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上海公報》確立「一個中國」,為何半世紀後台海兩岸漸行漸遠

作者:

1972年2月28日美中領導人在上海發表啟動關係正常化的聯合公報,雙方對長期分歧的"台灣問題"確立各自的"一個中國"立場後破冰前行,開展全面雙邊關係。50年後,台灣依舊是美中兩國無法調和的爭端所在,而台灣人民卻已離"一個中國"越來越遠,過半數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是完完全全的"台灣人",他們不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更沒有興趣與中國統一。民意何以至此?一個新發布的調查提供了一些解釋。

50年前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在《上海公報》中以各自表述方式言明彼此對"長期存在的嚴重爭端"--"台灣問題"的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美國則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此立場不提出異議。"

台灣人排斥統一

經過半個世紀的變化,當年被繞開的"台灣問題"依然是美中之間的敏感議題,即便中國一再堅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但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卻越來越低,對於同中國統一更是排斥,北京當局經常指責,這是因為台灣執政當局和"台獨分裂勢力"推動"去中國化"政策、不認同中國文化的做法所造成。

不過最近一個針對"台灣人認同"(Taiwanese identity)的調查說,台灣人民並不排斥中國文化,他們不喜歡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才是'台灣人認同'的核心部分",不一定是對中國文化的排斥。

得出這個結論的,是由美國知名台灣研究專家,著有《台灣為何重要》(Why Taiwan matters)一書的戴維森學院政治學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以及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南樂(Lev Nachman)、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兩位博士研究生莫哲暐(Chit Wai John Mok)和 Nathan Kar Ming Chan所做的研究。他們去年5月針對1000名台灣受訪者進行調查,上星期(2月7日)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表文章介紹調查的結果。

台灣人不喜歡中共國政治制度

幾位學者說,"統一"(unification)在台灣不受歡迎的原因是台灣人民"不喜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他們不僅不喜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認為這個國家對台灣社會是一股負面力量。

此外,調查還顯示,無論台灣人民的文化認同是什麼,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的公民,而"讓他們的政權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同於過去台灣各政權的是:那是一個自由的民主體制,一個由台灣人自己建立並維持的民主政權。"

台灣已經有許多關於統一、獨立問題的調查研究,其中被外國學者及學術機構引用最多的是"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這個調查針對台灣民眾的"重要政治態度",包括"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及"統獨立場"做了長期性趨勢追蹤。該調查最新數據是今年1月10日更新的1994年到2021年12月的統計。

台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例增

根據這個調查,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為62.3%,是史上僅次於2020年(64.3%)第二高;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有2.8%,是僅次於2020年的第二低(2.6%);認同自己兩個都是的有31.7%,也是僅次於2020年(29.9%)的第二低。

關於統一或獨立的偏好,調查顯示大多數台灣人(86.8%)贊成維持現狀(維持現狀再決定28.4%,維持現狀偏向獨立25.1%,永遠維持現狀27.3%,維持現狀偏向統一6%),贊成儘快獨立的有6%,贊成儘快統一的有1.4%。

雖然已經有許多調查都得到類似結果,那就是多數台灣人民都拒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而且大多數也不支持台灣立即正式獨立,認同自己完全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也在持續增加,不過任雪麗的研究小組說,這些結果並沒有完全回答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那就是擁有一個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究竟意味著什麼?

台灣人認同是什麼?

研究小組說,一般認為,"台灣人認同"(Taiwanese identity)的意思是指,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有明顯區別,不過他們的調查結果並不支持這種透過"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c)來理解台灣人認同的理論,超過一半以上(56%)的受訪者說,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似。除了年齡層30到39歲以外,其他年齡層都持此一看法。

研究小組也問受訪者關於台灣和香港文化是否相似的問題。雖然一般認為台灣與香港近年來的經濟及社會發展相似,台灣人對港人也有許多同情,不過這個調查發現,受訪者對中國文化要比對香港文化更感到親近。

研究小組認為,台灣人民體認到"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更為親近"的結果,挑戰了外界一直以來都認為,台灣人民拒絕統一是因為他們覺得"台灣文化不同於中國文化"的看法。他們的數據顯示,在分析台灣民意趨勢時過於注重"民族主義文化"(ethnocultural)的因素,有可能遮蔽了一個更重要的、促使台灣人民抗拒統一的因素,那就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定政策的憎厭。"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政策和行動持續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只會把台灣人民推得更遠而不願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也使得台海兩岸關係更加困難,"研究小組的結論說。

