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俄烏之戰,為什麼打到普京要用核威懾了

俄羅斯本來想怎麼打,為什麼又沒打成。

流產的「閃電戰」與上膛的核武器

2月28日,俄烏戰爭正式進入第五天了。

不同於開戰當天中文網際網路上有些人叫囂要「一天滅一國」的說法,截止我寫這篇稿子為止,烏克蘭首都基輔還在烏克蘭人的手裡。雖然據說已經調上了重炮,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也還沒有被俄羅斯拿下。

老實說,這個局面,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很多人可能對這事兒沒什麼概念。其實對烏方來講,一旦俄羅斯聯合白俄向其開戰,他們的首都基輔幾乎是一個座不可防守的城市。你隨便找個地圖量一下就知道了,基輔距離烏白邊境,一共才90多公里。且沿途一馬平川,甚至沒有任何比較大的城鎮能為基輔提供屏障。

90多公里是什麼概念呢?從廣州到東莞,差不多就這個距離,你開車走高速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二戰時德國對蘇聯發動閃電戰,一天時間深入蘇聯60公里,兩天就100公里。而這還是80年前,飛機、坦克、空降兵等技術兵種與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飛彈還沒出現,且蘇聯和德國軍力大體相當的情況下。

所以不要再吹什麼「俄式閃電戰」了,不存在的。古德里安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俄軍現在這個戰績,會從棺材裡跳出來發表個演講,強調一下自己不認識這種「閃電戰」。

俄羅斯此次「特殊軍事行動」打的不順手的另一個明證,是昨天晚上俄總統普京發表的那個演講,這位總統命令全俄軍隊「戰略威懾力量轉入特殊戰備狀態」。

我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真的一夜沒睡好:這是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後,全人類第二次陪著打開保險蓋的核按鈕過了一夜。

給不太了解軍事的小夥伴們解釋一下什麼叫「戰略威懾力量轉特殊戰備」,在正常狀態下,一個有核國家的主要核武器應該是放在倉庫里,不會進行戰備機動,因為那玩意兒太費錢,也太容易產生誤傷了——萬一核大國之間一個擦槍走火,豈不全人類一起玩完了?

而「特殊戰備」狀態則意味著洲際彈道飛彈處於隨時被激活的狀態,飛彈發射車會從洞庫和掩體開出,開始機動,向發射陣地進行運動,發射井中的彈道飛彈也要進行類似準備。同時戰略轟炸機搭載核彈頭的巡航飛彈,一定數量的戰略核潛艇開出軍港,到深海區域去待命。飛彈已經裝上了核彈頭,校準了目標諸元,隨時可以發射了。

簡而言之,就是子彈已上膛,槍口已對準你,手還按在了扳機上,就差開火了。

截止寫這篇文章時,我還沒有看到美方對此的回應,以冷戰時代的經驗來說,兩個互相威懾的有核國家,一個如果已經進入核武特殊戰備,另一個很可能緊接著也進入。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美國進入「特殊戰備」,那麼受美國威懾的其他有核國家是不是也要進入此狀態呢?

如果那樣,全世界就會進入一種各大國互相用槍指著的狀態,宛如黑幫片裡幾個大佬即將火併時那樣。隨時大家有可能同歸於盡。

刺激吧?驚悚吧?這就是現實。

拋開道德判斷不談,我更感興趣的,其實是普京總統為什麼要這樣宣布。

跟很多紅警打多了就狂熱愛好戰爭的憤青想像的不一樣。現實中各國使用核武器,不是建造CD轉好了以後你點個滑鼠說扔就扔的。

真要那樣的話,世界早因為有核國家之間的互相不信任打成一片核廢墟了。

「核亦有道」,大國核對峙發展到今天,各方使用核武器都有一定的原則的。

比如咱們中國,在60年代擁核以後,就多次重申過:我們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我們也不首先使用核武,我們反對大國對小國進行核訛詐。

美國和蘇聯-俄羅斯這方面的禁忌要少一些,但俄羅斯此前也承諾過只在兩種情況下動核武器:

第一,敵方對俄及其盟友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第二,敵方對俄使用常規武器實施侵略並威脅到俄國家生存。

我們比較現在這個狀態看一下,第一條肯定可以排除,第二條似乎也不適用:眼下是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沒人對俄羅斯「進行侵略」啊?

