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大紀元/ 反習勢力再「爆料」 結果或適得其反

作者:

2022年3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會議閉幕式上。

6月3日,有人在推特上爆料:「習近平的鐵桿心腹、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鍾紹軍(將軍),在一次會上直接被軍委紀委架走(不是普通的帶走)。鍾紹軍深度捲入疫苗和核酸的暴利活動,獲利驚人,被查!」

同日,有人在推特上說:「鍾紹軍要是真雙規(隔離審查)了,那說明(習近平)連任是真的不可能了」。

兩則推文發表後,立即在海外引發新一波反習炒作浪潮,各種危言聳聽的說法都有,好像習很快就要被拉下馬了。

鍾紹軍現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兼中央軍委主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改革和編制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委員會委員,中將軍銜。

如果鍾紹軍真的被抓,那可能是迄今為止中共政壇最具爆炸性的消息了。習在中共二十大上「三連任」可能真的泡湯了。

但是,作為一個曾經的中紀委監察部官員,根據我的經驗判斷,這個所謂的「爆料」,沒有根據,是有人故意製造的假消息。

鍾紹軍是習近平身邊最重要的親信之一,從浙江到上海北京,一直作為習的貼身大秘,緊追習左右。軍紀委動鍾紹軍,無異於動習近平。鍾紹軍被抓,習近平至少被軟禁。但是,現在,習仍然是中共黨媒上的主角,中共黨媒仍在為習「三連任」造勢。

而且,鍾紹軍如果搞貪腐的話,主動給他送大錢的人可能很多,根本用不著捲入所謂「疫苗和核酸的暴利活動」中。

這則假消息與前不久一些海外媒體上大勢炒作「習近平李克強不和」、「李升習降」、「習下李上」、習患了「腦動脈瘤」、「胰腺癌第三期」、「已臥床不起一周」等一樣,很可能是反習勢力幕後總指揮曾慶紅的人馬故意向海外散布的。

中共十八大以來形成的習李關係,一直是習強勢、李弱勢。李是中共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最弱勢的一任總理。到今天為止,習強李弱的總態勢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李沒有也不可能挑戰習的權威。

5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十萬人「救經濟」大會,立即就有人炒作「習李矛盾公開化」等。5月28日,我在大紀元發表的《習近平在海外遭遇的異議聲》一文談到,「這樣大的事,事先沒有徵得習的同意,是不可想像的。李在會上講什麼,事先沒有得到習認可,也是不可想像的。」

6月3日,《華爾街日報》引述接近中共決策層知情人士的話說,李克強召開十萬人大會是事先提交政治局常委討論的,並得到習近平默許。這則報導證明我的上述判斷是正確的。其實,這是中共體制內的常識。

至於習患這個重病、那個重病,隨著習不斷地公開露面,謠言已不攻自破。它暴露出的是曾慶紅及其手下人馬對習的仇恨,恨不得習立即得大病、重病、怪病,馬上完蛋。

在「習李不和」、「習得重病」等所謂「爆料」都不靈了的情況下,曾慶紅及其手下人馬,又搞出了一個最能吸引眼球的爆炸性消息。中共不是軍權最重要嗎?那就選一個中央軍委最核心機關的關鍵人物,把習軍中最重要的親信鍾紹拋出來,即使打不倒習,也要讓習難堪,渙散習的軍心,動搖習的軍權。

這表明:曾慶紅及其手下人馬倒習,已到了急不可耐、急火攻心的地步。但是,如此倒習,可能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

習深知軍權對他的極端重要性,一直在加強對軍權的掌控。中央軍委、北京衛戍區、中央警衛局的關健職位,早已掌控在「習家軍」手上。

1月21日,習晉升七名上將,五大戰區和五大軍種的主官人事布局已經完成,二十大的中央軍委人選可能已經在內部敲定。

此次晉升的七名上將,五名是政治委員,包括北部戰區政委劉青松、中部戰區政委徐德清、陸軍政委秦樹桐、海軍政委袁華智、武警部隊政委張紅兵。政委就是「監軍」,是落實「軍委主席負責制」的關鍵人選。說白了,是為習二十大「三連任」保架護航的。

5月30日,新華社報導稱,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已由25個選舉單位「按規定程序步驟」產生。

報導稱,習對此高度重視,作了「重要指示」,中央軍委辦公室專門下發文件。作為中央軍委選舉委員會委員,鍾紹軍直接操辦此事。是否在政治上跟習保持高度一致,是入選的第一標準。

因此,從總體上看,軍權掌控在習手上。現在,曾慶紅及手下人馬將習軍中最重要親信鍾紹軍作為攻擊的目標,說不定會惹禍上身。

近期,中共黨媒體接連發表「重磅文章」,對反習勢力提出嚴重警告。

6月2日,《人民日報》以「任理軒」之名發表《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其中提到習近平21次,毛澤東1次,鄧小平1次,沒有提江澤民

文章提出,要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兩個確立」、「四個意識」、「兩個維護」的關鍵,是維護習核心。

