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西坡:孫卓不是任何人的「瓜」(圖)

作者:

孫卓事件,網上已經討論了很多天,一波三折,不少人情緒激昂。

我看下來,發現大多數網友的價值觀是正的,大家痛恨人販子,呼籲「買賣同罪」,希望從源頭斬斷拐賣婦女兒童的邪惡之手。

只不過很多討論明顯跑偏了。太多的口水圍繞著孫卓的表態而潑灑。孫卓表態要留在「養父母」家,說「若養父母被判刑會生氣」,一群網友跑過去罵他、教訓他。孫卓又表態「願意到深圳上學」,很多人表示欣慰,但還有一些人繼續表態「不喜歡這孩子」,懷疑他貪圖親生父母的「優渥條件」。

說起來,某家媒體帶了一個很壞的頭。孫海洋帶孫卓回湖北監利老家認親當日晚,這家媒體的記者就採訪孫卓,雙方對話如下。

記者:話說你擔心你那邊父母被抓嗎?

孫卓:應該不會。

記者:害怕嗎?有考慮過如果真的被抓了怎麼辦?

孫卓:那我會生氣吧。

一個年輕人,突然發現從小養育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而是「買孩子的人」(這算是中性稱呼吧),姑且不論他的道德品質、認知能力如何,他至少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這天崩地裂的事實吧。當他的世界正處於劇烈搖晃之時,面對如此來者不善的問題,他該如何作答才能讓廣大網友滿意呢?

我懷疑,記者這樣套話,就是奔著流量去的。該媒體把「孫卓:若養父母被判刑會生氣」做成標題,果然也起到了「一流」的傳播效果。但這些都是帶血的流量。

遺憾的是,這些操作順利地「引導」了輿論,左右了討論的方向。哪怕反對網暴孫卓的人,也得加入戰團,在泥塘里打滾。

孫卓事件本是一起格外有意義的公共事件,活活變成了一場吃瓜鬧劇。「喜歡孫卓」「不喜歡孫卓」,輪得著你們表態嗎?在這起事件中,孫卓的身份是純粹的受害者,他不是評論員也不是法官。我們關心孫卓,跟他招不招人喜歡毫無關係,只因為他是我們的同胞,是這個社會的公民。我們也不需要為孫卓的品格辯護,進入這個議題就上當了。

法律該當如何懲治孫卓的「養父母」,與孫卓的態度無關。如果一個社會需要被拐賣的孩子為拐賣現象負責,那該是多麼荒誕。而事實上,很多人言辭激烈去批評孫卓的時候,就是默認了假如孫卓不能如他們預期那樣與「養父母」一家斷然決裂,那麼就形同幫凶。多麼蠻橫的邏輯啊。

這年頭,公共議題淪為吃瓜話題,幾乎已成為普遍趨勢。每起事件出來,很多人第一時間就去選邊站隊,列陣廝殺,一會感動一會憤怒,一會事件反轉覺得自己被當猴耍了。如果一開始不把自己代入猴的角色,沒人能耍得了你。

像個負責任的成年人一樣討論公共議題,真的很難嗎?你只需要跳出東家長西家短、喜歡誰不喜歡誰的吃瓜思維就可以了。

比如鄧飛在《孫卓們被拐背後,潛伏多少條社會治理乏力暗線?》一文里寫到,2007年孫卓被拐的時候,深圳的治安和治理是怎樣的:

海洋跑去派出所報警,警察說兒童失蹤24小時才能立案,家長先去找。警察吐槽說深圳2000萬人,只有兩萬警察,每天接案兩萬多人次,不可能每一個案子都出警。

海洋一直記得,六天後,他才收到立案通知書,才有警察出來查案。當年的派出所對兒童被拐立案往往心生畏懼——拐賣案行事隱秘,跨地區轉運,很難破案,如不能破案又將影響年度績效考核,且辦案經費得不到保障。

這些年來,中國社會的治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孫卓案件就是在公安部開展的「團圓行動」中偵破的。但過去的問題需要反思,今天的問題需要正視。

我們之所以還憂心忡忡,當然是因為整個社會的文明水位還沒有抬升到我們期待的水平。比如許多拐賣案件中共同暴露的「辦戶口黑色產業鏈」就還沒有得到全局性、系統性的清理。

關注孫卓事件,而不要過度關注孫卓這個人。孫卓是孫海洋一家的傷口,孫卓事件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傷口。孫家的傷口,留給他們自己去舔舐。社會的傷口需要我們共同面對。記住,一個良善的社會絕對不是吃瓜吃出來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人間三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6/168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