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要接管團派?「敢於鬥爭」重回毛時代?

—共青團一百周年講話習近平被指要拉攏或接管團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5月10日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發表了講話。有評論人士認為,其內容都是陳詞濫調,毫無新意,但習近平在共青團講話本身卻是一個重要姿態,尤其是在二十大前。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5月10日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發表了講話。有評論人士認為,其內容都是陳詞濫調,毫無新意,但習近平在共青團講話本身卻是一個重要姿態,尤其是在二十大前。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周二(5月10日)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並發表講話。中國官媒均做了廣泛報導及電視直播。習近平講話時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共青團是「突擊隊」;而各級黨組織要高度重視培養和發展青年黨員,「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等。

為二十大連任習近平拉攏團派做姿態

美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認為,習近平講話內容都是大話、套話和空話,但也反映出兩點,「一方面他看到了年輕人還是非常重要,抓緊對年輕人洗腦,使他們要承接其所謂的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他要在中共派別裡面的團派做一個姿態。」

陳奎德認為,習近平目前已不象剛上台時,對團派採取嚴厲姿態,因為他已經看到在中共二十大之前,形勢並不是很穩定,可以讓他毫無疑問地連任。從俄烏戰爭到上海疫情,中國現在已出現了各種「黑天鵝」和「灰犀牛」。

「在所謂的黨內派別鬥爭,保證他二十大能夠連任方面,他現在的重心之一就是要拉攏團派。」陳奎德說,「他想把團派和江派分割開來,使得他受到其他派別的壓力不是那麼大。因為他現在在黨內也是相當孤立。」

目前在國內,習近平的清零政策受到挑戰,外部則由於俄烏戰爭,習近平正面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巨大壓力。陳奎德認為,習近平要想在二十大集中權力的話,必須把黨內的反對力量分割開來,而拉攏團派,使其保持與江派過去的對立姿態,是其能順利連任的保證。

習近平已接管團派或將清洗團派?

對於習近平在共青團會議上發表講話,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共同主席王軍濤認為,講話內容並不重要,但其講話本身就是一個姿態和信號,是一個象徵性的行動。

「他出席講話本身表明了一種政治姿態,就是他現在要接管共青團了。因為我們知道習近平上台後,他面臨兩大黨內敵對勢力,一個就是共青團派系,一個就是江曾派系,所謂上海幫。」

王軍濤分析,共青團派系在習近平上台時已占據黨內半壁江山。習在上台後第二年、第三年,便以反腐敗名義清除異己,首先就拿共青團開刀。不過,目前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還都是胡錦濤時的團派班底。他認為,要麼這些人已經歸附於習近平,要麼就是習近平很快會進行一場大清洗。

「不管怎樣,這是一個姿態,表明習近平現在已經開始要接管共青團,在過去培養他的政敵的地方,先把這些政敵肅清,然後要把它變成一個培養自己人的地方,所以你看他提出了一些要求。」

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2022年5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Xinhua Via AP)

「四點希望」與「敢於鬥爭」重回毛時代?

在周二的講話中,習近平針對共青團提出了所謂「四點希望」,包括「堅持為黨育人」,「勇於自我革命」等。習近平還稱,新時代的廣大共青團員要做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模範。

「在他提的要求中間,我看它很象對毛澤東的一種回歸。比如強調鬥爭啦等等,不象鄧小平時期強調建設,強調專業。」王軍濤說,「他這裡邊革命的色彩又重了。」

王軍濤認為,在鄧小平和之後的江(澤民)胡(錦濤)時代,他們對共青團的要求是強調建設和專業,習近平的很多說法則轉到了強調革命和政治體制。習近平一旦接管了共青團,就是要讓共青團服務於他的政治鬥爭目標。

「我估計下一步他在工會、婦聯都要講話,因為要在二十大之前完成他的架構。二十大可能就要提出一個新的控制社會(計劃),要求整個社會聽從他的。共青團這是其中一個部分。」他說。

現實真相在教育年輕人

最近,在五四青年節之前,習近平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曾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而人民大學號稱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在這次共青團一百周年講話中,習近平又表示,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團「堅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聽黨話、跟黨走始終是共青團堅守的政治生命。

陳奎德認為,中共多年來最厲害的就是洗腦教育和信息封鎖,很多年輕人因此缺乏多元化思維,被培養成了小粉紅,但現實生活在教育他們,已有不少年輕人覺醒了。特別是在這次清零防疫過程中,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共這種統治方式完全不能適應現代中國,而且是孤立於全世界的。

「你不可能永久地欺騙所有的人。真相的力量會象突然的神秘火山爆發一樣,對中國的社會改造起相當重大的推動作用。」陳奎德說。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11/174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