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疫情後,我離婚了,不是因為出軌…」

疫情之下,萬事不易,且行且珍惜。

誰能想到,消費潮還沒來。

離婚潮先來了。

上海解封後,最忙碌的,應該就是婚姻登記處。

準確地說,

離婚登記處。

天天約滿。

場場沒號。

周杰倫演唱會都沒這麼火。

登記處的官網上,每天放號,秒被搶空。搶菜練出的手速,竟在第一時間,用在了離婚登記上。

許多人說:

「出了一個牢籠,索性再出一個監牢。」

「解除一場『封控』,不如繼續解除另一個『封控』。」

之於他們而言,婚姻的窒息感、解脫的迫切感,與被封控時的憤懣無助悲哀,不相上下。

你能說矯情嗎?

不能。

未知他人苦,莫笑他人怒。

翻看相關留言,哪一個,不是一把辛酸淚,一部婚姻委屈史。

封在家中的。

吵架。

圖片

沒封在家的。

一樣壓抑。

圖片

三天一吵。

心力交瘁。

圖片

大家開始反思婚姻,

反思自我。

而婚姻,是經不起反思的。

尤其經不起女性反思。

倘若看穿婚姻的困頓,與關係的剝削,他人的頤指氣使,和自己的委屈求全,就不再想「爛在婚姻里」。

離婚,成了需要。

成了希望。

網上有人說,上海解封後,她去離婚。

在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說:「結婚的往左走,離婚的往右走。」

墮胎大都是往右的。

而在網上預約,也可見此規律——

離婚搶號,難於上青天。

結婚呢,每一天,每一場,都有大量余號。

看來,疫情帶給上海人的創傷中,枕邊人的傷害,當屬最深的一筆。

比如大家熟悉的上海丈夫吃獨食一事。

這件事看似很小。

沒有大仇,大恨,大是,大非。

如同錦袍上的虱子,瑣碎又平常。但也恰恰因平常,更顯婚姻的苟且。

封控期間,男人躲在陽台。

一個人吃餃子。

餃子是懷孕的妻子,一直捨不得吃的。

但他全部煮了,

獨自吃掉。

此時,上海的食物有多短缺,每個人都清楚。但丈夫不管。

吃的時候,也沒問一句:

「你餓不餓?」

「吃不吃?」

圖片

這樣的婚姻,怎麼可能不令人失望?!

蔡康永說:

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個情感帳戶的。

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

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些。

當存款變成零的時候,就是對方離開的時候。

是啊。

人世間,從沒有無理取鬧的哭喊,

只有委屈撐破了的崩潰。

也從沒有無緣無故的離婚,

只有嘗夠了心碎之後的決絕。

在這次疫情中,另一個丈夫,以相似的自私涼薄,傷透了另一個妻子。

這對夫妻,

同樣在上海。

同樣口糧短缺。

吃什麼,也成了世紀難題。

但妻子沒想到的是,丈夫晚上煮麵。煮好後,和孩子兩人分著吃。

3/4的面,都在他碗裡。

孩子只有1/4。

而妻子,沒份兒。

「我的呢?」

「你可以吃其他的。」

困境最見人品。

極端環境最見人性。

一個人的自私、涼薄,也會在死亡威脅來臨之際,全面暴露。

丈夫選擇的是,犧牲妻子,滿足自己。

「我吃不飽。」

「你可以不吃。」

只有孩子,此時還記得媽媽。

孩子從自己的小碗裡,挑了一半面給媽媽。

「媽媽,我們一起吃。」

曾經穿白紗,走紅毯,山盟海誓,花前月下。到最後,多是滿室狼藉,一地雞毛。

承諾遮風擋雨的人,給了我們人生中最大的風雨。

這真是後疫情時代的魔幻現象。

從前我們以為,扛過疫情,共過患難,同過甘苦,夫妻二人,應該會更加情深義重。

沒想到不是。

排隊離婚的上海夫妻們,每一對,都是生死同盟。

一起封控,一起隔離。

一起團購,一起搶菜。

一起核酸,一起抗原。

一起隔離,一起方艙......

但 

小區等到了解封,婚姻也走向了解封。

一個網友說:

「共同搶菜核酸,共同拉走隔離,共同吃土豆、種洋蔥,也沒凝結出戰鬥友誼......」

圖片

還有一個上海網友說:

「如果再經歷一次隔離,還要看到那討厭的嘴臉,打地鋪都要睡在婚姻登記處門口。」

圖片

足見尖銳的、深切的失望。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周沖的文藝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13/176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