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上海女研究生廁所自殺:沒有人願被臍帶栓一輩子

就像吸血的螞蝗,牢牢地附著在她的身上,怎麼也甩不掉,快要崩潰。

姑娘的控訴,得到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他們說:

被父母寄生,是比被父母冷漠攻擊更可怕的體驗。

後者相當於缺衣少食,可憐是可憐,但還有活路。

而被父母寄生,等於整個人被包裹在無邊無際的黏稠膠水中,慢性窒息死亡。

「病態共生」這個概念,最開始是武志紅老師提出來的。

一是父母入侵孩子的生活,孩子即便成年也無法和父母分離。

二是父母接受不了違背自己意願的孩子,孩子即便厭惡,也會病態地滿足、迎合父母的全部期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代人共同使用一個身體和心理,生活彼此糾纏在一起。」

這是中國家庭常發生的矛盾,也伴隨著最傷人的痛楚。

有人說,每次放假回到家,都會感覺深深的壓抑和窒息。

360°無死角地被父母入侵,像是被丟進一個真空缺氧的密閉空間,難以喘息。

有的孩子,刻意迎合、討好父母,卻無法做到真正的敞開心扉,感覺自己莫名的孤單。

表面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內心卻總是敏感多疑。

最嚴重的「病態共生」親子關係,往往都會指向殘忍的家庭悲劇。

畢竟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強行占據,最後和孩子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楊元元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而那個發帖控訴的姑娘,則是許多人都曾有過的經歷。

但說到底,父母把自己的私慾寄生在孩子身上,無非是大人為了滿足自己對於操控子女人生的快感而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圓桌派》裡有一期話題,討論為什麼中國大多數父母總愛逗孩子是垃圾桶里撿來的?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里,作者不留情面地揭穿了這樣的親子關係: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非常不幸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往往是過於擔憂的父母,總愛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並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而是為自己的面子、虛榮心和支配慾。」

就像楊元元的母親,逼女兒去她喜歡的城市上學,明明有地方住,卻硬要跟女兒擠在大學宿舍。

當她擠在女兒那張狹窄侷促的小床上,看著女兒忍受著周遭人的白眼和諷刺,連一個說知心話的朋友都沒有時,難道就沒有想到過自己的越界和剝奪嗎?

我猜她大抵也曾閃過幾瞬這樣的念頭,只是已經習慣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真正的生命。

她攀附在女兒的身上,不過是為了控制女兒,重活一回自己。

電影裡,得了寄生蟲病的人,沒有完好無損的,不是被影響得大腦不正常,就是宿主死亡。

而在現實中,那些自殺的孩子,很多也源於寄生蟲父母的蠶食。

《時代周刊》曾經刊發過一篇文章,說的是「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生活」的現象。

裡面著重提到了兩個詞:「回應」和「要求」。

對孩子的需求給予較大程度的回應;對孩子獨立人格和責任心要有高要求。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認同感安全感和人際交往能力。

要做到這兩點,適當的「分離和放手」、足夠的「尊重和平等」是重點。

可絕大多數父母,都沒有履行好這兩個關鍵詞。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尹建莉老師曾提過這麼一句話: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好父母的條件之一,就是能夠忍受孩子長大所導致的自己被「拋棄」的感覺。

這不是貶義詞,而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孩子越長大,和父母離得越遠。

沒有人願意被臍帶栓一輩子。

這是他們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終要面對的現實。

就像曽奇峰老師說的:

「越有出息的孩子,越會拋棄父母,因為他們要去更遠的地方,遇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要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就勢必會離父母越來越遠,因為,他正離自己越來越近。

所以,他們會從原來的家庭中剝離出來,而被拋棄的父母,也要趁早做好準備,從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和過度期待中,抽離出目光,回歸自身,做好自己。

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孩子,而他們也註定要超越父母,成為最棒的自己。」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我是王耳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1/177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