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基本不發朋友圈的人 一般是這四類人 十有九准

作為當下最為流行的一款社交軟體,基於網際網路的不斷創新,微信受到了廣大用戶的青睞,目前基本覆蓋了各個年齡層的人。大至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小至十幾歲的小朋友,幾乎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微信帳號。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微信的用戶數量達到了12億,平均每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了10億。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微信的功能越來越多,我們不僅可以通過微信轉帳、在線支付、視頻通話等,還可以在朋友圈表達情緒、分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不過,有人比較低調,她們不喜歡在朋友圈曬娃秀恩愛,不喜歡把自己放在聚光燈下,她們選擇坐在一個沒人注意的角落,靜靜的看著他人表演。對於這一群體而言,低調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就像以下四類人,她們基本不發朋友圈,十有九准。

第一類:不愛「包裝」

一些人發朋友圈只是為了「包裝」自己,就像今天買了一件新衣服、一個新的背包、打卡了某一家餐廳、路過了某一個景點等,她們都會拍照發朋友圈,可能她們的目的是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從而「包裝」自己。

其實,這只是利用虛擬的網際網路進行虛擬的自我包裝。對於這一行為,一些人表示「排斥」,她們不喜歡通過朋友圈自我包裝。對於這一群體而言,真實的感受更加重要,她們只想展現真實的自我,懷著真誠的心面對生活。

第二類:認為現實生活更為重要

一些人基於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在朋友圈分享日常生活,甚至不願把時間花在發朋友圈,她們更加注重現實生活、家庭、工作等。對於這一群體而言,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朋友圈,不如花在工作、家庭上,還能有所收穫。

因此在閒暇之餘,她們都會把時間花在洗衣做飯、整理文件、處理家庭矛盾等方面,而且朋友圈的效果遠遠低於現實意義上的對話。畢竟現實生活中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一旦忙起來,根本沒有時間發朋友圈。

第三類:多愁善感的人

對於一些多愁善感、想得太多的人而言,網絡雖然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如果網友們「斷章取義」,有時一些假的東西都能變成真的,那無疑是一個不好的消息。她們不會為了吸引他人的關注發朋友圈,反而會想太多。

例如在發一條朋友圈之後,是否會引起他人的過分解讀、是否沒有好好的表達心情。經過一番思考,她們會直接刪了朋友圈,最終選擇了不發。這一類人雖然心思細膩,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但往往會過得很累。

第四類:「懶」得發朋友圈的人

這裡的「懶」分成兩種,一種是現實的懶,一種是高級的懶。

現實的「懶」指的是在懶得構思、懶得修圖、懶得想文案、懶得回複評論。因為一般我們在發朋友圈的時候,都會認真修圖、思考如何正確表達心情,發完之後還要回評論,想想都覺得麻煩,所以乾脆不發了。

高級的「懶」指的是懶得跟微信好友「見識」,她們對於網際網路上虛假的攀比毫無興趣,所以她們懶得發朋友圈,懶得跟他人攀比。

作為一個可以分享日常生活的網絡平台,朋友圈受到了無數用戶的青睞。但是「千人千面」,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需求,一些人喜歡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一些人不喜歡。對於每個人的選擇,我們都要予以尊重。

雖然微信與QQ一樣都是社交軟體,但是因為用戶規模龐大,微信逐漸成為了用戶的「電話薄」,儲存了親朋好友、老闆、同事、同學、鄰居等不同身份的人。在這一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沉默」,她們不再隨心所欲地表達心情、欲望等。

因此每次在發朋友圈的時候,都要瞻前顧後,最終直接選擇不發了。一位心理學家在一次調研時發現,喜歡發朋友圈的基本都是性格外向的人,而不喜歡發朋友圈的大部分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她們很少發朋友圈,似乎被一層神秘的面紗深深的覆蓋著。

總結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之一,朋友圈逐漸成為了一些人情感的寄託之地,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有人喜歡發朋友圈,有人不喜歡發朋友圈,我們一定不能通過一個人喜不喜歡發朋友圈判定一個人。無論發不發朋友圈,都是個人選擇,我們應該予以尊重。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2/168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