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尋找李田田:中國敢言教師失聯引發公憤

作者:

幾天來,中國的社交媒體網站上一直迴蕩著一個中共官員們拒絕回答的問題:李田田在哪裡?

李田田是中國南方湖南省一所鄉村學校的教師,她直言不諱,但此前幾乎沒人知道她。她告訴朋友,警察強行闖入她家,要把她送進精神病院,之後,她失蹤了。她告訴朋友,當局指控她違反了社交媒體上官方允許的言論界限。

李田田曾在最近幾周公開表達對上海一名教師的同情。後者說應該對中共官方公布的1937年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做更嚴謹的研究之後,在網上受到圍攻,後被校方解僱。

"(我)只是被警局盯上了,"李田田在發給朋友崔俊傑的一條微信中寫道。崔俊傑在網上為李田田爭取支持,他向《紐約時報》出示了李田田微信的截圖。

"我沒有罪,所以不可能認罪,"李田田對崔俊傑說。"可他們要給我藉機定罪。"

李田田現年27歲,曾抱怨過抑鬱症發作。但許多朋友和支持者認為,她已成為中國幾十年來一種做法的受害者:通過把人關進精神病院來壓制異見者。他們說,就算她有恙,強制關押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周日,有關部門對李田田的失蹤幾乎保持沉默,無人接聽《紐約時報》多次打去的電話。周五,李田田的所在地湖南湘西政府打破沉默,發表了一份聲明,稱其根據親屬意願接受精神疾病治療。

但不尋常的是,中國的審查員並沒有阻止全國各地數日以來對李田田失蹤的憤怒情緒的宣洩,可能是因為中央政府把這件事看作最好留給地方政府解決的一個糾葛不清的爭議。

許多評論支持李田田的人將她視為一個象徵,代表著中國政府在習近平領導下進行高壓審查造成的傷害。習近平要求所有人在政治上忠誠,包括教師。李田田的支持者也批評了那些在網上攻擊她違背官方正統觀念的民族主義者。李田田還表示已懷有四個月的身孕,這增加了人們對其人身安危的擔憂。

"還她自由,正式賠禮道歉,"微博評論員黃堅在一份視頻聲明中說。"你們的無知、愚蠢和野蠻,把中國的臉面丟失殆盡。"

周四,最近剛剛退休的共產黨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網上分享了一則視頻,其中一名女性自稱李田田母親,說在當地教育局工作的一名親屬將李田田帶到精神病院,治療抑鬱症。

湘西政府在周五的聲明中表示,在工作人員前往李田田家中時候,她"突然情緒失控,並意圖採取過激行為",此後其母親同意她入院治療。聲明還稱李田田仍因其言論面臨後果。

"對其發表不當言論的行為,待出院後再依法依規進行教育勸導,"湘西政府聲明表示。

但該聲明沒能平息中國網際網路對李田田接受治療的廣泛質疑。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官員曾經常將堅持不懈的上訪者和抗議者送進精神病院,這種做法曾招致維權人士和醫生的批評。最近就這個題材出書的中國作家高健在接受採訪時說,這種做法已不像以前那麼常見,但仍在發生。

"被精神病這個工具,依然是地方政府實施起來比較好用的工具,"高健在回答記者提問的簡訊中寫道。"它可以完全繞開法律。"

一些研究表明,自2013年出台了一項規範精神衛生政策的法律以來,中國被關進精神病院接受非自願治療的總人數有所下降。

但濫用仍然存在。如果地方當局懷疑某人有犯罪行為,他們可能會在沒有徵得家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其送進精神病院,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A. Cohen)說道,他是中國法律專家,研究過這個問題。

孔傑榮在電子郵件中寫道,"總體上,我的強烈印象是,(通過這種和其他方式的)任意拘留在習近平的統治下有所增加。"

在網上發表的回憶文章中,李田田描述了自己從小就有了當作家的夢想,她的童年是在山水秀美但貧窮的湘西度過的。

李田田回憶了她與母親一起去中國南方的工廠打工,其他工人在晚上打牌的時候,她卻在如饑似渴地讀書。後來,她從一所師範學院畢業後,找到了一份農村教師的工作。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詩歌和散文,發到網上。

"張三父母離婚,李四父母離婚,麻子是留守兒童,全班學生同病相憐,"她在一首以自己的學生為題材的詩中這樣寫道。"可是在作文里,他們都很熱愛這個偉大的時代。"

李田田第一次引起全國注意是2019年,當時,她批評地方教育官員對小學頻繁檢查的做法,扼殺了教師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她的批評在國內得到了廣泛支持。

在這次失蹤的幾天前,李田田曾在網上發出越來越緊迫的信息,說當地警方和教育官員威脅她,他們稱她涉及南京大屠殺的言論"不恰當"。由於對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言論,李田田還成為了民族主義怒火的目標,南京大屠殺在中國人的心裡是抗日戰爭記憶的一塊試金石。

李田田告訴崔俊傑,當地官員和警察要求她在一份聲明上簽字認錯,並威脅要解僱她。崔俊傑說,李田田拒絕簽字,還幾次否認曾發表過那些言論,在李田田告訴朋友一群人要把她帶走後,就一直沒有再聽到過她的消息。

"公民有言論自由,"崔俊傑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說二加二等於五錯了,你們可以糾正我,但是不應該判刑。希望她可以安全回家。"

Li You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首席中國記者。他成長於澳大利亞雪梨,在過去30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居住在中國。在2012年加入《紐約時報》之前,他是路透社的一名記者。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他:@ChuBailiang。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6/168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