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幾十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發生 一場牽扯無數人命運的大轉變開始了!

台灣對大陸的投資越來越少,而到美國去投資的卻越來越多。一場牽扯無數人命運的大轉變開始啦!

最令人在意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今年1-11月,台灣對大陸投資,同比下降了14.5%,與台灣對外投資增長形成鮮明反差。

來大陸的台資規模正在下滑。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悄悄成了台資的「新歡」,2020年吸引台資暴漲了654.22%。

2021年,註定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史上不尋常的一年。

十年前,大陸還是台商的最愛,占據了台資對外投資的79.5%。但如今台商似乎對大陸投資的興趣正在衰退。

今年1-10月,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約4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6%。

如果加上11月,這個下降幅度進一步擴大至14.5%。

是疫情放緩了台商的步伐嗎?

不,當下的台資野心膨脹,在全球攻城略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台當局核准的對外投資金額94.22億元,年增長達到了33.84%。

是台資在大陸利潤越來越薄,因賺不到錢而另走他鄉嗎?

恰恰相反,這兩年是台資在大陸最賺錢的時期。

儘管大國博弈火星四濺,全球疫情水深火熱,千大台商2020年總營收17年來最慘澹,但台灣上市公司在大陸悶聲發大財。

2020年,它們在大陸投資收益突破了4000億元新台幣大關。台企南亞、台化、廣達和正新,它們在大陸收益年增長率超過了300%。

2021年一季度又創新高,達到1145.08億元(新台幣),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285.59%。

一季度的收益,就快趕上10年前一整年的收益了(2011年1765億元新台幣)。

鴻海,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蘋果代工廠富士康,更是最強「吸金王」。

作為「2021胡潤在中國的外資及港澳台企業百強」榜第一名,富士康去年營收超過1.2萬億元,在大陸擁有超過60萬名員工。

今年上半年,鴻海在大陸收益高達547.90億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25.88億元)。

台塑、南亞、台化,今年上半年在大陸獲利更是翻了四倍!

而且,這並非疫情年的曇花一現。

我們把時間拉長會發現,過去5年,除了2017年有點掉隊外,上市台企在大陸投資收益一直在走高。

還有一個數據非常值得一提:

從商務部提供的數據看,從1979-2020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基本上是直線上升的。

2020年的引資「成績單」還相當漂亮。在2020年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資)斷崖式下跌34.7%的情況下,中國逆勢增長,創下了新紀錄,實際使用外資1493.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7%。

(圖源自商務部)

中國大陸率先控制住了疫情,恢復了供應鏈,讓外商投資吃下「定心丸」,埃克森美孚、戴姆勒、寶馬豐田、LG等跨國公司紛紛對華加碼投資。大陸平均每天新設外資企業100多家。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排行榜上,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投資目的地,虜獲全球資本「芳心」。

海外資金拼命搶灘大陸,唯獨台資的熱情冷卻。

這詭異的幾幕,絕對不尋常。

與此同時,美國正一躍成為台商對外投資的第二大目的地。

2020年台商赴美投資金額已達42.73億美元,較2019年暴漲654.22%。

在台商的對外投資中,美國從十年前的不到4%上升至23.7%。

借著全球供應鏈重啟的契機,以台積電、鴻海、長春、崇越、和碩、研華、和大、漢唐等為代表的台資企業,開啟「新東進」投資之旅。

在亞利桑那州、威斯康星州、印第安納州、德州、芝加哥、舊金山等地,留下了一串串足跡。

這或許是台灣省史上最大規模的產線「新東進」遷徙潮。打頭陣的是鴻海和台積電。

最早行動的是郭台銘。2018年,郭老闆飛到西半球的威斯康星州,大手一揮,說要給美國投資100億美元,建一座液晶顯示面板廠。

川普連連誇讚這個項目是「世界第八奇蹟」,郭老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商人」。

只是,商人翻臉比翻書快。富士康的投資金額大縮水到僅剩十分之一,創造的就業崗位也從1.3萬個縮減至1454個。

郭老闆壓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答案直到近期才揭曉。

今年11月,富士康宣布,要斥資2.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將電動汽車創業公司Lordstown Motors在俄亥俄州的一家汽車組裝廠收入囊中。

這家工廠可不是無名之輩,它是通用汽車的前工廠,有著不俗的製造實力。

等等,富士康怎麼跨界造車了?

其實早在10月18日,郭老闆就說了,「蘋果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的iPhone,我們既然能造iPhone,為什麼就不能造電動車?」當日,富士康一口氣推出三款不同類型的電動汽車。

收購的俄亥俄州工廠,或許會成為富士康首個造車基地,也是擺脫蘋果公司高依賴之旅的起點。

台積電,則在猶豫不決數年後才作了赴美設廠的決定。

在全球晶片版圖中,台積電是當之無愧的「大哥」,一家就占了全球產能的54%,而整個美國也只有12%的產能。

樹大容易招風。在美國發動對華「科技戰」後,首先瞄準的雖是華為,但台積電同樣受到重大影響。美國近年來一直在對台積電招手,「缺芯潮」加劇了它的催促。

去年,台積電終於宣布,將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生產5奈米先進位程。3年後,每個月就有2萬片晶圓,將源源不斷從亞利桑那州廠被製造出來。

或許有人會問,美國的勞動力成本、環保及法規成本較高,政府的激勵措施較少,比如在美國建晶片代工廠成本比中國高出約50%。

那為什麼台資還要捨近求遠,奔向美國?