5月26日,《人民論壇網》發表《拒絕好人主義,永葆鬥爭精神》,其中,提到習近平13次,毛澤東8次,鄧小平1次,沒有提江澤民,「鬥爭」一詞出現140次。

文章稱習為「領袖」,並稱「領袖有要求,全黨就要見行動」;「要在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是非鮮明,面對錯誤言行敢於亮劍、敢於鬥爭,無論大是大非還是小事小節都要旗幟鮮明地堅持原則、敢於鬥爭,決不能含含糊糊、模稜兩可」。

5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時刻繃緊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根弦》。文章五次提到習近平,沒有提其他中共領導人的名字。

文章稱,講政治,必須始終同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思想上高度認同核心、政治上堅決忠誠核心、行動上始終維護核心」。

最近,習的重要親信李書磊,已調任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這是習加強對「筆桿子」(宣傳機器)管控的一個重要舉措。

李書磊,1964年1月生,14歲考入北京大學,24歲獲北大文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高級行政人員班」培訓過。

李書磊從北大碩士畢業後,分配到中央黨校工作。回北大讀完博士,又回中央黨校任教。先後任中央黨校語文教研室主任、文化學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主任、培訓部主任、校務委員、教務部主任。2007年,習近平兼任中央黨校校長後,2008年提拔李書磊為中央黨校副校長。

香港《東方日報》2016年1月5日發表評論稱,中共十七大後習近平出任中央黨校校長,其在黨內的諸多重量級講話稿都出自李書磊之手。因此,李書磊有「政治文膽」之稱。

2012年習上台執政後,李書磊一直受習重用,歷任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北京市紀委書記,中紀委副書記,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李書磊已在三個職位上任正部長級官員(中紀委副書記、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宣部副部長)。預計李書磊將在中共二十大後,接替退休的黃明坤,擔任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成為習掌控宣傳機器的得力助手之一。

習的另一個重要親信、公安部黨委書記王小洪,最近動作頻頻,為習二十大後全面掌控「刀把子」布局。

一是繼續在全國公安系統追查「孫力軍政治團伙」,確保習在二十大上「三連任」的政治安全。

二是全國公安系統人事大調整。前公安部副部長林銳,轉任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北京市警局長亓延軍,兼任公安部副部長;原北京市警局副局長李耀光,轉任江蘇省公安廳長;前天津市副市長、警局長董家祿,轉任貴州省副省長;前安徽省副省長、公安廳長李建中,轉任湖南省副省長;前河北省副省長、公安廳長劉凱,轉任吉林省副省長;前湖南省副省長、省公安廳長許顯輝,轉任廣西自治區副主席;前江蘇省副省長、公安廳長劉暘,轉任山西省副省長;原中紀委國家監委駐公安部紀檢監察組副組長劉文璽,轉任河北省公安廳長;原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黨委書記鄭藝,轉任遼寧省副省長、公安廳長;原湖南省副省長王一鷗,被任命為湖南省公安廳長;原河北省邢台市委書記錢三雄,轉任安徽省副省長、公安廳長。

湖北省公安廳副廳長余平輝、山東公安廳常務副廳長丁冠勇、河南省公安廳副廳長范玉龍、內蒙古公安廳副廳長毛寶鋒,蘇州市副市長兼警局長江海,太原市警局長葛波蔚等等,相繼被調離長期任職的公安系統,轉崗其他機構。

三是對北京市警局進行人事大調整。大陸前記者高瑜5月2日發推文稱,近期,北京市警局也在開展清洗流毒行動,50多名局處級官員被清除出公安系統,包括北京警察學院黨委書記高岩、北京治安總隊總隊長王毅、北京經偵總隊總隊長石占平等。

金融反腐風暴亦在持續進行中。

6月2日,原中共證監會會計部主任王宗成,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同日,在中共證監會任職達13年之久的原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童道馳,因受賄2.74億元,被判死緩(主要涉金融腐敗)。6月1日,原深圳市長陳如桂落馬(有報導稱,其落馬主要涉金融腐敗,與深房理違規炒房、恆大違規上槓桿、深圳銀行系統違規放貸有關)。5月11日,原建設銀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黃曦被查。4月22日,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被查。

曾慶紅侄女曾寶寶掌舵的花樣年公司,自從去年遭到習當局整肅以來陷入嚴重債務危機。至今年5月19日,花樣年系轉讓資產額度已超過45.6億元人民幣。

5月30日,花樣年控股發布公告稱,因未償還1.49億元的貸款融資,公司接獲Flower SPV4Limited向開曼群島大法院提呈日期為2022年5月24日的清盤呈請。

所謂「清盤呈請」,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破產清算。

花樣年公司目前的困境,可視為習、曾鬥的一個風向標。

習上台十年查辦的570名高官大多是江澤民、曾慶紅提拔重用的。這些被查高官及其後台老板江、曾對習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因江已96歲,現在可能只差咽最後一口氣了,江、曾派系的最高掌門人,現在是曾慶紅。曾因此成為海內外反習勢力的幕後總指揮。

反習勢力現在把反習之火燒到習最重要的親信鍾紹軍身上。其結果可能出乎反習勢力意料之外,招致習對其政敵痛下狠手。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智囊團成員吳國光預計,最遲七八月份以前,會發生習對高層政治人物的政治清洗,或許,這個預言會成真。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07/175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