運動員,她受到盧森堡大公近十次接見,受邀參加王宮宴會,2018年盧森堡的國務會議邀請社會名流參加,倪夏蓮也受邀出席。

倪夏蓮沒有辜負盧森堡的厚望,1996年她擊敗匈牙利選手巴托菲,拿到歐洲十二強的冠軍,這是盧森堡第一個桌球國際大賽的冠軍。之後,倪夏蓮連續兩年蟬聯,並在1998年獲得了歐洲女單冠軍。

倪夏蓮第三次蟬聯歐洲女子單打冠軍

從1998年開始,倪夏蓮進入職業生涯的又一個巔峰,連續三年世界排名進入前五,終於在2000年圓了奧運夢,最終37歲的她還殺進了16強。

然而就在倪夏蓮準備回歸家庭時,她和林宏偉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陪伴倪夏蓮走出至暗時刻的是托米-丹尼爾森。托米曾代表瑞典參加參賽,七十年代後期,托米在澳大利亞有過一段婚姻,九十年代,他又重回歐洲,並取得了德國國籍。

1994年,托米成為盧森堡國家隊的主教練,被倪夏蓮的表現深深吸引,為了看她的比賽,曾經驅車2000多公里,從漢堡趕到義大利,在他看來,世界上只有一個倪夏蓮。

「那個時候我是教練,在我眼裡她只是一個球員。」托米說,「最初我們每天的接觸就是訓練比賽,沒有別的意思,更沒有想到會組成一個家庭。後來能走到一起,都是順其自然的事了。」

倪夏蓮與丈夫生活照

倪夏蓮承認,托米成就了自己。「他比大多數人了解比賽,當然他也很了解我。沒有他的幫助,我不可能有現在的成績。」

2002年,倪夏蓮和托米走入婚姻殿堂,生下女兒席琳。至今托米還記得女兒名字的由來,「有一次我們一起去看《鐵達尼號》,夏蓮被感動了,不停地哭。我跟她說,別傷心,你那麼喜歡,我們也生一個孩子,就叫席琳。後來我們果真有了一個女兒,就取了一個和席琳-迪翁一樣的名字。」

就這樣,倪夏蓮與前夫的兒子威利還有托米、席琳組成幸福的四口之家。對於夫妻相處之道,倪夏蓮說道:「我有時無理取鬧,他都可以忍受,並始終保持風度。所以我很佩服他,自然從內心去接受他。」

倪夏蓮全家福

如今,作為倪夏蓮的教練,托米常常陪伴倪夏蓮在全世界征戰。兒子威利成為一名康復理療師,經營一家運動康複診所,18歲的女兒讀高中。

在家裡,倪夏蓮和其他媽媽沒有太多區別,有一次大兒子跟診所病人提起自己的媽媽是桌球運動員,「看到對方的表情,才知道媽媽是不一樣的」。

北京奧運會之後,倪夏蓮覺得該休息了,世界大賽都打過了,也沒有拿牌的希望。

然而盧森堡乒協仍然懇請倪夏蓮出山,畢竟這個國家能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寥寥無幾。倪夏蓮考慮再三,還是應承下來,她的想法是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自身價值得到肯定,倪夏蓮找到了繼續打球的動力。

2012年倫敦奧運會,倪夏蓮帶著一雙兒女參觀了奧運村,看著兩個孩子樂在其中,她比自己拿到好成績還開心。

「奧運會是難得的機會,讓他們知道了媽媽在幹什麼,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們說,媽媽,你要多打比賽,我們要多來。這句話極大地鼓勵了我。」

盧森堡東京奧運代表團成員被接見

每當倪夏蓮萌生掛拍念頭時,盧森堡乒協總是懇求她繼續堅持。倪夏蓮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繼續打球,乒協就能拿到奧委會的撥款,支持更多的孩子打球,因此她無法拒絕這樣的盛情邀請。

為了打消倪夏蓮的後顧之憂,盧森堡把她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全部接了過去,同時給予她最大的自由度,不再兼職教練,不需要每天去國家隊訓練,一切順其自然。

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桌球的包容性讓倪夏蓮越來越著迷,「每次真正想要離開的那一刻,心裏面總會有些不舍。」

而與愛人並肩作戰、有女兒陪伴,與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讓倪夏蓮沒有後顧之憂,也是她堅持到現在仍不退役的原因,「我的媽媽90歲身體健康,兩個孩子也不用我花太多心思,如果沒有這樣好的生活環境,我也不可能打到今天。」

就這樣,在家人和盧森堡乒協的支持下,倪夏蓮一直堅持了過來,2016年里約奧運會她成為盧森堡代表團的旗手。

參加里約奧運會時,倪夏蓮跟網壇天王德約聊天,當倪夏蓮表示沒有讓自己受過傷,德約非常驚訝。

其實能做到這一點,倪夏蓮的秘訣就是「養生桌球」,「我的動作比較合理,還有我訓練不是很多,累了就歇,在這個年齡,健康、家庭更重要,有空的話就打一打。」

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

談及她為何至今還能保持歐洲一流水準時,倪夏蓮非常坦率,「我在上海接受的桌球啟蒙教育、在國家隊經歷的高水平訓練,才是關鍵。說得更簡單一些,就是一直吃老本唄。」

倪夏蓮還喜歡和年輕一代分享經驗。「這是一種很棒而且有趣的關係,」倪夏蓮說,「他們聽了很多關於我的故事,我扮演了很多角色,我是一個媽媽,一個姐姐,一個阿姨,一個老師或者教練。」

2019年明斯克歐錦賽,倪夏蓮拿到銅牌,獲得直通東京的資格。幾十年的大風大浪過來,拿過世錦賽和歐錦賽冠軍,倪夏蓮從來沒有這麼激動過。

「我非常幸運,我有一個很好的丈夫,一個很好的家庭,生活在一個很好的國家。他們全力支持我,大公、首相、各級政府、奧委會、乒協,甚至包括我的鄰居。所有人支持我,我被愛包圍著,這種感覺很棒,讓我有充足的動力繼續打球。」

倪夏蓮與隊員們

在東京奧運會上,倪夏蓮創造了歷史,成為年齡最大的奧運選手,但是她明白,作為一個奶奶級運動員,自己存在很多局限性,身高偏矮,打法落後,沒有高質量的旋轉,體力遠遠不及年輕選手,但是勝負無法限制她的快樂。「贏了,就繼續打,輸了,就度假嘛。」

有時候,倪夏蓮覺得桌球甚至不算自己的工作,「我不靠它賺錢,也沒有人逼我,是我願意去打球」。

東京奧運會之後,媒體追問倪夏蓮,這是不是她最後一屆奧運會?

倪夏蓮給出這樣的答案:「不是沒有可能,我只是享受比賽,年輕一代更出色,她們實力更強,更有活力,如果能參與其中,我非常高興。」

倪夏蓮賽後與丈夫親吻

倪夏蓮的成就值得你敬仰,但難以被複製,她說道:「我是幸運的,這種模式幾乎不可複製,上了年紀的人,無論海外兵團還是在國內,條件都沒我這麼好,因此我經常說,我是被愛推動著去打桌球的。」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網易體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01/167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