其實,從2010年左右開始,來大陸的台資就減少了。

特別是2015年,台資在大陸以外的投資占比超過了對大陸的投資。如今,大陸占比跌落到33.3%,不及10年前的一半。

投資金額由146億美元的高峰,降至2019年的41.73億元。

下滑的速度超乎想像!

雖然目前大陸還是台資第一投資目的地,但按這趨勢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將來,美國很可能會取代大陸的位置。

台資之所以會冷落大陸,跑到美國「加戲」,背後有著複雜的因素。

首先,政治因素越來越成為台商全球布局的第一考量。

隨著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升溫,敏銳的台商正在破除「唯成本論」。他們更懂得「風險分散」,明哲保身。

比如台積電,可不僅僅是在美國新設工廠,而是島內、大陸、日本、韓國等都有新布局,雨露均沾。這樣既能避免被美國「就地綁架」,也能最大程度分散風險。

更有意思的是,台積電堅持「台灣優先」策略。台積電的製程正在向3奈米挺進,最先進的工藝依然留在台灣省內。

其次,當初大國博弈,川普政府提出「讓美國製造業再次偉大」,「軟硬兼施」向全球製造工廠拋橄欖枝,並霸道地對中國大陸許多出口產品課徵25%的高關稅,出於成本考慮和保住美國市場,台資企業不得不抱美國的大腿。

比如台企和碩在美國的最大客戶是特斯拉和蘋果公司,台積電最大的客戶是蘋果公司,有60%的營收來自北美市場,因此,他們不得不遠渡重洋,赴美設廠。

除去地緣政治變化,成本上升也是台資對大陸投資熱情減少的重要因素。於是我們看到,有一股台資主力,一路南下,在全球尋找新的成本「窪地」。

它們來到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加坡、印度,一如90年代第一次到達中國大陸,參與和見證一個「世界工廠」的誕生。

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沒有以前那麼充沛了,「招工難」、「用工貴」頻頻出現在報端。而東協10國人口總數6.2億,平均薪資約中國大陸的1/3。

於是,一批台商爭先恐後登陸新「窪地」,仁寶重啟越南廠產能,緯創、和碩分別擴充在菲律賓及印尼的產能,鴻海、緯創配合蘋果到越南、印度投資……

南向產業步履,以成衣、製鞋、家具、自行車等勞力密集傳統產業最早,電子加工組裝產業跟隨其後。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台灣省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達到5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97%,馬來西亞、泰國、印度、越南等收割最多。

這片新熱土,成為台商全球布局版圖中越來越大的一塊拼圖。2020年台資海外投資,對東協、印度投資比重升高,各占13.6%、6.4%,比2017年增加了4.2、4.0個百分點。

當然,台資加大布局東南亞和印度,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蘋果供應鏈上的台資廠加緊南下布局,緊抱美國大腿的電子製造企業緯創,就吃了個「啞巴虧」。

去年12月12日夜晚,緯創位於印度南部廠房發生動亂,大約2000名印度員工在離開工廠時,突然瘋狂地破壞公司的家具和組裝設備,有人現場縱火燒汽車,有人將代工iPhone偷個精光。

疫情大爆發,也讓富士康南向擴張計劃遭遇滑鐵盧。其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廠陸續關閉,只能灰溜溜地回到祖國大陸,高薪招兵買馬,趕蘋果訂單。

更讓人意外的是,與台資企業在大陸賺得盆滿缽滿不同,台資在東南亞的賺錢效應並不明顯。

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的上市公司,在大陸累積匯回金額與累計投資金額比是22.24%,而在海外(不含大陸地區)只有9.43%,意味著在大陸的投資報酬率遠遠高於海外其他地區。

製造業的競爭是系統性的競爭,不要只看到東南亞和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低,而忽略了它們產業鏈處於初級階段、基礎設施不完善、行政效率低與政策不穩等隱性成本。

顯然,這個大市場雖然方興未艾,但想坐享高獲利絕非易事。

台資對於大陸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容忽視。

在2019年中國出口總額的百強企業中,台資企業出口值高達42.06%。

大陸淨出口額前十大企業中,台資企業占據7席,前四全部是台資。

「富士康依賴症」最強的河南和山西兩省,出口的半壁江山都是富士康撐起的……

台資企業不僅為中國賺回了大量的外匯存底,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台資實力,不容小覷。

那麼,台資對大陸的投資越來越少,會產生什麼影響?

首先,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輛馬車」之一,台資若持續減少,各地就需要去尋找新的增量渠道,這對各地招商引資是一大考驗。

其次,對於台資依賴較高的城市而言,如果當地新的資金來源,新的支柱產業未培育起來,台資就開始減少了,那可能會經歷一場轉型的陣痛期。像江蘇的崑山、廣東的東莞和福建的漳州,作為台資集聚的三座山峰,需要有高處不勝寒的警覺。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03/169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