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們鑑證了諸多歷史時刻。
然而,時值年尾,突然又一個大事卻不動聲色的發生了。
12月28日,中國第一個地級市黑龍江鶴崗市宣布實施「財政重整」。
該消息很短,大約100多個字,也很好理解。
...............................
然而,末尾的一句話卻頗為耐人尋味——
相關本息或有省級政府代償,表明法定債務流動性存在較大風險。
...............................
啥是「或由」,就是可能會償還,可能還不了。
...............................
可能會還本息,可能只還利息,可能要延期,可能不延期。
這事沒定,要開會,要研究。
2
還債的事兒,沒有定,但是有一件事已經確定。
就是鶴崗市地方政府財政已經進入「准破產」狀態。
原來可以拆東牆補西牆,勉強應付,現在東牆和西牆都塌了,徹底歇了。
地方政府已經無力應對,必須要求上一級政府的財政支援輸血 ,學術的叫法就是——
財政重整。
這不是一個新名詞,2016年,國務院已經頒布了關於財政重整的要求。
按照文件的規定,中國版的財政重整,指的是債務高風險地區在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運轉支出基礎上,依法履行相關程序,通過實施一系列增收、節支、資產處置等短期和中長期措施安排,使債務規模和償債能力相一致,恢復財政收支平衡狀態。
是不是有點迷,我打個比方你就清楚了。
你的電腦開了太多程序,記憶體嚴重過載,後台運行不動了,當機了。
怎麼辦?乾脆就斷了電源,徹底重啟,恢復正常。
只不過能幫助按下電源不能是自己,而必須是上級政府。
而這個電源鍵也不是輕輕一按那麼簡單,其代價就是用真金白銀投入還債。
2016年,在中國還沒有財政重整的案例,所以在政府文件中舉了一個美國案例。
1994年,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也採取過一系列的財政重整措施,包括裁減2000餘名公務人員、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和削減公共服務項目等。
8個月後,奧蘭治縣政府債務應急處置取得成功,逐步恢復正常運行。
3
對於中國,一旦開始了財政重整,實際上就是兩條——節流和開源。
先說節流,一般就是三件事:
一是嚴禁新上政府投資項目,不得設立各類需要政府出資的投資基金,已經設立的應當制定分年退出計劃並嚴格落實;
二是削減經費,包括實行公務出國(境)、培訓、公務接待等項目「零支出」,大幅砍掉政府諮詢、差旅、勞務等各項支出;
三是縮編裁員,即機關事業單位暫停新增人員,必要時採取核減機構編制、人員等措施;
四是清理補貼,即暫停地方自行出台的機關事業單位各項補貼政策,清理各類對企事業單位的補助補貼。
好,這就很好的解釋了鶴崗剛剛發生的公務員停招事件,因為真的養不起了。
關於開源,也有三招:
第一招補納稅,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清繳欠稅欠費力度等,拓寬財源渠道。
第二招賣資產,指定機構統一接管政府及其部門擁有的各類經營性資產、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國有股權等,結合市場情況予以變現。
第三招要援助,以上措施加起來仍然「填不了坑」,地方政府可以申請省級政府臨時救助,手段包括代償部分政府債務、減免部分專項轉移支付配套資金等。
不過看相關新聞,鶴崗市政府應該主要的採用的第三招——向上伸手,子債父償,向爹要錢。
至於這筆錢用不用還,中國現在的規定是——
財政重整計劃結束後,省級政府可以決定是否收回相關資金
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這筆錢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4
鶴崗是第一個開始財政重整的中國地級市。
財政重整當然是一個相對委婉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地方財政破產。這有點像當年,用下崗來代替「失業」這種更加敏感的詞語。
只不過,在中國體制下,地方政府是不能破產的,所以只能重啟,不能停擺。
對於鶴崗,未來的幾年一定是很煎熬的歲月。
財政要過緊日子,普通的居民生活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然而,這種地方財政的重整,可能達到的效果是適得其反。
會有更多的城市選擇重啟,選擇財務重整。
按照原重慶市長黃奇帆的說法,中國政府債務包括地方債務和中央債務。
2017年,中國政府負債共40多萬億元,也占GDP的50%左右。其中包括中央政府負債約13萬億元,400多個地級市,2000多個縣的地方政府總債務約18萬億元。
到了2020年末,這個比例已經到達了100%。
更為嚴重的是,各種建立在各級地方政府信用基礎上的「城投」公司的隱性債務,更加驚人。
至今這個數據是多少,十幾個經濟學家給出十幾個數字,至今沒有定論。
但是一點是大家都肯定的,這個數據或許是政府顯性債務的一倍乃至幾倍。
政府之所以敢借債,能借到債,從根源來看,無非是兩個原因:
第一、作為任期領導,可以獲得債務建設的收益,任期內經濟紅紅火火,任期內收入年年增長,但是他不必為地方債務的償還擔責,因為那是後任的問題。
第二、作為借債方,一般是各級銀行和金融機構,少部分是通過債券發行的散戶。他們敢借,無非是這個心理,這是地方政府的債,政府不可能不管,不可能賴帳,人走債不爛,所以基本上是無風險的剛性兌付。
一個敢借,一個願借,結果就借出一個比房地產公司還高的地方政府的借債槓桿率。
5
那麼,再往下看,地方真的還不起,甚至連利息都還不上,怎麼辦?
2021,鶴崗地方財政整理,反而成了這樣問題的一個實驗性嘗試。
我反而覺得,對於這個問題,現在的解決方案,很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鶴崗出現。
原因是,這個方案讓借債方沒有損失,讓當年的欠債方個人沒有損失。
總之,天大的窟窿可以讓上級政府來兜底。
然而,反向操作呢?
建議除了某些低於5萬元的民間地方債券外,這次整理不再歸還原來的各級借債機構的債務,執行真正意義上的地方政府類企業的破產、清算和重啟。
用事實教育那些銀行和金融機構,即使是市級政府的借款,也是有風險的,也是有不能剛性兌付的可能,讓他們有「不敢借」的心理負擔。這是從債主方面來講的。
從借債方來講,一旦發生了財務重整問題,地方前幾任借債行政領導,要擔責,要處分,退了休的領導要降工資,降待遇,讓他們借債發展之前要有「顧忌」之心。
就像現在重要的公共建築,設計師和建築商要擔終身責任一樣,要有債務終身責任。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
反之,如果這次鶴崗的債務重組,主要措施還是「子債父償」。
那麼反而會造成重整之後債務越來越多的問題,因為無形當中今後鶴崗的債務從市級政府擔保變成「省級政府」擔保。
那麼問題來了,當黑龍江政府一旦發生這樣的風險,是不是能像鶴崗政府一樣,要求財政重整,要求中央政府的「子債父償」,怎麼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黑龍江省財政狀況已經是全國墊底)
更重要的是,你救了一個鶴崗,會有更多的地級市變成下一個「鶴崗」。
因為它們知道,它把天捅個窟窿,爹也會給它補上,爹補不上,爺爺也會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