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質疑中共國家統計局2022年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網絡截圖)
中共國家統計局今天(31日)公布的最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4月的低基數水平,回升至49.6,仍處於臨界點以下。中國經濟數據備受質疑,有經濟學家表示,「數字會被美化」。
此外,中共國務院今天印發李克強日前召開會議規劃實施的33項穩經濟措施,確保3.4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基礎設施專項債券6月底前完成發行,促進投資。有分析認為,中央強壓地方搞專項債,勢必造成地方債務風險大增。
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49.6%?
中共國家統計局5月31日發布了5月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6%,較4月回升2.2%,也比市場預估的48.9%高,但低於榮枯臨界點,連續3個月落在緊縮區間。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逐步復工復產,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PMI位於擴張區間的行業由4月的9個增加至12個,顯示製造業景氣面呈現「積極變化」。
中國有兩個PMI指數,一個是國家統計局、官方的,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另一個是財新指數(自稱是依託Markit和財新傳媒的研究力量)以中小型以及出口導向型企業為主。
對此,時政評論員王赫向大紀元表示,「中國的經濟數據,官方都有管控的,所以只能作參考。」
王赫認為,4月以來中國經濟很糟糕,上海封城的效應在擴散,物流不暢,國內國際都大受影響。突出標誌是5月25日李克強開10萬人會議,要穩住經濟大盤。從這個角度講,形勢恐怕沒統計局說的那麼樂觀。
王赫表示,中共也有經濟預警機制,最高層應該掌握內部情況。但存在兩個問題——經濟預警機制能否做到實時、準確監控,以及不打折扣地上報。近年來,迎合上意和「政治正確」,及黨內鬥爭,都使中共當局的經濟決策成大問題。
王赫強調說,「國家統計局報的數據,在當前的微妙時刻,是有政治影響的。如果指數好看,說明上海封城的影響正在淡化、是可控的,可為習近平的『動態清零』背書。所以,還要看看財新數據情況。」
經濟學者羅家聰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在封城下指數回升,估計與部分企業有辦法能在封城下,保持局部生產力有關,但暫時看不到中國的經濟有新動力,能把PMI指數從萎縮變回增長。
經濟學者司令也表示,新公布的PMI回升,只是表面數字上有所改善,但與經濟表現回升,仍存在很大的距離。他解釋說,與自由經濟體不同,中國經濟出現下行時,政府可以通過調控政策,利用以國有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以公有制再分配的方法,改變經濟表現下行的幅度。
儘管當局刪帖封號,不少網民還是對此表達了質疑。網民「秋浦河1969」說,「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6%,較上月上升2.2個百分點,接近2022年一季度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均值。可信度有多高?」網民「湖底翔鳥之情節999」說,「呵呵,統計局這事兒,呵呵,你懂的,散了吧。你那什麼,是不是該核酸去啦?」
中共國家統計局5月31日發布了5月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6%,遭網民質疑。(網絡截圖)
日前,路透社根據對30位經濟學家所作調查所取的中間值顯示,5月份中共官方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有可能為48.6,雖比4月份的47.4略有上升,但仍然是連續第三個月出現產業活動收縮。
經濟學家質疑中共經濟數據稱造假不新鮮
《華爾街日報》5月31日報導,對習近平來說,今年是政治上非常敏感的一年。中國經濟出現了嚴重放緩,官方經濟數據的可信度由此受到考驗。許多經濟學家質疑,在今年剩餘時間裡,陸續發布的官方數據在多大程度上與經濟現實保持一致。
有些經濟學家表示,仔細研究過中國的統計數據後,體會到的一點是,當經濟處於轉折點時,或者在具有特殊政治意義的時刻,要注意中國數據的矛盾之處。也有些經濟學家表示,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下,中共當局或許做出如下選擇:接受比5.5%經濟增長目標慢得多的增速;改變或取消該目標;或者修飾數據。
諮詢公司TS Lombard駐倫敦的中國和亞洲研究主管羅瑞‧格林(Rory Green)則說,「這將是一個真正的考驗,我預計數字會被美化,問題是程度會有多嚴重。」
格林說,「所有國家的統計機構都會修訂經濟數據。但在中國,修訂數據往往是為了政治利益,而不是為了更準確。」
從蘋果公司、特斯拉等在華業務龐大的企業業績中,或從台灣和韓國等貿易夥伴公布的出口數據中,都可明顯看出中國經濟在放緩。經濟學家還仔細研究商業調查、衛星圖像以及卡車運輸量和水泥產量等一系列不那麼常規的指標。
國家統計局上周五(5月27日)通報稱,2020年和2021年對河南、河北和貴州等省份進行了統計執法檢查後發現,存在不同程度統計違法問題。
中共中紀委、國家監委官網5月31日通報,江蘇省委前副書記張敬華因為構成嚴重職務違法並涉嫌受賄犯罪,被開除黨籍、公職,通報提到他涉及「經濟數據造假」。張敬華現年60歲,2021年12月1日,他在江蘇政協黨組副書記任內,被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
中共推穩經濟措施要求發債券分析:地方債務風險大增
中共國務院5月31日印發了《紮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33項穩經濟措施,要求地方政府6月底前確保完成3.45萬億元的基礎設施專項債券發行,以促進投資,並力爭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畢。當局提出,要穩住第2季經濟,以實際行動迎接中共二十大召開。
據中共財政部數據,截至5月27日,新增專項債已經發行了1.85萬億元,占總額的54%。這意味著地方政府要在未來一個月內再發行近1.5萬億元債券。
王赫表示,地方政府發的債券,有一般債券與專項債。一般債券是用財政來償還的,而專項債是靠項目本身收益來償還的,風險就大。
中央也在控制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所以一般債券發行少,專項債發行多。但專項債的很多項目並不好,地方不想多做,想把專項債轉換成一般債,但中央在卡著。
王赫說,「現在為保經濟數據好看,為二十大政治服務,中央強壓地方搞專項債,勢必是地方債務風險大增,中央又不負責,不僅是中國經濟掉進陷阱,還造成中央地方矛盾激化。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卻成了中共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