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只有你媽才是你媽:為何這畫成為母親節的標誌?

作者:
我不是很贊同很多人在這一天裡動輒說「祝天下母親如何如何。的確,母愛是很偉大,是很值得讚頌。但母親節的初衷恰恰是反宏大敘事的,它是每個人與自己母親私人的節日。每個人在這一天應該像惠斯勒一樣,去好好看一看、感謝一下自己的媽媽——那個平凡、愛嘮叨、有缺點卻又真正愛你的媽媽。畢竟只有你媽才是你媽。

為什麼是這幅畫,成了母親節的標誌。

各位晚安,今天是母親節,我們來談談關於這個節日的事兒。

作為一個美國1913年才通過國會立法正式創設的節日,我一直覺得母親節這個節日挺怪的,因為如果說人類有什麼樣的情感是最天生,那也許就莫過於母子親情了,可是對這樣一種情感,在人類之前的漫長文明史上,居然一直是缺乏專門的節日來進行紀念的,尤其是我們的文明,如此強調孝道,孔子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有專門的節日祭祖,逢年過節都要講究「闔家團圓」,可是對於真正生養我們的母親,我們反而似乎覺得給她們設立一個專門的節日是多餘的。(事實上,儒家強調的「孝」,一直是更側重於父方的,所謂「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所以「母親節」的含義對中國人來說,看似熟悉,但實則卻是陌生的。它並不完全是我們所熟悉的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孝」。單以「孝」去過母親節,很容易就把這節日過走味兒了。

那麼,它是什麼呢?好久沒寫藝術史了,今天,我想從一副畫作來試著解析一下這件事。

這幅作品,是美國詹姆斯·惠斯勒的名作《惠斯勒的母親》,現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其實惠斯勒自己原本是將此畫取名為《灰與黑的協奏曲》的。但此作後來卻以前一個名字為人所熟知,並且更重要的是,它在美國幾乎成為了「母親節」這個節日在藝術上標誌物。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第一次發行紀念母親節的專屬郵票時就選用了這幅畫作。二戰時,美國人也拿這個名字給他們的轟炸機命名。戰後,隨著現代藝術的興起,有無數的後續現代藝術作品向此畫致敬。

但是,這樣一副作品,有什麼好的呢?它看上去,是那樣的平平無奇。

是的,在《惠斯勒的母親》之前,所有表現母親的畫作一般都會用一些手段表現母愛的溫暖與偉大,可這幅畫作卻似乎有意反其道而行之,惠斯勒讓母親就那麼普普通通的側坐在椅子上,使她看上去就是一個很普通的美國清教徒老婦人,整張畫作看上去沉靜,甚至有些壓抑,就像惠斯勒原本給畫起的名字——「灰與黑的協奏曲」,缺乏我們印象中母愛該有的溫暖與色彩。

母愛的溫暖偉大在哪裡?母親的人物弧光在何處?

乍看之下,似乎一點也看不出來。

想了解惠斯勒為什麼要這樣話這幅畫,就得說說他的人物和他與自己母親之間那宛如秋名山賽道一般曲折、彆扭的關係了。

用今天的話說,惠斯勒這人其實算個「非典型美國人」,他1834年的時候出生在美國的麻薩諸塞,父親是個著名建築工程師,但可能是因為老爹技術太牛逼,在惠斯勒七歲的時候,他們家就應邀舉家搬遷到了沙俄首都聖彼得堡,把他爸請去的人有點出名——銳意改革的沙皇尼古拉一世。

也就是說,在整個中小學期間,美國的惠斯勒小朋友受的反而是沙俄的貴族教育,如果一切照此發展,長大後的惠斯勒會不會喊著烏拉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為沙皇陛下衝鋒陷陣,著實難說。

但天有不測風雲,在惠斯勒15歲那年,他那牛逼的技術精英老爹因病去世了。

其留下的遺孀、也就是惠斯勒的母親,是個非常虔誠、古板而又嚴苛的美國清教徒女性,對丈夫委身在東正教俄羅斯生活早就頗有微詞了,老公一死。她立刻就帶著兒子回了美國,舉家遷回美國的斯托寧頓。並且要求惠斯勒報考了美國著名的軍事院校——西點軍校。可謂給孩子規劃了一條「精忠報國」的老美國人「正星條旗」之路。

但非常無奈的是,由於成長經歷使然,惠斯勒桀驁不馴、玩世不恭的性格在此時已經養成,在西點軍校讀到第三年,他就被學校開除了,教官給他的考評是「生活散漫,不遵守紀律。」

看這照片,感覺他也像這麼號人。

執意想讓兒子從軍報國的惠斯勒媽媽,其後又動用私人關係,將兒子硬塞到了美國陸軍地圖處去幹活,覺得你不是喜歡畫畫畫麼,地圖處正好能發揮你的才能啊!