當然,你可以說:「西方現在對俄進行空前嚴厲的經濟制裁這已經等同於侵略了!烏克蘭的所作所為,讓俄羅斯毫無安全空間,這就是隱形侵略!」

……

也可以,但那樣的話,我得說你對侵略這個詞的解釋實在是太隨意、太寬泛了。非要這樣說的話,幾乎任何國家都可以用「你在隱形侵略我,你危及我生存」為由展開「特殊軍事行動」,世界和平、全球化、經濟繁榮什麼的也別搞了,大家先打一場核子戰爭,徹底分個勝負或者一起毀滅再說好了。

當然,你要是非說「我就喜歡這樣!」……也隨意吧。

但我更感興趣的是這樣一件事:發動對烏「特殊軍事行動」,這事兒本來不就是俄方為了尋求讓自己「更安全」拍板開乾的麼?怎麼打著打著,反而俄羅斯的生存問題也受到威脅了呢?這是不是戰事不利的一個證明呢?

想談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分析一下這場俄烏戰爭,俄方本來想怎麼打,現在又為什麼打成了這個樣子。

上策,中策,下策和下下策

蘇聯-俄羅斯的軍事力量確實很強大,但與很多人想像中一聲烏拉之後山呼海嘯的坦克狂潮平推不同,蘇聯-俄羅斯之前歷次的軍事行動當中,真正擔任尖刀角色的其實是它的空降兵部隊。

1968年布拉格事件,蘇聯派出特種兵化裝成民用飛機突襲並占領了布拉格機場,隨後重型軍用運輸機載著坦克大炮神兵天降,當天就開進了布拉格市內,五十萬華約軍隊才隨後跟進,沒遇到什麼抵抗,僅用了五天時間就控制了捷克全境,隨後蘇軍「邀請」捷克新政府簽署「友好協議」,同意蘇軍「暫時留駐」。直到1990年2月,兩國才簽署蘇從捷撤軍協議。

1979年蘇聯侵阿戰爭時,也是這個套路,這個故事我在昨天一文中已經講過了,戰爭爆發當天,蘇聯空降兵就突襲了阿富汗總統府,拿出一份「邀請駐軍」的協議逼著阿明簽字,只不過阿明這個人比較剛,撕了協議後,大罵蘇聯人是「無恥的侵略者,遲早要遭報應,死無葬身之地。」

阿明這個嘴,跟開過光了一樣。

蘇聯一看,那行吧,也不廢話,直接殺了阿明和他全家,自己打,阿富汗政府軍群龍無首,蘇聯也就用了一個周就瓦解了阿政府軍的抵抗。

阿富汗戰爭前期,從軍事角度講,至少蘇聯空降兵這個「黑虎掏心」,打的還是很成功的。

1991年,在立陶宛,蘇聯想用的還是這一招,空降兵占領維爾紐斯機場,然後空運坦克往城裡開,只不過那一次出了點小意外……

於是計劃失敗了,然後蘇聯就解體了。

然後是車臣戰爭、俄格戰爭……不一一說了,反正蘇聯留下的這套對付小國的打仗思路其實很聰明。別看美國人一直吆喝要搞的「斬首行動」,老美其實沒搞成過幾次,個薩達姆抓了好幾年才抓到,真正在戰爭初期就完成過幾次利索的「斬首」的反而是蘇聯-俄羅斯,先讓派空降兵你腦死,再派坦克平推,事半功倍。

不得不說,對付局部衝突,這確實是個「上策」,腦死戰。

從目前能收集到的俄烏戰爭信息上看,在開戰首日,俄軍很可能還是想採用這個「上策」,開戰第一天,就傳出了俄傘兵突降基輔機場的消息,如果劇情進展順利,俄軍控制機場,增兵進城,控制烏政府,要求烏克蘭「邀請」俄軍進入主持局勢,戰爭可能真的當天就結束了。

當天的報導,俄軍本來確實是想這麼打的。

我想,普京之所以稱俄對烏不是開戰而是「特殊軍事行動」,可能有這方面的考慮,如果俄能迅速的控制烏政府,效仿1968年那樣讓對方發一紙聲明說自己是被烏克蘭請來「清君側」的。那西方能說啥呢?就拜登和他盟友現在那個狀態,很可能也就坡下驢,微弱的抗議兩聲,這事兒也就是這麼算了。跟克里米亞事件時的歐巴馬一樣。

歐巴馬:兄弟你太快了,我當沒看見,咱倆和好吧。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俄羅斯這次的這個戰術,居然沒有打成。侵入機場的空降兵遭遇了烏軍的頑強抵抗,很快就被挫敗了,還導致了戰爭最初兩天俄軍損失甚大,俄羅斯國防部後來也承認突襲沒有得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03/171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