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一個烏克蘭出生的俄羅斯少將突然情緒失控

據美國軍方一份密切保密的報告顯示,俄羅斯和美國軍方官員上周舉行了一次罕見的面對面會晤,一名通常不苟言笑的俄羅斯將軍情緒「爆發」。在場的美國人認為,這一「揭露真相的時刻」暗示俄羅斯軍隊存在更大計程車氣問題。

據美國軍方一份密切保密的報告顯示,俄羅斯和美國軍方官員上周舉行了一次罕見的面對面會晤,一名通常不苟言笑的俄羅斯將軍情緒「爆發」。在場的美國人認為,這一「揭露真相的時刻」暗示俄羅斯軍隊存在更大計程車氣問題。

在此次會晤中,美方著重描述了伊林(圖中)的異常表現

會議上俄羅斯少將突然情緒激動

美國CNN審閱了這份報告,報告描述了兩名出席會議的國防隨員的觀點,以及他們自己對所見所聞的印象。報告沒有對這位俄羅斯將軍的行為給出明確的解釋。軍方或情報界從不公開敏感會議的內容,因為它們會被仔細審查,以尋找有關對手想法和意圖的線索。

這次會議在莫斯科的俄羅斯國防部舉行,這是自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美國防官員少有地面對面坐下來會晤。報告稱,會議氣氛緊張,俄羅斯方面有明顯的緊張跡象。

報告特別提到了俄羅斯少將葉夫根尼·伊林(Yevgeny Ilyin)的行為,他是負責國際合作的主要理事會副主席,長期以來一直與美國官員打交道。報告指出,伊林在會議期間沒有做筆記,也沒有設定談話要點。

據報告描述,當會議即將結束時,一位美國國防隨員「不經意地詢問」伊林的老家是不是在烏克蘭,這位「向來舉止冷靜」的俄羅斯將軍「突然激動起來」。據美方記錄,伊林回答說情況確實如此,並說他出生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後來隨家人搬到頓涅茨克,並在那裡上學。

據美國官員記錄,伊林隨後補充說,烏克蘭目前的局勢是「悲慘的,我對此感到非常沮喪」,然後他沒有握手就走了。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要舉行這次會議,也不清楚會議背後的情況。CNN不知道是否有其他文件描述了這次會議。報導中沒有提到參加會議的美國隨員的名字,CNN也無法得知他們的身份。五角大樓和國務院拒絕置評。CNN已經聯繫俄羅斯國防部尋求評論。

報告稱,參加會議的美方感覺,伊林差一點就指責美國和烏克蘭對他的家人犯下暴行。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得出了這個結論,但其中一位隨員記錄說,「他眼中的怒火和緊張的舉止讓人脊背發冷。」

這篇報告說,一位隨員大吃一驚,兩名美國隨員都表示,他們從未「在官方會議上目睹過俄羅斯同行如此激動」。

美國與俄羅斯官員的會晤通常是照本宣科。雖然從摘要中還不清楚是什麼導致了伊林的反應,但參加會議的兩位美國國防隨員認為,伊林的反應可能是士氣問題的信號。

報告總結道:「至少,很明顯,俄羅斯軍隊計程車氣問題不僅限於前線部隊。」

美俄軍事關係一瞥

這份報告讓我們得以一窺俄羅斯軍隊的幕後場景。在上個月發動入侵後,俄羅斯軍隊顯然未能實現迅速占領基輔的目標。美國高級軍事官員公開和私下表示,隨著入侵烏克蘭進入第四周,俄羅斯軍隊計程車氣受到了影響,美國官員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京原本認為能更快、更順利地完成此次入侵。

周二,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在接受CNN採訪時,駁斥了美國關於俄羅斯軍隊存在士氣問題的判斷。佩斯科夫說:「你可能有必要懷疑這些信息。你必須懷疑它,你必須再三考慮它是真是假。」

早在入侵之前,克里姆林宮就一直拒絕美國和俄羅斯高級將領之間進行直接高層接觸,這使得此次會晤顯得更加意味深長。美國與俄羅斯軍方之間有一條致力於消除衝突的電話專線,該線路每天都在測試,但從未使用過。

據上述報告稱,美國認為,俄羅斯之所以拒絕高層會晤,是因為克里姆林宮擔心如果允許進行這樣的會晤,他們會暴露出自己的脆弱,因為這有可能等於默認存在異常情況。

美國官員報告說,甚至在會議尾聲爆發之前,伊林在會議中已經表現得不像往常般情緒穩定,當美方形容烏克蘭局勢是一場危機時,伊林迅速「糾正並抗議了」這一說法。

報告稱,在討論中,這位俄羅斯將軍沒有偏離俄羅斯不惜一切代價入侵烏克蘭的戰略。兩名美國隨員觀察認為,這名俄羅斯將軍「顯然對局勢感到苦惱,但除了符合克里姆林宮政府支持的說法外,他無處發泄自己的憤怒」。

報告指出,美方也在從其他角度解讀這次會晤,認為這可能凸顯出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上的立場越來越強硬,以及俄羅斯軍方官員需要履行他們的命令,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一位高級國防官員上周表示,美國「從傳聞中發現,一些俄羅斯軍隊計程車氣不高」。

五角大樓新聞秘書約翰·科比(John Kirby)周二對記者說:「確實有跡象表明,在烏克蘭作戰的俄羅斯軍隊內部,士氣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繼續未能取得他們想要取得的進展,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士氣和團隊凝聚力是個問題。」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紐約時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28/172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