但去了地圖處報導沒幾天以後,惠斯勒竟又被上司炒魷魚了,理由據說是他看不慣上司的古板刻薄,在閒暇之餘畫了一副諷刺上司的漫畫。

因為他畫的過於成功,一不小心弄成了爆款,在同事間哄傳一時,很快傳到了上司那裡。

上司一看,沒跑啊,這肯定是惠斯勒那刺兒頭畫的,這樣吧,我處實在容不得您這大才,思想有多遠,您就滾多遠吧!

於是惠斯勒在他20歲那年先失學、後失業了。

公道的講,惠斯勒的這些遭遇,不是他的錯,而是美國當時的大環境使然的,我在《你愛我,我愛你……這首洗腦神曲背後的美國悲劇》一文中曾談過,19世紀中葉的美國還是一片藝術的荒漠,社會從上到下都沒有形成一種尊重和供養藝術家的體制,大天才福斯特都能給餓死了,藝術家在那樣一個國家裡,天才越大,餓死的就越快。

福斯特含淚點讚。

可是這種大事,惠斯勒的母親顯然不知道。她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為國效力,於是回家後的惠斯勒跟母親大吵了一架,望子成龍的母親怒斥這個兒子百無一能,而惠斯勒則說他這個媽媽根本就不懂自己想要的追求。

吵架過後惠斯勒乾脆來了個狠的,自己買了張船票,跑到藝術之都巴黎學畫去也!

就像今天很多高考後急於掙脫父母管教的孩子一樣,來到巴黎的惠斯勒總算能撒歡實現自己的夢想了,他環遊法蘭西,以異國人的眼光畫成了一組銅版畫《法蘭西組畫》,在法國一炮而紅,很快成為了巴黎各著名藝術沙龍的座上賓,與莫奈、方丹等人整天談笑風生。後來他又移居英國,在那裡繼續過著自由放任,無拘無束的藝術家生活。

可是,正當惠斯勒日子過的正happy的時候,他突然收到一封信件,是他的母親寄來的——母親得知了自己的兒子在舊大陸闖蕩,非常放心不下,她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在花花世界裡「迷失自我」。於是她決定拋棄自己在麻薩諸塞的莊園生活和已經成為軍醫、「生活步入正軌」的兒子威廉。千里迢迢到倫敦去跟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惠斯勒一起生活。

上大學時,你有沒有某天突然聽說父母要來的經驗呢?此時的惠斯勒感覺是一模一樣的。

在寫給朋友的信當中,惠斯勒說,對於這位不請自來的母親,他又驚又懼,感覺「仿佛最終審判就要降臨了」。

驚慌失措的惠斯勒不得不把房子從煙囪到地下室都打掃數遍,忍痛把同居多時的情婦移至別處,然後穿著筆挺、樸素的禮服,去碼頭接他的「太后老佛爺」駕臨。

果然,母親到來後,惠斯勒和他媽被迫重新開始了讓彼此都很彆扭的磨合——惠斯勒被迫規律每天的作息時間,減少應酬和社交,適應母親的節奏。而他的母親則每天堅持給她住在一起的兒子寫信,規勸他敬奉上帝、節制享樂、過一種「高尚的生活」。「你打算娶這位女士麼?」當惠斯勒和他的情人關係終於暴露之後,老母親嚴肅的這樣「審問」自己的兒子。

這對「冤家母子」的生活,最終是否達成了和諧,我們身為外人不得而知。但我們所能看到的,是惠斯勒留下這樣一副給他母親的畫像。

某一天,約好今天來畫室的女模特放了惠斯勒的鴿子。惠斯勒正苦悶不已的坐著,這時,身後突然傳來一個聲音:「畫我吧,兒子。」惠斯勒回頭,發現他的媽媽已經放下了手中的活計,坐在他身前的那把椅子上。

於是,已經37歲的「不成器」兒子惠斯勒,第一次給他已經67歲高齡的媽媽畫了一張像。

最終畫作完成了。嚴格的說,因為其特異性,這是一幅遠遠超前於那個時代審美品味的畫作,但惠斯勒的媽媽依然非常欣慰:「詹姆斯為我畫了一幅畫」,她在寫給她妹妹的信中說「他因為那幅畫親吻了我,這真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惠斯勒的媽媽可能不知道,他兒子這幅畫確實是革命性的。

