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學霸的10年:我去紐約他上北大終究都是普通人

陳楚喬說,「可是情感上的東西是通過物質來承載的。」

「舉個例子。」黃娟老師說。

當陳楚喬舉例後,同學陸續提出了反對意見時,黃娟老師的靈魂激動了起來。她說:「很好,我成功地看到你們內部出現了矛盾,因為有了矛盾才能構成戲劇衝突。好,繼續談下去……」

這門課讓陳楚喬獲得了家中得不到的精神樂趣,上了幾次課後,她寫了一封信給媽媽,提到了對這門課的喜愛。

楚喬媽媽對女兒的課堂感到好奇,她與黃娟老師交流,說「楚喬一下子就成熟了」。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楚喬說,「其他的課,沒有一門是要求學生有一顆對生活敏銳的心,一顆對情緒和思緒敏感的心的,這門課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思維的深度、思維的廣度,然後對一些感性情緒的捕捉和拿捏等等等等這些素養,一般都不是某一門課程會明文規定需要具備的素養,或者說考試會考到的素養,具備這些素質的人被鼓勵,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相比於其他學生,陳楚喬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著明確的感知,在意識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是藝術與文學後,她開始著手為出國留學做準備。

和陳楚喬不同,李文婷是小鎮女孩的代表,因為戶口問題,父母將她從老家山西大同轉學到了北京十一中學。

她的存在,似乎更符合傳統好學生的形象,面對周圍人「反叛式」地提意見、搞改革,她更傾向於「去適應,而不是去挑刺」。

或許十一中的自由氛圍,喚醒了她內里一部分對「自我選擇」的渴望,面對父母的期待,她第一次提出了自己內心的設想,她想要學習法律、或是信息工程,沒那麼穩定,卻足夠新鮮。

匯報演出那天,這個羞澀的女孩穿上了黑色緊身衣、高跟鞋,她渴望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自己,而這一刻,將成為她一生無法忘懷的美好記憶。

在這所院校里,充斥著「改變」與「不變」的鬥爭,學生如是,老師亦如是。在一次教學研討會上,李亮老師說,「歷史的事件,我基本上讓學生通過小紙條來進行記憶。」

一位語文老師十分反對,「一個理科的孩子,你讓他記住那麼多的事情幹嘛?這沒有必要,一個東西大量閱讀,你讓大家去討論,他就能建立一個好的歷史觀。所以課堂上你不要弄紙條。」

李亮老師,「那什麼都沒有能建立歷史觀嗎?」

語文老師說,「夏商周的順序你給他就行了,你還讓他記幹什麼?」

「我當然要讓他記住了,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你給他順序他不就知道了嗎?」

這次討論雖無疾而終,但從中也窺見了十一學校的老師,他們並沒有以升學為第一導向,而是本著一顆為學生成才、成長的心。(國際上有全人教育,基本模式是六商教育,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會商。中國則倡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五個素養。)

改革中一定有一項針對未來的職業,而這一項的複雜度太高,老師們把不准、家長們把不准,只是能發出一聲聲的追問。

十一學校的超級學霸周子其為其困擾,毫不例外。

周子其從小飽讀歷史,看書之深廣,老師都難以望其項背。

導演組對他的好奇也很深,他們問,「你有沒有一種怎麼樣的使命感?」

彼時十五歲的他說,?「我很喜歡宋代大儒張橫渠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還真的要去參與天地,我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而後,他話音一沉,說:「我看那麼多東西,其實這些東西對我都很有用,但是我就是去應付一場考試,為什麼要應付一場考試?因為它對我高考有用,我為什麼要參加高考怎麼怎麼樣?就感覺會有一個庸俗化的過程。」

在現行教育體系里,他深刻地感受到志向與現實的巨大鴻溝,這讓他一次又一次遭遇了困頓。

他曾批判試卷的作文題,「看到作文題內心都打顫!」他寫的答案超綱,得了幾乎墊底的分數。他一次次摸著腦門上的汗,搓著指甲蓋,試圖掩飾內心的慌亂。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他一次又一次被老師點名學習不踏實,賣弄學問。然而,的確不明白,深入閱讀讓他的眼界、思維高於同齡人,卻沒法應對高中的學業,一些奇奇怪怪的題目。

他想讀北大歷史系,可家中父母一遍遍磨耳朵,「歷史系收入低,沒就業前景」,老師同樣的話語,讓他乾脆放棄,「後來也就隨他們去了!」。

周子其的父母,其實有著深深的階層焦慮。原來,周子其的爺爺從農村走到市區,爸爸從市區走到了北京城區,他不希望兒子跌落階層。他們希望兒子學經濟、進銀行。

他的事情引起了學校高層的注意,學校的戰略部門的老師說:「像他這樣的孩子,批判能力一點也不缺,為什麼沒有激情?他如何和世界發生關係?」

紀錄片的最後,周子其考上了北大歷史系,他克服了所有的反對意見,但結果卻並沒有他想像中的美好。在他的形容里,大學四年是個幻滅的過程,有過不可一世的勇氣、有過滿腔熱血的毅力,但最後發現自己終究只是一個普通人。

大學時期的周子其

陳楚喬順利考入了紐約電影學院,繼續自己對創作和藝術的追求,只是偶爾也露出感慨:「似乎與自己想像中的不太相同。」

大學畢業時的陳楚喬

李文婷順利在北京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丟掉了當初的膽怯和羞澀,現在她顯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

大學時期的李文婷

十年時間過去,當他們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其中的變化或許比十年前那場備受爭議和矚目的改革還要巨大。

對於他們來說,人生的征途才剛剛開始,教育留下的烙印在他們的生命里一點點顯現,或者這場改革所渴望達成的目的,從來不是塑造一群「成功」的孩子,而是一群「在芸芸眾生之中而又與眾不同」的孩子。

寫稿前,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十一中校友的文章,他提到,當年十一中的改革很難,家長們無不反對,推進艱難。近年來也時常有學校採取素質教育,被家長舉橫幅反對的事情發生。這一切都反映了教育各方的不同出發點導致的改革之難。

教育夾雜了社會、學校、家庭而變得極其複雜,可儘管道途之難,吾輩也當追索。一件事如果簡單,我們去做有什麼意義呢?只有他難,我們去做,我們才會克服一層又一層的困難。

「艱難的路上不會擁擠。」正如十一中的老師們,他們以激情引領著夢,去做一道光,帶著學生們向前,奔跑出一條素質教育的新路子。

《真實生長》也提醒我們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的差距仍舊巨大,而教育可以是一劑良方。正如鄧小平當年所說,「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也比不了的!」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精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02/175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