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專家:毀掉孩子人生的第一「殺手」,不是打罵,不是貧窮,而是10歲前…

「有了孩子後,我好像不會好好說話了。」

女兒今年五歲,小慧不由發出這樣的感慨。

當她辛辛苦苦打掃好,洗個澡的功夫,女兒就把零食撒了一地,等著她收拾,她忍不住責備孩子不懂事;

早上匆匆忙忙正要出門,女兒卻突然說要拉粑粑,小慧焦急地一邊拉著她去衛生間,一邊怪她為什麼不早點說。

「我知道要有耐心,但火氣一上來,就是忍不住啊。」

聽到小慧的經歷,媽媽們應該深有感觸。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對待世界的方式。

媽媽經常發火,容易讓他們變得膽怯自卑,或者性格急躁易怒。

所以,我們努力不讓孩子學到自己發怒、失控、不講理的樣子。

但為什麼,我們越是想心平氣和,越是忍不住大吼大叫去傷害孩子?

01

情緒的背後都有需求

心理學家曾說:

「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沒被滿足的需求。」

「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沒被滿足的需求。」

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背後其實是想要孩子可以體諒一下自己。

試想一下,你忙了一整天,還和老公吵了一架,身心俱疲,但兒子的親子作業還等著你一起寫。

你用盡耐心,教了一遍又一遍,但兒子還是跟只猴子似的抓耳撓腮、東張西望,壓根聽不進去。

這時,很少有媽媽能忍住脾氣,不去拍桌子。

而孩子會被嚇得身子抖一下,撅起嘴氣鼓鼓地開始寫,但還是做不對。

你的怒火又一次被點燃,大吼:

「這是我的作業嗎?你是不是存心跟我過不去!」

聽到這句話,孩子急得哭出來,此時你感覺既愧疚又委屈。

愧疚的,是沖孩子發脾氣,委屈的是:

「我都為你做了這麼多,你為什麼就是不懂?為什麼還是做不好?」

網易讀數調查,近92%的媽媽,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

第一次當媽媽,遇到各種棘手問題時,我們很難保持一直冷靜克制;何況,孩子每天總有一百種方式讓人崩潰。

而我們的情緒像河流一樣,爆發出來傷孩子;一味壓制,又會在某一刻像洪水般突然失控爆發。

對孩子、對自己,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傷害。

02

讓情緒「飛」一會兒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裡,有一句台詞,非常有哲理:

「別急,讓子彈飛一會兒。」

當我們怒火中燒時,不妨「讓情緒也飛一會兒」

對此,小慧講述過她和女兒的一件事——

一次,她給女兒買了新繪本,正在沙發上柔聲細語地講故事,

客戶怒氣沖沖地打來電話,她去房間耐心地哄了他半個小時才擺平。

回到客廳時,女兒竟然把繪本撕成了一條一條,鋪得滿地板都是小紙條!

看到剛買的繪本被這麼「糟蹋」,小慧氣得眼冒金星,還沒等女兒說話,一個箭步衝過去就要動手。

此時,她突然想起「情緒暫停法」,把抬起的手收住,說:

「你把繪本撕成這樣,媽媽很生氣,現在需要冷靜一下,但媽媽永遠愛你。」

平復心情後,小慧才詳細問女兒,為什麼要把新買的繪本撕成這樣。

女兒卻委屈地說:「我在給媽媽做面條。」

小慧誤會了女兒,心裡特別愧疚,馬上道了歉,並耐心教育她繪本是用來看的,不可以撕。

如果她當時不由分說地打了孩子,女兒被誤會的次數多了,慢慢地就對媽媽關閉了心房,問題越來越多。

03

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小慧十分感謝「情緒暫停法」

她先說:「你撕了繪本,媽媽很生氣」,是為了讓情緒慢慢流出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然後說:「媽媽永遠愛你」,是為了讓孩子安心等媽媽回來,不讓他們太害怕;

最後,在房間管理情緒時,使用「覺察法」「情緒打分法」,消解憤怒、恢復理智。

失去了破壞力的情緒,從洪水變成涓涓細流,剩下的是媽媽對孩子的理解和滋養。

我們跟孩子交流,像不同國家的人聊天,很容易互相聽不懂。

互相不理解時,很容易崩潰焦慮,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所以,要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小慧女兒曾經是個「問題兒童」,讓人不敢相信:

手機像長在女兒手上,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

心平氣和地講,就討價還價:「就五分鐘」,但到時間後又想拖幾分鐘;

態度強硬地講,就撒潑打滾、尖叫嘶吼,直到媽媽大吼崩潰才停下……

手機像長在女兒手上,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

心平氣和地講,就討價還價:「就五分鐘」,但到時間後又想拖幾分鐘;

態度強硬地講,就撒潑打滾、尖叫嘶吼,直到媽媽大吼崩潰才停下……

無奈,小慧去找了心理諮詢師,才知道,原來國內已經有了專業的家庭教育課程

除了「情緒暫停法」,家庭教育還有針對不同年齡孩子的性格、壞習慣、自信心等方面的具體實操方法,很好上手。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她開始學習,每節課都認真做筆記

(小慧的學習筆記)

現在,女兒可以控制自己,每天只玩半個小時手機。

還開始學鋼琴,遇到困難時,會向媽媽求助,母女倆一起克服難題。

小慧學會管理情緒後,孩子也更聽話了,她省出大把的時間精力,準備考資格證書,重回職場。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多語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26/172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