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大家的焦慮和疑惑,整理了一份「人生可為清單」。
這12件事,希望你從現在起開始做。
每件小事乘以365天,得出的收益,一定會給你一個驚喜!
1.關於自律。
大部分人對自律的理解,其實是有誤的。
自律的從不是逼迫自己做某件事情,而是通過每一個習慣,搭建自己的自律體系。
以我個人而言,曾經有段時間由於習慣性玩手機,導致眼疲勞比較嚴重。
所以我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走路的時候不看手機。
前期自己有意識控制,堅持一個月之後,就變成了習慣。
在習慣成自然的情況下,連自己都沒察覺到已經變得自律了。
就像我現在走路更多是思考問題,或者觀察周圍環境,這個習慣不僅給我的寫作帶來了靈感,同時也避免了視力疲勞。
說到底,自律的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當自律變成本能,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每天養成一個小習慣,一年後,你就會變成一個自律的人。
不信的話,可以試試開始培養某個小習慣,比如睡前刷牙、飯後漱口或者每天早睡半小時。
期待明年的今天,你們都能有所收穫。
2.關於延遲享受。
三分鐘熱度,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特別是面對一些違反人本能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健身等等。
做這些事並不會立刻讓我們嘗到甜頭。
人是一種很敏感的生物,不能及時得到正反饋,他們會選擇及時止損。
所以,我們要學會拋棄短暫的利益,把時間線拉長。
大部分人之所以會迷茫,是因為我們無法將眼前的事情,跟未來的利益聯繫起來。
工資就那麼點,理財有什麼用?
已經長那樣了,健身有什麼用?
我又不靠寫作吃飯,讀書又有什麼用?
正是忽略了延遲利益,人往往遇事只能臨時抱佛腳。
把時間線拉長,我們才能保持理智,去思考可能產生的結果和付出的代價。
3.關於圈子。
後台看到一則網友留言:
首先不排除部分人是因為圈子裡有他們需要的人脈、資源,所以選擇偽合群。
欲望,是驅動一個人做事的根本。
但這也容易使我們把時間浪費在各種沒有實質意義的應酬上。
接觸過很多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們都不會選擇降維打擊,也不會耗費時間在平庸的圈子裡。
這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
圈子的本質是資源互換,如果我們不能擁有足夠的資本或者價值,只能成為圈子邊緣的觀眾,無法獲得超越自身能力的利益。
比起兜兜轉轉在千萬個平庸的圈子,不如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投資自己。
要相信,喜歡獨行的人都是隱藏的王者。
4.關於努力與方向。
有人問我:「怎麼才能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呢?」
很高興他問的是「正確的方向」,而不是「怎麼努力」。
這說明,對方不是一個埋頭努力的人。
努力是好的品質,但前提是方向不能錯。
如何判斷方向是對還是錯?
最重要的兩個判斷基礎:
一是所有的大方向都是不違背道德和法律。
二是了解自己所在的市場衡量價值的體系是什麼樣的。
在學校的價值衡量體系中,我清楚自己沒有能力考研;畢業後,我選擇了在職場的價值衡量體系中努力,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死磕。
對於一個打工人而言,你有沒有實力,能不能創造價值很重要。
具體到選擇什麼職業,你們也可以嘗試用這種方式去判斷。
5.關於早睡早起。
很多時候,我們確認一件事情好壞時,要根據「度」去思考。
曾經我也陷入過「早睡誤區」。
覺得只要是早起,就是好習慣,就是自律的人。
但其實為了早起而早起,容易精神不集中,做事不專注,並不能將我們的時間有效利用起來。
就上圖中提到的「如果沒睡夠還要早起」,此時的早起,就沒有意義。
長期的睡眠不足,只會讓我們在精神上越來越焦慮,甚至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早睡早起,關鍵是用早睡去驅動早起。
盲目地將一個看似好的結果,作為自己的目標,卻忽略了最關鍵的驅動因素,往往會弄巧成拙,付出更大的代價。
6.關於工作。
對這位年輕人來說,目前的工作只是薪資符合要求,自己的其他能力沒有得到鍛鍊提升。
如果你也這樣,不如就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工作。
任何職業都有倦怠期,連大家認為的「打工的盡頭——公務員」也不例外。
如果沒有找到當前這份工作的問題所在,沒有試著解決過其中的問題,只想靠跳槽、辭職來解決問題,那就永遠都跳不出這個循環,該遇到的問題還是會一個不少地找上門。
找到工作的意義以及自身的價值,是突破倦怠期的關鍵。
之前有段時間,我的寫作事業也出現了倦怠期。
將公眾號做出名氣這件事,讓我覺得寫作越來越沒意思。
後來發現,這並不是寫作的需求。
跟讀者做朋友,給別人帶來積極向上的動力,不斷在創作中反思自己,才是寫作的意義。
明白這件事後,寫作的樂趣幫我度過了瓶頸期。
倦怠很正常,甚至是我們更上一個台階的機會。
只有找到工作的意義,才不會一直消耗自己。
7.關於自私。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但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你,要多考慮自己的感受。
一旦遇事先以自己為主,就很容易被扣上「自私」的帽子。
但我們要承認,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無法做到時刻都為他人著想。
而大部人要求別人「利他」的人,都是行動上或者思維上的懶漢。
他們企圖利用別人的無私,給自己行方便。
相反,懂得「利己利他」的人,是不會被當成免費勞動力的。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想方設法尋求合作,將利益最大化。
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正確對待自己的自私以及每個人的自私才是關鍵。
要知道,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共贏。
8.關於社交。
常聽人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很多人都害怕處理社交問題。
怕把握不好分寸,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尷尬。
每個人在乎的事情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我們都不喜歡越界。
只互相尊重,才能保持長久舒適的關係。
我們可以給他人建議,但不必強求別人聽從執行,做一個傾聽者的同時,要為別人保守秘密......
成年人的世界裡,缺的不是「好人」,而是有界限感的人。
9.關於焦慮。
對於焦慮,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戰勝焦慮,而是與焦慮和平共處。
外部的很多因素,都會造成我們的焦慮。
這是不可避免的。
每個人在面對外界壓力時,自身的敏感、糾結、抗壓等程度不一樣。
不用對自己過於苛刻,我們要承認某些時候的自己確實挺「廢柴」的。
接納自己,就是緩解焦慮的開始。
再者要清楚自己焦慮的根本原因,比如是因為情感問題還是工作問題,是因為財務問題還是個人發展問題等等。
只有找到焦慮的根本問題,才能坦誠去面對這件事。
最後,就是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並為之努力,這才是與焦慮共處的關鍵。
這個過程當中如果碰到挫折,就告訴自己一句話:
「任何挫折,如果無法徹底擊敗你,那一定會使你更強。」
最後,我想說:
相對於你今後的每一天,現在的你都是最年輕的你。
在你空想的時候,做很重要,但你做了很多努力卻依舊離正軌很遠的時候,想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我們在決定改變的時候,要先清楚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才不會盲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