Chinese Culture:中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意涵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儘管這些結論並不讓他感到意外,對日常生活在台灣的台灣人來說也都是"常識",不過有美國學者把這個結論通過量化方式以科學數據來解釋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對於讓更多非華語世界的人進一步理解台灣人的想法還是有所幫助。

關於文化的部分,陳方隅說,台灣社會原本對中華文化就有高度認同,台灣中央研究院此前的調查就顯示,有6、7成台灣人對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難以區分,不過這裡所指的"中華文化"與調查中所用的"中國文化"還是有些不同,儘管得出的結論一樣,那就是台灣人並不排斥中國文化。

他補充說,他向研究小組成員查證過,這個研究所用的英文Chinese culture,在台灣進行調查時使用的中文翻譯是"中國文化",而一般台灣人比較能接受的是"中華文化",這兩個詞彙對許多台灣人有不同的意涵,因為台灣人並不排斥"中華文化",但會認為"中國文化"一詞裡的"中國"比較可能帶有"政治上的中國"意味,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能夠接受在奧運會及其他國際場合使用"中華台北"的名稱,但不能接受被稱為"中國台北"。

台灣人不願失去自由生活方式

對於北京對台政策,陳方隅說,中共當局並非不知道台灣人不排斥中國文化,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政府就一直在利用文化的軟實力,例如"兩岸都是一家人"的敘事,試圖通過"胡蘿蔔與大棒"的軟硬手法使台灣人民趨向統一,但效果並不是太好。

"在政治制度上,大家看到的是,假設我們要在政治制度上跟中國走得更近,或是未來有一天要統一,那我們就會失去現在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是台灣人現在越來越珍惜的,大家都知道現在中國就是沒有我們這種自由的生活方式。"

陳方隅說,對於是不是要跟中國統一,整個台灣社會越來越清楚的共識是:不要,即便是兩岸政治、經濟發展程度接近,台灣也有七、八成的人不要與中國統一,但台灣人並沒有不願意與中國交往,只要中國不要一直對台灣採取軍事脅迫行動,台灣人民仍然願意與中國擴大交往。

台灣人長期奮鬥實現民主

上世紀19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曾經在台灣傳教,見證台灣民主化過程的民進黨駐美辦公室主任彭光理(Michael Fonte)告訴美國之音,"能讓台灣人民團結起來拒絕中國政治文化的原因,在於台灣的政治文化所擁抱的對民主的堅持和對人權的尊重。這種擁抱是由於台灣經過長期奮鬥才達到這個目標。"

他說,參與這個奮鬥過程的除了原本就在台灣的"福佬人"(早期來自福建的移民)、客家人、原住民之外,還包括後來自中國大陸來台灣的"外省人",他們推翻蔣介石政權的威權體制,建立了一個尊重民主人權的文化。

至於較廣泛的文化認同,彭光理說,台灣人本來就與中國文化親近,他們的祖先在公元1600年以後來到台灣,歷經幾個世代許多台灣人至今仍然供奉著祖先的牌位,中國人關於孝順、長幼有序等傳統文化觀念,依然深植於人們使用的中國語言當中,因此雖然任雪麗團隊的調查有其價值,但他認為台灣人拒絕的是所有以威權體制來打壓異議的政治文化,包括蔣介石、毛澤東習近平等。

"或許在立法院的打架有時有些可笑,有時令人難堪,不過將李柱銘或黎智英這樣的人關進牢裡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

中共國對台灣負面影響大

任雪麗的那個團隊的調查另外還顯示,台灣民眾不僅不喜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他們也認為它是台灣社會裡一股負面力量,66%的人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影響是"負面"或"有些負面",只有不到10%的人給予積極評價,但那些負面反應是針對中國政府而不是其人民。在針對中國人民的調查數據中,持負面看法的比例降到42%。此外,72%的人認為北京當局對台灣"有些不友善",24%的人認為"非常不友善",只有不到12%的人認為有"一點點"友善。

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說,"簡而言之,台灣人民壓倒性地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有敵意的政權,也是對台灣一股惡意影響力,但是他們對中國文化並沒有同樣的排斥。"

由於台海目前局勢緊張,研究小組也認為,在了解台灣選舉政治時越來越重要的是必須知道"台灣人認同"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19/171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