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為了美化年輕人大失業,中共又在創造漢語詞彙

最近,國家統計局又火了。

首先,他們公布了今年的上半年經濟數據,在全世界各國的經濟都慘不忍睹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還是保持了同比2.5%的增長。

怎麼說呢,反正你們開心就好了。

接下來這個數據和解讀厲害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的介紹,今年年輕人的失業率創了新高,其中16-24歲的調查失業率達到了19.3%。

按照發言人的說法,造成這波年輕人失業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同時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年輕人求職渠道在疫情條件下也受到了阻礙。加之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又創歷史新高,加劇了青年人就業壓力。」

發言人用了一個詞:「摩擦性失業」。

於是,很多人就表示看不懂,甚至還有些朋友說是不是自己的中文水平又下降了,這個「摩擦性失業」到底是啥意思啊?

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啊!

其實,所謂的「摩擦性失業」雖然聽著比較生僻,但和「靜態管理」這種某些人造出來的全新詞彙還真不是一回事,這個詞是個學術名詞。

摩擦性失業的英文是:frictional unemployment。

說的是那些放棄原來的工作再找新的工作的人,他們可能因為沒有合適的單位或者自己的要求比較高等原因,在一定的時間裡找不到新的工作,於是就造成了短期的失業。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自己覺得條件特別好的人,比如學歷很牛批,但找不到滿意的單位,又不想去干自己看不上的工作的人。

就是俗話說的「高不成、低不就」那種的。

也就是說,這種失業不是因為單位倒閉或者被裁員,而是失業者自己主動造成的,但一般都是短期的。

那麼問題來了,統計局說的「摩擦性」失業的這些年輕人,真的就是因為「高不成、低不就」嗎?

當然了,剛出校門的畢業生里,肯定有這種情況的人,但要是說大部分是「摩擦性」失業的,可就有點扯犢子了。

根據清華大學教授鄭毓煌泄露的數據:2022上半年46萬家公司倒閉,註銷的工商戶310萬,企業清算同比飆升23%,而今年有1076萬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要找工作,同期還有別的8000萬年輕人沒工作,這應該才是今年年輕人就業形勢緊張的根本原因吧?

最近幾年,除了個別捅嗓子眼的等特殊領域之外,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了疫情等多種原因的影響,其中服務行業受的影響最大。

作為服務行業主力軍的民營企業就更加慘澹了。

而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和新增就業。

民營企業的熄火,也讓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啥今年的公務員考試報名又創了歷史新高。

根據經濟觀察網的數據顯示,除了就業數據不好之外,同期的社會商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和通脹數據也都不容樂觀。

SO,上面這些數據告訴我們,這半年來,幾乎所有的經濟數據都是下降的,但就GDP和物價指數是上漲的,就問你,神奇不?

港真,這有關部門除了在數據統計上下足了功夫之外,還在數據的解讀上也費了不少力氣。

咱就是說,為了讓經濟形勢和就業數據能更好看一點,你們真的是太辛苦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老魚再吹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8/177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