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騰訊阿里雙雙跌出全球前十 國企重組變巨無霸

騰訊已在2021年跌出全球市值前十公司之列。圖為2021年5月28日位於深圳的騰訊總部。

2021年12月30日中國兩大科技巨頭的股市收盤價,阿里巴巴為109.9港幣(約合14.3美元),較2020年同期跌52.75%;騰訊也較去年同期下降21.38%。這兩家於2020年被列為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在2021年雙雙跌出前十行列。

2021年,中國民企遭中共強監管。年初被投資人廣泛看好的網際網路公司,到年末已黯然失色,讓不少投資人遭受損失。中共在以「反壟斷」為由強力監管民企之時,卻在另一面鼓勵國企合併,以增強其市場地位。專家指出,這在本質上是「國進民退」,政策風險已成中國民企未來面對的最大風險。

騰訊控股(Tencent Holdings Ltd,0700.HK)、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9988.HK)和美團(Meituan,3690.HK)在2020年被列為胡潤中國500強民企的前三甲。在歷經2021年中共的「反壟斷」監管後,這三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的股價都出現大幅下跌。

「政策風險,已成為中國民企面臨的最大風險。」中國問題專家廖仕明對大紀元記者表示,「在中共的獨裁體制下,其監管政策有一定的隨意性,這常常超乎投資人的預期。」

民企遭「反壟斷」調查投資人受損

2020年12月,中共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阿里巴巴開展反壟斷調查。調查發現,阿里巴巴對平台內商家提出「二選一」要求,禁止平台內商家在其它競爭性平台開店等行為,違反了《反壟斷法》,於2021年4月10日對阿里巴巴開出182.28億元人民幣(約合28.63億美元)的巨額罰單。

同月,監管機構也對美團開展反壟斷調查,並於2021年10月對其在中國境內網絡餐飲外賣平台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促使平台內商家與其簽訂獨家合作協議等壟斷行為處以罰款34.42億元人民幣(約合5.41億美元)。

阿里巴巴和美團這兩筆「反壟斷」罰款就達到216.7億元人民幣(約合34億美元),據海通證券的整理,這遠超過去五年平均4億元人民幣左右(約合0.62億美元)的罰款水平。

騰訊、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Baidu, Inc.9888.HK)、滴滴出行(DIDI Global Inc, DIDI.NYSE)、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等一眾網際網路公司也陸續受到「反壟斷」追查,這些公司的既往投資併購也包含在內。

2021年7月,當局針對騰訊收購中國音樂集團股權後在中國境內網絡音樂播放平台市場占有獨家曲庫超過80%情形,要求騰訊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

2021年11月20日,中共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針對網際網路企業過往通過投資併購增加經營者集中度的情形,處罰43起案件,每起案件的當事人都被依據《反壟斷法》處以50萬元(約合8萬美元)的頂格罰款,騰訊、阿里巴巴、百度、滴滴、京東都在被處罰之列。騰訊涉案最多,共13起,罰款總額為650萬元人民幣(約合104萬美元);阿里巴巴涉案8起,罰款總額為400萬元人民幣(約合64萬美元)。

在中共強監管下,網際網路企業股價大跌。包含上述網際網路企業的恒生科技指數於2021年12月30日錄得5,475.7點,較2月17日10,945.22點的峰值跌去了近50%。

這讓重倉科技股的投資人損失巨大。風險投資公司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作為投資人也損失巨大。軟銀集團於11月8日公布的業績顯示,淨資產價值已從6月30日的2,440億美元降至9月30日1,870億美元,跌幅23.4%。淨資產價值下跌的主因是阿里巴巴股價大跌。

一些聚焦中國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也損失慘重。據《金融時報》報導,受影響最嚴重的基金中,金瑞CSI中國網際網路ETF(Krane 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交易所代碼KWEB)的淨值也較2月的峰值大幅下滑。

中共國企重組變成「巨無霸」

中共用「反壟斷」監管民企的同時,卻在鼓勵甚至主導國企的合併,以加強其市場地位。打造「巨無霸」企業成為國企「改革」的方式之一。

正如中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在2020年10月部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時所稱,「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2021年,多家「巨無霸」級國企出爐。僅12月份就有兩家: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稀土)和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物流)。

12月23日,中國稀土在江西贛州成立的。中國稀土主要由五家公司組成,分別是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贛州稀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後兩家為稀土研髮型企業。其中,中國五礦集團在「2021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19。

12月6日成立的中國物流,由原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物流板塊的四家企業為基礎整合而成;同時引入了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投資者。

據中共黨媒「人民網」報導,新成立的中國物流有600多個分支機構,120條鐵路專線,42座期貨交割倉庫及近300萬輛專業公路貨運車。其經營網點廣泛分布於中國30個省(市、區)及海外五大洲。如此規模旨在使得該公司在國際物流市場中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

2021年5月8日,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合併成立為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中化,Sinochem Holdings),總資產和收入都超過萬億元人民幣(約超過1,570億美元),這被人民網稱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化工企業。

省屬國資企業也在合併重組,力爭做「巨無霸」。如「2021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4的晉能控股集團,是山西省屬企業規模最大的一次重組。晉能控股集團於2020年10月30日由大同煤礦集團公司、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公司和晉能集團公司重組而成,並同步整合山西潞安礦業(集團)公司、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公司的相關資產,以及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中共黨媒人民網稱,自2012年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已經有近40家央企重組。中共國資委主任郝鵬曾稱,國資委將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打造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廖仕明認為:「壟斷往往伴隨的是效率的低下和較弱的創新能力。『反壟斷』本質上應對市場經濟有利,可中共在用『反壟斷』打擊民企同時卻在創造具有『壟斷』地位的國企。這從本質上講,是國進民退。」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大紀元記者蔣曦恩、李思齊採訪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01/169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