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塔蓋:別再叫新冠患者「小陽人」了

作者:

這一次全國性的疫情散點爆發,一些地方的陽性檢出率在上升。

被感染的人更可能就曾生活在小區里,或轉陰後重新返回小區,不同於往日對陽性病患的同情和恐懼中隔著時空,現在,當新冠感染者近在眼前,對被感染者的稱呼悄悄發生了變化。

變化是這樣發生的:剛開始是「小陽人」,逐漸變成「兩腳羊」,然後變成用性別區分的「公羊」和「母羊」,再往後就加上了量詞,變成了「兩隻母羊」,有些人連羊字都懶得寫,直接用「🐑」來代替。

圖片來源:網絡

而把新冠感染者送往方艙治療,就變成「抓羊」「趕羊」。

從患者,到小陽人,再到羊🐑,這不是簡單的稱呼變化,而是一步步的疾病污名化。

我們認為稱呼新冠感染者為「小陽人」,既不妥當,也不體面。

疾病的污名化是矛盾和懷疑的開始

污名(Stigma)源於古希臘時代,本來是指熱烙鐵給罪犯留下的標記,代表污點和不潔,今天污名化的使用,則是基於個體特徵的否定、不認同或不滿,因此產生的不公正的待遇、疏遠或排擠。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認為:「人們對邪惡的感受被影射到疾病上,而疾病則被影射到世界上。」

當一個人生病之後,面臨的往往是自我身份的剝落,和疾病身份的全方位覆蓋。

例如 HIV、HPV的感染者,往往要背負著「是個私生活不檢點的人」的指責。

但實際上,對患者來說,疾病只是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的一小部分,而不是這個人的人格的全部。比如所謂的癌症病人除了病人的身份以外,也會是一位老師、是一位滑板愛好者,而不只是一個24小時都被癌症所吞沒的患者。

對治療來說,疾病本身的污名化,也會對患者產生諱疾忌醫的想法。

其中,可拿來作為對照的,就有麻風病。

麻風病村。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麻風病是一種古老的傳染性疾病,而對傳染性疾病患者的歧視、隔離和排斥,在麻風病患者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施加和展現。

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發現出第一例麻風病的病例,麻風病記載出現在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腳趾喪失感覺的症狀。

當時的病人往往受到殘酷對待,被遺棄在荒野中任其生滅,甚至被活活燒死。

再往後就是建立隔離院,將患者收容起來,禁止隨意外出,或者是……遺棄。

幾千年來,關於麻風病人的社會排斥、歧視,以至於自生自滅自絕的描述,出現在《聖經》《論語》裡,也出現在《島》和其他文學的、社會學的著作里。

實際上的麻風病是什麼呢?

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由一種杆狀耐酸桿菌(即麻風桿菌)引起。該病主要侵犯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

重要的是,麻風本可以治癒,早期施治可避免出現殘疾,但是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造成漸進和永久性的損害,導致毀容、失明和傷口難以癒合。

而社會的排斥、歧視和污名,卻死死拽住了早期治癒的機會。

對於其他傳染性疾病來說,社會污名化越重,就越難於去醫院做出診斷和治療,不僅可能影響到患者本身的康復,同時對傳染途徑的切斷也並無好處。

現代醫療體系下,很多疾病都經歷了去污名化的過程。

從麻風病到B肝,從 HIV到宮頸癌,從白癜風到抑鬱症……雖然改變的過程很緩慢也充滿艱難,但這是人類對疾病理解和意識的進步。

在今天,假如我們還稱新冠患者為「小陽人」,對疾病的理解又是走到了哪一步呢?

別再叫新冠患者「小陽人」了

某個人感染了新冠,那麼某人自己也是病毒的受害者,這對個人來說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對小區的其他業主來說,確實影響到了小區的封控時間,給大家的出行帶來一些不便。

圖片來源:網絡

可是,這都不構成用「小陽人」「母羊」去稱呼新冠患者的理由,如果一定要分辨一下的話,那麼:

新冠患者感染新冠是自願的嗎?甚至是主觀惡意嗎?

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到底是疫情本身,還是被病毒不幸感染的個體呢?

在稱呼對方是「小陽人」「母羊」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把對方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呢?

Ta們是新冠患者、是新冠陽性感染者,Ta們不是什麼「小陽人」。

很多感染者在方艙經過治療轉陰之後,回到小區,仍然要遭受到不少的評論,曾經感染過新冠這件事情,好像變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污點。

如果感染新冠變成一個終身攜帶的污點,是否又會反過來影響到自主檢測和自主報備呢?

對疾病的恐懼和未知,是人性的必然。但是人之為人,對人的平等和體恤,不貶損、不把弱者非人化,也是對人性體面的要求。

2020年,新冠爆發不久,華人在世界各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歧視和排斥,川普在2020年3月16日發 Twitter的時候,直接把新冠病毒稱為 Chinese Virus(中國病毒),此後又多次使用「中國人病毒」「功夫流感」等稱呼,加劇了對華裔遭受的種族仇恨和暴力。

世衛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針對「中國病毒」的表態是:

「一直以來我們傳遞的信息就很清晰,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我們在語言使用上要小心,應避免把病毒同個人聯繫在一起。」

非人化的稱呼,暴力的語言,促成的一定不是事情的解決,而且壁壘和誤解的加深。

建構主義認為,「語言」不是抽象的「結構」,而是創造社會的「行為」,也就是說語言並非獨立於社會,而是與社會緊密相連的「行為」。

不應將語言僅僅視作傳遞信息的工具,我們通過使用語言相互關聯,我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是怎樣的人,用語言表達與對方的關係。

我們和新冠患者的關係絕不是「人」和「羊」的關係,也不是「抓羊」和「趕羊」的關係。

請別再叫新冠患者「小陽人」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丁香醫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08/174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