在惠斯勒之前,西方畫家畫母親,一般都是以誕育耶穌的聖母為模板的,甚至最多的母親形象就是聖母。在這些「聖母」畫像中,母親們必須是美麗、溫柔、慈愛、神聖、乃至光芒萬丈的。

這種刻畫的本質,其實與東方儒家所講的孝道有些相似,都是將母親的概念抽象化、乃至神格化,變成一個類似神仙牌位般的存在,讓觀者去感恩、讚美和崇拜。

其實梳理人類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種文化現象——越是接近遠古的民族,越喜歡用相對抽象的筆法,去描繪一個神格化的「眾母」形象。

俄羅斯的保護神的喀山聖母

埃及的伊西絲雕塑。

女媧補天

史前的「維倫多夫維納斯」雕塑。

而越接近現代,藝術家對母親的描述越具象,越私人化——拉斐爾用自己想像中人類完美母親的形象去塑造聖母。而巴托爾迪的自由女神像,靈感則直接來源於他自己的母親——

可以說,人類自我解放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擺脫「共母」崇拜,重新認識屬於自己的母親的過程。

最終,是惠斯勒將「母親」形象徹底完成了私人化。他刻意一種完全不同的手法去畫母親:

畫中的那位媽媽,就是那麼一個衣著樸素,甚至有些傴僂的老婦人。

她也許年輕時曾很美麗,但歲月早已衰老了她的容貌。

她也許對的兒子有她的慈愛,但那份慈愛,被她嚴肅的氣質所緊緊包裹,毫不外露。

可是細品之下,你依然能感覺到,這真的是一位母親——如果這位母親不愛她的兒子,她不會強撐著自己年邁的身軀,一連數天給他當模特。如果兒子不愛他的母親,他不會給母親搬來一把子讓她坐下,並細心的拿一張軟腳墊,讓母親做的儘量舒服些。

如果說,文藝復興以後人文主義的偉大之處,在於人們開始覺醒,不再執著於讚頌神的偉大,而開始細緻的描寫人的情感。那麼惠斯勒的這幅《母親》,則相當於一場「二次革命」,畫家開始不追求於讚頌那些抽象的、「共性」的人的情感,而追求自己畫作中的特異性。力圖告訴觀賞者,我的母親是怎樣的。

就像惠斯勒的畫中所體現的——他畫的是母親,但只是一個母親,他惠斯勒自己的母親。

這種覺醒在19世紀當時,看起來似乎還沒那麼偉大,但隨著時代的演進,當意識形態開始將人的情感也上升為一種有意無意的「宏大敘事」,挑出「母親」等詞彙的一些共性讓人們去頂禮膜拜時……

《惠斯勒的母親》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它的存在提醒人們,「母親」這個詞不是一個可供隨意比附的抽象概念。母親就是你的母親,她就是那麼一個人,一個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性格、有溫度、有皺紋、並關愛著你的平凡女人。

所以看準了,只有那個她,才是你媽。「母親」不要亂認,媽這個字眼更不能亂喊。

這就是《惠斯勒的母親》所傳遞給人的那種感覺。

同樣的,二十世紀初,當美國人設立他們的母親節的時候,它其實是一個很現代、私人的節日,之所以《惠斯勒的母親》成為其標識,也正因如此——美國人在看到這幅畫時,想到的是每個很具體的、很親切的、自己的媽媽,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母親」形象。

我覺得我們也應該這樣,我不是很贊同很多人在這一天裡動輒說「祝天下母親如何如何。的確,母愛是很偉大,是很值得讚頌。但母親節的初衷恰恰是反宏大敘事的,它是每個人與自己母親私人的節日。每個人在這一天應該像惠斯勒一樣,去好好看一看、感謝一下自己的媽媽——那個平凡、愛嘮叨、有缺點卻又真正愛你的媽媽。

畢竟只有你媽才是你媽。

結尾,我突然想起一件好像挺無關的事情。

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東歐劇變的時候,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夫婦被審判判處了死刑。

臨上刑場之前,曾與其丈夫一起獨攬大權的第一夫人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突然質問執行死刑計程車兵:

「你們怎麼能這樣對我?我是你們的母親啊!」

「不!」一位行刑計程車兵厲聲駁斥到,「不,你不是我們的母親,你是殺害我們母親的兇手!」

我覺得,這個士兵真的是一個好兒子——至少,他知道「母親」這個詞彙,不是一個任誰都可以拿來冒用的宏大敘事,對於他來說,「母親」屬於且只屬於那個平凡的、生他養他、並真正愛他的女人——他自己的媽媽。

全文完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09/174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