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人口危機畫面:幼兒園一孩難求,產科冷清清

巨大的連鎖反應開始了。

萬萬沒想到,「一床難求」的產科,忽然就過剩了!!!

按道理講,一二線城市有源源不斷的年輕人湧入,產科應該是忙爆了才對。

深圳,是過去十年人口流入第一大市,常住人口1756萬人,也是中國最敢生的城市,出生率全國第一。

可弔詭的是,產科產能過剩的問題,卻是從中國最大的城市開始。

據中嬰商情:超級人口城市深圳都生不動了,某醫院產科出現了大量空床位。

而在幾年前,醫院連走廊都擠滿了床位,排隊等著生產。

1800多萬人口的廣州,2020年分娩量只有19.55萬,比2017年下降了近10萬,是10年最低水平。

一個坐標佛山的網友爆料,前段時間他太太生孩子,看到產科有很多空床。醫生護士的態度都熱情多了呢。

成都,除了華西號源比較緊張,其他醫院都可以隨時掛號隨時建卡了。

某醫院的產科,甚至一天掛號不足10個。

不僅如此,這個產科空床現象還蔓延到了三四五六線城市。

一位婦產科主任醫生爆料:一個五六線小城的區級婦幼保健院,產科病房住院人數暴跌。從1萬跌到6千難保。

床位空缺率達到30%以上。

連從來都是排隊等床位的VIP病區(共32張床位)也空了14張床。

「從來沒有過的寒冬啊!!!」

(截圖自抖音)

一位陝西商洛網友分享,其所在的縣城擁有25萬人口,四年前生第一胎時,當地某醫院的產房門口門口擠滿了人,一床難求,每天幾十個新生兒。

如今來生第二胎,產科病房空蕩蕩,當天只有兩三個新生兒降臨。

兩年前,我們的媒體還報導說,韓國近百家兒科、產科醫院倒閉,部分小城鎮甚至無兒科醫院。

如今,這一幕似乎就要在國內重演了。

八點健聞報導,一家東北某四線城市的婦兒專科起家的醫院,前幾年光景好的時候年收入超千萬,如今只剩一百多萬,直接縮水9成。

這家有近二十年歷史的醫院,正在被其管理者計劃出售,成為時代浪潮中的一顆棄子。

與此同時,中部地區一家婦產醫院掌門人也感慨,剖腹生產、順產總費用不過幾千塊,每月生不了幾個,但產科團隊投入就有近二十萬。「產科一關,醫院立馬盈利了」。

產科正成為醫院營收的掣肘,發展的絆腳石。

有些地方,已經開始了產科瘦身計劃了。

率先動手的是「最能生」的山東省,在2019年後,多家三級醫院縮減了產科病房,有縮減了三分之一的,也有直接砍掉一半的。

本來最吃香的產科醫生護士,只能被迫分流,八點健聞報導,「產科護理人員分流到其他護理崗位,產科大夫因為執業範圍的限制,只能分流到婦科、不孕不育、內窺鏡甚至一些行政科室。」

一個成熟的產科大夫,少說也要寒窗苦讀6年、臨床實踐多年,居然做起與專業無關的行政工作,求內心傷害值多少?

為了活下去,一些公立醫院的產科,升級硬體設備,新設月子中心,提升服務水平……從民營產科醫院手裡搶飯吃了。

低生育潮,讓公立醫院開始低下驕傲的頭顱。

惠州中醫院產科的VIP房,寬敞又明亮,還搭配有陽台能晾曬衣物。

最重要的是,一天才680元。助產師全程一對一陪生,羨煞多少孕媽。

放在幾年前,今天的冷清完全不可想像。

那個時候,產科的巔峰讓很多人對未來充滿了幻覺。

2016年,在山東臨沂產科嚴重告急,走廊和電梯間都安排上了孕婦。甚至,生孩子還需要自帶被子和床。

在廣東佛山,大醫院產科號10分鐘就被搶光了,生孩子床位都排到半年後。

2017年在廣州某醫院,「我們科室忙到連值班都排不過來。連我們科室,十幾個醫生,都有6個醫生要麼懷孕要麼休產假。」

為什麼這麼瘋狂?

2016年,中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加上「猴年」生肖偏好,中國迎來了生育「大年」,是21世紀以來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

那時候,專家們樂觀預測了未來幾年出生人口增長趨勢,再加上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產科「建檔難」和「一床難求」,於是,各地都來了一場「產科大躍進」。

2016年下半年,有關部門要求各地在摸清現有產科服務資源的基礎上調整存量,三級醫院可通過將特需病房調整為普通病房等方式增加產科床位,縣級醫院新增產科床位8.9萬張;爭取「十三五」時期增加產科醫生和助產士14萬名。

比如江蘇,「十三五」期間,省、市兩級婦幼保健院就增加了床位1900多張,新建縣級婦幼保健院21家,增加床位5500張。

只是,冰與火之間的輪換仿佛只在朝夕之間。

床位搭好了,醫護人員到位了,正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沒想到「生育潮」放了鴿子,生育的小巔峰直接滑坡了。

2020年,全國住院分娩的活產數約為1203萬人,較2016年巔峰時刻的1846萬減少了近35%。

正當產科在歷史的進程中迷失了方向時,一股冷峭寒風也刮到了幼兒園。

無論是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還是三四線城市都開始出現了「一孩難求」的局面。

自媒體電器大院提到,2021年8月11日,北京朝陽區入園登記報名服務平台信息顯示,朝陽區目前仍有136家幼兒園尚有富餘學位,一些幼兒園學位還剩上百個。

這可是堂堂北京,朝陽區又是核心,出現了往年不常有景象。

從名單中看到,這些有空缺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費從每月600月到每月28000元不等,辦園性質有公立也有私立,空缺多的達到百人以上。

朝陽區的某家長在社交平台上說:「有錢人真多,一兩萬、兩萬多一個月的幼兒園比比皆是;可便宜的也招不滿,孩子是真的少了。」

如果說北京是因為減量發展,人口負成長,還有一定的特殊性。那麼其他城市又怎麼說呢?

