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開業送花圈只存在於香港黑幫類的影視劇里,直到看到日本人在開業時滿心誠意、喜氣洋洋的給店家送上花圈時,才意識到自己的孤陋寡聞。
去日本旅遊的國人,第一次看到大街小巷的精美花圈時,一定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文化衝擊。
在震驚之餘,他們往往會很快陷入沉思:難道日本的老齡化已經這麼嚴重了嗎?怎麼滿大街都是辦葬禮的。但看到他們都一副樂呵呵的樣子,怎麼都覺得有些奇怪。
對於中國人來說,如果要是不小心與花圈對視了一眼,很多人心裡都會發毛,並不自覺地說出:呸,真晦氣!
但在日本,你的眼睛根本躲不開這些東西,白天看到還好,倘若碰上雨天,在陰天的濾鏡和花圈的加持下,陽間都能給你整成陰間。
更不要說有些花圈還能發光,一到了晚上,看著那色彩繽紛的LED發出的耀眼光芒,恍惚中還以為自己來的不是日本,而是陰曹地府。
01花圈在東亞
在中國葬禮上用來祭奠死者的花圈,卻被日本人用來慶祝店鋪開業,這個反差太大,多少有些讓人一時無法接受。
但這在日本就像喝水和呼吸一樣普通。
日本的店鋪在開業時,誰家要是沒有收到花圈,那指定是老闆人緣太差、人品有問題,這樣的店也一定不能去。
而收到花圈的多少,也成為很多新開業店家攀比的項目之一。
在日本,花圈不僅可以送給店家,還可以送給親朋好友,福原愛第一次來中國時,給教練送的第一個禮物就是一個花圈,當時差點沒把教練當場送走。
不過在日本,花圈也並不都是用在喜慶的日子上的,日本人充分發揚了摳搜節儉的優良傳統,於是花圈在日本實現了一圈兩用的神奇功效。
在喜慶的日子,他們會送上顏色鮮艷的花圈作為禮物和慶賀之用,而在葬禮上則會用黑白為主的素色花圈祭奠亡者。
而在同是東亞的韓國,花圈則多被用在婚禮之上,我們常說大俗即大雅,難道在韓國有類似大喜即大悲的說法?
答案顯然不是的,花圈在韓國的寓意明顯是偏喜慶、歡樂的。
去年韓國前總統朴槿惠被特赦出獄時,就有大批的支持者送上花圈表達祝福。
而在娛樂業十分發達的思密達國,花圈還成為了粉絲追星的最愛。
並且在他們送給愛豆的花圈裡,一般還會放上愛豆的照片。
說實話,如果照片不是彩色的,如果不是我已經知道了花圈在韓國的用途,第一次看到這些圖片時,我可能還會有些惋惜這些年輕人的英年早逝。
02給逝者送花圈不是中國的傳統?
為什麼在送花圈方面,日韓和中國差距這麼大呢?
其實送花圈並不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習俗,甚至花圈這個東西都不是我們原創的。
據說花圈發源於古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最早是用來裝飾神像的「聖物」。
後來隨著演變和發展,一度成為古代西歐,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優勝者的獎品。
至於後來為什麼成為祭奠死者的喪葬用品,也和西方基督教的傳統有關。
信教的群眾相信人死以後能進入到極樂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鮮花鋪設的。
於是人們便會跟在死者的靈車後,拋撒花瓣,以此表示為死者去天堂鋪設道路。
但這種方式對於普通人家來說,負擔太重,後來慢慢就改用花圈和花籃替代。
而這種用花圈祭奠親人的方式,直到近代才傳入東亞地區和中國。
比如1912年,國民政府就曾規定:「弔喪來賓,男子左腕圍黑紗,女子胸際綴黑紗結;吊儀除輓聯、挽幡、香花外,還有花圈。」
也就是說作為婚喪習俗移風易俗的一部分,送花圈在中國人幾千年的喪葬歷史中,也僅僅只有百年的歷史。
所以說日韓送花圈並不是受中國的影響,只是在對於花圈的理解和使用方面,日韓和中國出現了差異。
03所有傳統喪葬習俗都應該堅決取締?
如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新一輪移風易俗的需要,花圈這個殯葬用品也發生了改變。
不用紙、不用燒,近些年一種電子花圈開始成為浙江南部地區人們用來祭奠親人的新方式。
所謂電子花圈,就是在小轎車頂上安裝一塊裝飾著一圈塑料花的LED顯示屏,屏上閃爍著「沉痛悼念×××」。遇到喪葬時,電子花圈車便會代替傳統花圈浩浩蕩蕩地開上路。
電子花圈首先是在台州市悄然興起的,短短一年多便迅速占領了當地殯葬市場。
據當地民政部門統計,台州這種私家車有3000多輛,車主多數是從事殯葬生意的中老年人。
如今電子花圈在當地葬禮中十分普遍,條件差的用十幾個,家境稍微好點的一般用幾十個乃至上百個。
當地最隆重的一次葬禮,曾出動了260輛車,車隊長龍把兩個村都連了起來。
但這種看似環保的殯葬方式,從誕生之初便爭議不斷。
支持者稱,電子花圈便宜,可循環利用,而且時尚、有面子;反對者稱,電子花圈車堵塞交通又有污染,有安全隱患和非法營運的弊病。
隨著人們的攀比,電子花圈車出殯隊伍不斷變長,電子花圈車擾民現象日益突出,而且還時常嚴重影響正常的交通秩序。
在綜合考慮了利弊之後,台州、樂清等地官方最終決定全面禁止電子花圈車上路。
在國內,似乎每次關於殯葬習俗的整改、規定發出後,都能在網上引起一波激烈的討論。
比如山西省曾擬禁止生產、銷售冥幣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一時間在網上炸開了鍋。
一派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應當保持;另一派則認為燒紙錢可能會引發山火、污染環境,理應杜絕。
兩個派別的爭論不休,喪葬之事似乎就和家務事一樣,根本理不清、說不明。
對於喪葬習俗的整治,或許安徽省的一項政策可以作為一個不錯的參考。
在2013年時,面對焚燒冥幣等造成的污染和山火問題,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是將新墓全部集中到公墓里,而公墓則會提供一個焚燒池集中燒紙。而且安徽省並沒有切斷冥幣的供給鏈,黃紙冥幣,廠家照樣生產,店家照樣販賣,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限制了消費者的購買。
比如原來一個人可以買五箱冥幣,現在要求只能買一箱,既滿足了大家的祭祀需求,又杜絕了燒冥幣時無意義的內卷。
僅僅是過了兩三年的時間,不但安徽人民適應了這種新的祭祀方式,那些靠生產冥幣而存活的中小企業也有了足夠的轉型時間,而且網絡上也並未激起像今天這麼大的輿論浪潮。
所以,喪葬習俗的改革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只是貪圖便利,懶政式的一刀切,不僅是人民群眾心裡不能接受,對於傳統習俗也是一點也不尊重。
04寫在最後
很多人一提到傳統文化尤其是和逝者相關的東西,就認為是封建迷信,應該堅決取締。
與跳大神等封建迷信不同,無論花圈還是燒紙都只是人們寄託哀思的一種方式罷了,就如人們在親人墓前放的一朵鮮花。
現在,國外有些人都在收集中國的冥幣,並也有人學我們燒紙,他們說,用這種方式來寄託思念很偉大,也有人情味。
其實,一些喪葬習俗的存在,一方面是生者為了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過得幸福,或為了完成他們未了的心願;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安慰活著的人。
「燒些紙、送些花,知道親人在另一個地方能過得好一些,自己也開始學著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