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說起富養,大多數的人,立馬會想到「錢」。尤其是中年人,沒有錢,寸步難行。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哪一樣都和錢密不可分。
事實上,有錢不是真富,沒錢不是真窮。拉開貧富差距的關鍵因素,是賺錢的能力、人的德行、家庭的凝聚力、真實感受等。
把錢當成唯一的目標,難免會陷入欲望的陷阱。真正有頭腦的人,會做好以下幾件事,富己也富人。
02
第一,善待智慧:堅持讀書,學以致用。
古人說:「德不配財,必有災殃。」
一個人的財富多了,但是沒有能力去駕馭它,還失去了高尚的道德,那麼災禍就會接踵而至。
一個家庭,想要長期富有,那就必須要有花錢和賺錢兩種智慧。
智慧的獲取,有很多的方法,但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從聖賢書里尋找智慧,從社會這本「書」里尋找經驗,從老一輩的人身上獲取教訓。
讀一本書,然後又把書本知識變成工作和創業的能力,這樣的話,生活就快樂了。
作家趙樹理說過:「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浪里淘金。」
讀書多了,就總能找到應對困難的方法,在風雨里,就能從容走路了。
人到中年,穩住自己,就贏了。「穩」的前提,就是智慧足夠多。
03
第二,善待社交:彼此尊重,降低期待。
說起社交,很多人會皺起眉頭。爾虞我詐的人多了,勾心鬥角的人多了,坦蕩的人少了。
其實,社會是一面大鏡子,你用什麼態度看它,它就用什麼態度對你。
人到中年,即便你不想社交,也要接觸到同事、客戶、同學等,不能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
聰明的人,善於給別人恩情,改變社交的狀態。
孔子在魯國做大司寇的時候,國君的馬棚忽然起火了。當孔子急急忙忙趕到現場的時候,發現附近很多的群眾都自發趕來救火。
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孔子備受感動。
當火勢被控制住之後,孔子對來來往往的人,都要拜一下,態度非常誠懇。
子貢問:「為什麼要這樣做?」
孔子說:「其來者,亦相吊之道也,吾為有司,故拜之。」
能來到現場的人,都是講道德、有品行的人,作為上司應該尊重他們,感謝他們。
禮賢下士,不僅僅是對下屬客客氣氣,提拔有能力的下屬,而是對全天下的百姓,都抱著一種包容的姿態,對卑微的人,也高看一眼。
把別人抬得高高的,自己的位置低了,但是顯得更加高貴了。
當你怨恨社交無用的時候,認真想一想,你用什麼方式去社交,有沒有尊重別人,幫助別人。反思一番,就明白了。
04
第三,善待兒女:率先垂範,勤勞儉樸。
有一種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但是他要求兒女努力讀書,不要像自己小時候一樣調皮,錯過學習的機會。
有一種人,買了很多書,都是給孩子看的,自己卻抱著手機,看著無聊的內容。
有一種人,教育孩子靠「吼」,總是恨鐵不成鋼,覺得家庭沒有了希望。
有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年人,你要想一想,父母和孩子應該如何互動交流。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不是「說教」,而是「言傳身教」。
春秋時的某一年,齊國遇到了大旱。齊景公問孔子,應該如何是好?
孔子說:「災荒年裡,君王應該換乘普通的馬,不要大修工程,不要有勞役的安排,各種活動都降低標準。」
有一次,孔子去魯國的大臣季康子家裡,發現季康子在睡懶覺。孔子就說:「大白天睡覺,就和病人沒有什麼兩樣。」
顯然,體恤群眾的方法,不是「發號施令」,而是把自己融入到群眾之中去;幫助群眾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鼓勵他們勤勞。
作為家長,相對孩子來說,是充當了「國君、智者」的角色,應該和孩子做朋友,攜手同行,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促使孩子自律。
孩子有出息,家庭就會越來越興旺。父母留下再多的錢,孩子沒有出息的話,也會花光,只有孩子有了致富的能力,才能持續富有。
05
第四,善待雙親:生前厚養,死後薄葬。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種不好的現象:父母在的時候,兒女們吵吵鬧鬧,都不願意給贍養費;父母過世之後,大張旗鼓地擺酒席,堆起奢華的墳墓。
孝順父母,不是做樣子給外人看,而是讓父母活得高興,生活有質量。
孔子在宋國的時候,看到大臣司馬恆魋在準備豪華的棺槨,三年都沒有完工。
孔子憂鬱地說:「人在過世之後,才會有諡號,之後才會有人去建立紀念他的東西,怎麼可以自己去準備死後的東西呢?」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終究變成了一個笑話。
人啊,關鍵是怎麼活著,而不是考慮百年以後,還有沒有人能記住自己。功過是非,只有人去評論。
認真想一想,你往上數三代,多半連名字都不記得了。
中年人應該保持頭腦清醒,父母在的時候,就努力供養,不要和任何人計較。即便父母沒有偏愛你,也要給予回報。
不要去感悟「子欲養而親不待」,要感悟「竭盡所能,問心無愧」。
06
有道是,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外表富不算富,心靈富才算富。
中年人,不僅是家庭的頂樑柱,還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生活有壓力,但是壓力也能變成動力,如果充分利用起來,所有的動力源,都會變成幸福源。
讀書,富養智慧。
社交,富養人情。
育兒,富養未來。
孝順,富養家風。
願你我,立志高遠,人富心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