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努力的蘇聯,為什麼還是輸掉了與美國的「晶片冷戰」?
明明技術、資金,國家重視一幫不缺,他們為什麼還是輸了。
1
「東德的研究者們正在慶祝——他們剛剛研發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款微型計算機。」這是上世紀80年代末,登載在西德報紙上的一則正經新聞報導的標題,雖然它看起來充滿了黑色幽默。
是的,談到蘇聯及其整個華約集團的解體,世人總結的原因可能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便蘇聯能繼續存在,但西方集團對其高科技及其產品的全面封鎖下,它也將錯過整個資訊時代——請想像一下,如果三十年後的今天,一個國家如果在計算機晶片等關鍵幾個技術領域被斷供、普及不了電腦、智慧型手機、電視還是模擬信號的,甚至因為晶片匱乏,連飛彈都要省著打……
這樣一個國家,別說持續進行冷戰對抗了,其經濟也將遠遠被其對手甩開。
而事實上,到了蘇聯末期,這種徵兆已經開始出現了。
1985年,莫斯科科學計算機中心的工程師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