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那些年的外國電影

作者:

一個六〇後對我說:「我是在阿爾巴尼亞電影中長大的」。確實,對於在文革中成長的人來說,文革記憶,是少不了阿爾巴尼亞電影的。不過,文革中的外國電影並不是阿爾巴尼亞一支獨秀,當時還有朝鮮、越南、羅馬尼亞電影,以及在內部放映的日本電影。文革中有一個段子概括了這些國家電影的特點:「蘇聯電影老是一套、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

「蘇聯電影老是一套」,是說當時經常放映的蘇聯電影只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這兩部。在50年代,中國曾放映過大批蘇聯電影。但在1960年以後,隨著中蘇衝突的激化,經過左篩右選,蘇聯電影可放映的只剩下《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兩部了。這兩部電影應當說是相當的好看,演員好、對話好、情節吸引人、配音也有特點。但是不知何故,這兩部電影在蘇聯解體之後,中國不再放映了。

「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不是很準確,阿爾巴尼亞電影不都是莫名其妙,《寧死不屈》就深受大家歡迎。《寧死不屈》是描寫阿爾巴尼亞人民抵抗義大利、德國法西斯占領的故事片,講述一個女中學生從同情、理解抵抗鬥爭到參加抵抗鬥爭直至英勇犧牲的故事。其中有她和男游擊隊員的愛情,和另一個女游擊隊員的友誼。那個姑娘好像叫米拉,不是特別漂亮,但很吸引人,曾經使許多中國青年傾倒,我也曾暗戀過她。

《寧死不屈》裡有一首歌,優美而堅毅:「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加入游擊隊,敵人的末日即將來臨,我們的祖國就要獲得自由解放。」還有許多經典台詞曾廣為傳誦,比如在《海岸風雷》裡,游擊隊員見面時都要對暗語,一個說:「消滅法西斯!」另一個說:「自由屬於人民!」那時,我們師兄弟們幾乎能把好幾部電影的台詞完整複述下來,晚飯後在宿舍里演繹時,嘴裡還有音樂伴奏。

還有一部片子也不錯,叫《廣闊的地平線》,反映的是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碼頭的故事;其中還有一艘支援阿爾巴尼亞的中國貨輪的鏡頭。的確有幾部電影因故事情節交代的不清楚,中國觀眾看不明白:一部是《創傷》、一部是《腳印》、還有一部是《第八個是銅像》。《創傷》雖然我看過幾遍,但情節已經忘記了;《腳印》是講一個醫生的故事,那個醫生醫術高明,外國勢力(南斯拉夫或者美國)想拉攏他,但他不為所動;《第八個是銅像》講了七個游擊隊員的故事。從名字上看,它應當講八個人的故事,但電影裡沒有第八個,第八個是誰呢?第八個是銅像。電影是想用銅像代表千千萬萬個沒有在電影裡出現的游擊隊勇士。

文革中放映的越南電影不多。有一部《森林之火》不錯;還有一部《琛姑娘的森林》,是描寫支前的,也可以。「越南電影飛機大炮」其實是指越南的戰爭記錄片。有一部長記錄片《銅牆鐵壁的永寧》,說的是永寧這個地方長期遭受美軍的狂轟濫炸,但始終沒有垮下,人們在地道里生活,堅持戰鬥。完全是實錄,拍攝時許多攝影師殉職。

說「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還是比較準確的。我最早看過的朝鮮電影有《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都是描寫朝鮮新農村的生活,屬於輕喜劇,裡面有年輕人的愛情故事。《鮮花盛開的村莊》裡有一個經典情節:母親為孩子找對象,拿了一張姑娘的照片對小伙子說:這個姑娘非常能幹,一年能掙600個工分。這時電影給照片來了個特寫,只見是一個很胖的女孩。當電影放到這個鏡頭時,全場的觀眾不禁哄堂大笑,有不少人都笑疼了肚子、笑出了眼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都把體胖的年輕女孩戲稱為「600工分」。

朝鮮還有悲劇,那就是不知讓多少中國墮胎淚的《賣花姑娘》。朝鮮電影的音樂和歌曲都很優美動聽,《賣花姑娘》達到了極致。故事也的確催人淚下,以至於許多人都要多帶幾條手絹來看這部電影。

朝鮮還有一部驚險反特影片《看不見的戰線》,更受青少年喜歡。裡面的特務叫老狐狸,隱藏的很深,電影幾乎到最後,觀眾才知道他是特務。大家很希望還能看到這樣的電影,就瞎傳《看不見的戰線》還有續集,叫《聽不見的槍聲》,有人真的相信了。

《南江村的婦女》是描述朝鮮解放戰爭時期,南江村的成年男人積極上前線,後方婦女們組織起來生產自救,肩負起支援前線的重任。特別感人的是朝鮮人民軍渡江作戰時,南江村婦女們拿出婚姻布匹做攬繩,拖住渡船,使人民軍順利過江贏得戰鬥的勝利……電影的具體情節我都忘記了,唯有那首主題歌卻始終銘記在心。

記得還有一部《金姬和銀姬的命運》,電影敘述的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各自在北韓和南韓的命運。生活在北韓是如何的幸福,而生活在南韓是如何的悲慘。這部電影不知賺取了多少中國人的熱淚。

不過,朝鮮電影看多了也讓人生厭。電影裡的人太容易激動,忽哭忽笑,特別是在聽說慈父領袖在關心他們的時候更是激動的不得了。這時必定來一大段音樂或者歌曲,銀幕驟現高山、大海、藍天,極端的個人崇拜讓人感到肉麻。

「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實際上是針對一部羅馬尼亞電影來說的,即《多瑙河之波》。即使現在看,這部電影裡的擁抱、接吻鏡頭也不少。但這絕對是一部精品電影,人物刻畫、情節構思、演員表演、還有音樂,均屬上乘。而且,它把一個愛情故事自然地與反法西斯的鬥爭故事交織在一起。

我最喜歡的羅馬尼亞電影是《爆炸》,是反應水上消防人員搶險的,故事驚心動魄、情節險象環生。《爆炸》好像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放映的,我記不清了。

記得那時,我還在呼市的省府禮堂看過《山本五十六》《虎,虎,虎》《啊,海軍》《沖繩之戰》等電影,那些電影多數是日本和美國合拍的,有些稱之為美國電影可能更為合適。當時中國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給予嚴厲的批判,認為這些電影美化日本戰犯,宣揚武士道。為了批判,就在有關單位內部放映。那時內部片的電影票很搶手,我就聽說過少女以上床為代價換取電影票的事情。有一次,我從晚上一直看到天亮,看的昏昏欲睡、頭痛欲裂。

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雖然都在中國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但因為中國與南斯拉夫之間的政治關係問題,他們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時已經是70年代末了,比以上電影在本國的熱映已經晚了近十年。但這兩部影片仍舊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精彩表演,以及不同於以往那些電影的新鮮感而贏得了無數中國影迷的青睞。從此以後「瓦爾特」與高倉健一起成為了文革後中國無數青少年崇拜和仿效的男子漢形象,「瓦爾特拳」一時間也成為了都市流行的新詞彙。

其實,在文革後期,已有不少西方國家影片在內部放映,理由不外乎就是為了參考或者批判。江青就曾為《鴿子號》裡相愛的男女在水中擁抱的場面所感動,她說,如果是她,也會跳進水裡撲向自己的愛人。這件事情是作為江青的一條罪狀在後來公布的。

上面那個關於文革期間各國電影特點的段子,當然並不完全。還有一句是關於當時國產電影的「中國電影新聞簡報」。但是,文革中的國產電影是另外一個話題,我這裡就不說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04/174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