深圳,2020年的時候還在拼命建幼兒園,到2025年深圳將新增幼兒園學位14.5萬個。

沒想到2021年,深圳秋招第一階段結束後,發現南山區、寶安區等都出現了幼兒園招生招不滿了。

南山區,一百多個民辦幼兒園仍有空餘學位,就連人人擠破頭要搶的部分公辦幼兒園都有剩餘學位。

小班的學位空餘是最明顯的。

比如民辦普惠性質的南山區灣畔幼兒園,小班空餘學位達到了70個。

該幼兒園一個班30人,意味著至少多出了2個班。

對了,這個幼兒園保育費也就1500元/月,伙食費350元/月,在深圳並不算貴。

在廣州,幼兒園學位富餘程度多達近10萬個!

去年廣州教育局在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提到,幼兒園提供學位約69萬個,實際在園幼兒59.9萬人,學位已經滿足適齡幼兒入園需求。

在湖州,超300個幼兒園都在求孩子。

在海口,新年前官媒就在喊:海口32所公辦幼兒園還有空餘學位。

仿佛一夜之間,排隊搶幼兒園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還記得2017年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嗎?當時引出的一個議題就是「幼師荒」。

有專家測算,到2021年,中國幼兒園共需要補充335.59萬名教師。還有人認為這個缺口在400萬以上。

沒想到,五年後的今天,幼兒園數量新增了30%,幼師隊伍不斷壯大,孩子卻不夠用了。

2021年,有媒體梳理了近1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現,前幾年民辦幼兒園均保持每年5000所以上的增量,但去年同比銳減5280所。

以前,家長通宵排隊搶幼兒園學位。

2018年新聞報導

以後,是幼兒園花樣百出搶孩子了。

連鎖反應,從產科開始,傳導到幼兒園,但不會止於幼兒園。

別忘了,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當時各地都未雨綢繆,把新增學位作為頭號民生工程,開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學位錦標賽」。

2017年初印發的《青島市「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指出,到2020年,新建、改擴建學前教育設施500餘所、義務教育學校400所,以適應人口增長和城市布局調整需求。

財大氣粗的深圳,大手一揮就是3500億元,打響了百萬學位攻堅戰。

「十三五」以來,深圳新改擴建198所中小學,新增近400所幼兒園,新增基礎教育學位近40萬座,被市民稱為深圳教育史上的「超級工程」。

只是,幼兒園都開始缺孩子了,小學缺生源的局面還會遠嗎?

正如最近財新網報導追問的:人口增長遠低於預期,各地提前規劃擴建的教育學位該何去何從?

未來,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局面:

如果生育率無法挽回頹勢,是不是會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小學憑空消失?

不說別的,這幾年狂飆的「教師熱」可能會戛然而止。

去年夏天,師範類高校成為最大贏家:在天津,華中師範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只比北大、清華低13分,碾壓一眾「985」、「211」高校;在安徽,想要讀華東師範的公費師範生,全省文科排位最低538名!

學校成為頂級人才的扎堆「福地」。「宇宙最強中學」深圳中學,招聘入職名單里博士學歷超四成,其中不乏牛津、劍橋、清華、北大等世界名校的畢業生。

但是以後生源少了,這種「繁榮的生態」還會繼續下去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

今天很香的專業和崗位,明天也有可能就是你苦惱的來源。

生與不生,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選擇題,是現實的百般考量。

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是,中國的生育成本(撫養成本/人均GDP),世界第二高,僅次於韓國。

這個表格出自人口專家梁建章團隊最近發表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

其中詳細計算了中國人的生育成本:

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

算上教育成本,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是62.7萬元。

上海,0-17歲孩子平均養育成本是102.64萬;

在廣東,是65.26萬;

在山東,是45.98萬;

在西藏最低,是29.32萬

……

降低生育成本,迫在眉睫。

前有任澤平「20萬重金求子」,引起軒然大波;

今有梁建章建議,生孩子買房打折:在高房價的地區,可實施一孩房價九折,二孩房價七折,三孩房價五折的政策。

據他評估,這部分措施能夠提升生育率20%左右,每年多生200萬個孩子。

他還提出了現金和稅收補貼、提供男女平等的育產假等一系列措施建議。

算下來,如果這些建議都被採納實施,預計每年能多生的孩子規模在700萬-1000萬之間,絕對是21世紀以來最洶湧的「生育潮」。

儘管短期內這些大動作很難落地,但多地已經在為減少婚育成本而努力了。

最直接的是給錢催生:

四川省紅棉市對生二孩、三孩的,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

甘肅省臨澤縣則按年發放,二孩每年發放5000元育兒補貼,三孩每年10000元,直至孩子3歲;

委婉的,則推出了婚育信貸、彩禮貸。

比如吉林提供最高20萬元婚育消費貸款,按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別給予不同程度降息優惠。

還有的城市,抓住了「想生卻不能生」那批關鍵人群,解決他們的痛點。

比如北京,將試管嬰兒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範圍。

最後,留個作業:

生嗎,各位?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漢城財經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07/1717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