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廣宇:中國高考制度的弊端

作者:
由於中國高考成績非標準化且時效性短,加上落後的區分度與頻繁改革造成的不確定性,給中國的考生的發揮實際上造成了許多負面因素。我認為如果將高考的根本制度從選拔型改為能力評定型的標準化考試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考生的利益。

2022年6月7日,在江蘇省淮安市,家長在高考考場外等待接學生

高考可以算是中國受關注度最高的考試了。很多人認為高考是絕大多數中國人一生中最後一次公平的競爭。許多家庭也把高考看作子女改變人生的機遇。如此重要的考試,它的形式和制度是否能保證人們對它作用的期待能被滿足,是否能保證為廣大考生未來鋪平道路而不是製造障礙?通過和國外類似功能考試比較,我認為現在中國的高考在制度和形式上都是有很多弊病的。

最根本上,高考的目的就有問題。中國的高考似乎被看作古代科舉考試的沿襲,所以考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選拔」,即為高校從考生群中選出所需數量的優秀新生。在東亞的韓國和日本等國,它們的高考也是類似的目的。相比之下西方的類似考試(如英國主導的A-level考試和美國的SAT考試),它們的根本目的是「能力評定」。不要小看這個目的上的差異,它使得這兩類考試在本質和形式上大不相同。

1.成績時效與標準化

選拔類型的考試特點是考試成績一次性有效,選拔標準(對應著分數線)也是一次性有效。一個學生在2021年參加高考,那麼高考成績只能適用於2021年的高校招生。如果他想在2022年才申請高校,那麼必須重新參加2022年的高考。能力評定型的考試成績則通常是標準化且長期(或一定年限)有效。如何讓成績標準化呢?一般來說就是按照考生排名(比例)給分。舉個例子,最終分數1到10分,按照卷面分數從高到低,前2%的考生得10分,前5%的考生得9分,前10%的考生得8分,依此類推。這樣評分的好處顯而易見,就算每次考試試題難易不同,只要考生的群體能力分布不變,那麼考生無論參加那次考試成績(即能力排名)都是一致的。那麼用2021年的考試成績去申請2022年的大學是完全可行的。

2.影響考試成績的偶然因素

我們當然希望考試成績能準確反應考生平時的狀態和能力,但實際上不可控的因素過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考生在考試當天生病怎麼辦?中國人常說高考是一考定終身。實際雖然那麼誇張,但是一年也確實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要等一年,而人生又有幾個一年呢?巨大的壓力更容易使考生發揮失常。相比之下,西方的標準化考試對考生的心理壓力就要小的多。一次沒考好,可以再考一次。甚至一科發揮失常,再重考這一科就好。考試的機會一年內就有很多次,完全不必為偶爾一次考砸而擔心。

3.考試的區分度

理想的考試應當讓不同能力的考生得到相對應不同的成績,這就是考試的區分度。合理的區分度來自配合考生能力範圍的試題設置。這方面選拔型考試和能力評定考試並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對於選拔型考試,如果考生人數不多或考生能力相對集中,那麼可以針對性的出題。比如日本的高校入學考試是每個學校自己組織考試和出題的。優秀的大學面對的是優秀的考生,考題就可以多出不同等級的難題來增加區分度。普通大學面對普通的考生,那麼可以只考基礎題,但增加考題的覆蓋範圍來提高區分度。

能力評定型的標準化考試相對來說可以有更多策略。比如對同一科設置不同級別的考試。例如數學就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高分通過初級考試的就有資格參加中級考試。由於標準化考試成績有效期長,整個考試過程不用集中在幾天,而可以分散在一年甚至幾年中逐步進行。另一種策略是上計算機考試配合題庫策略。每個人的考題可以完全不同,計算機在考試中預測考生的水平並在接下來選擇合適難度的考題從而更精細的考察考生能力。

回到中國的高考,目前其區分度是不夠理想的。以數學為例,卷面只有150分,卻要試圖區分從學渣到學霸所有等級的考生。學霸考了150分是因為卷面只有150分,說不定還因為粗心丟了幾分反而低於普通優秀學生。學渣完全碰運氣說不定也能拿到二三十分。在1分就卡掉千軍萬馬的激烈競爭中,區分度的誤差過大了。學科的分級目前也僅僅有文科和理科的區別,太過粗略。

4.考試的組織者

原則上說選拔型考試的組織者應當是選拔單位,比如日本的高校招生就由各個高校自行組織考試和命題,甚至不同專業都有不同的考試科目和範圍。西方的標準化考試本質上與各高校無關,考試的組織者通常為第三方的專業機構,甚至可能不止一家。比如出國留學需要的英語成績,你可以參加美國的托福考試,也可以參加英國的雅思考試,還有其他。這些成績通常海外的高校都能夠認可。這樣的好處是多個考試機構互相競爭,能夠提供更優秀更高質量的服務。

中國的高考雖然是選拔型的,但組織者卻是政府。作為選拔人才的高校,卻十分自主權。除了將專業劃分為文科和理工科,中國的高校基本不能參與考題的設計,也不能根據專業提出對高中不同學科的要求和範圍。除了少許高校少量的自主招生,統一的高考成績是高校招生的唯一標準。考試機構(政府)的壟斷使得中國的高考十分的「隨性」。口頭上打著改革的旗號,年年變動考試形式和範圍。一會兒大綜合,一會兒小綜合,一會兒3+1,一會兒又3+2。考題質量也不穩定,去年太簡單,今年又太難。凡此種種,一言難盡。高一入學的新生不知道三年後的高考到底要考哪幾門,不知道考綱會不會又發生變化。這種莫名奇妙的壓力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綜上所述,由於中國高考成績非標準化且時效性短,加上落後的區分度與頻繁改革造成的不確定性,給中國的考生的發揮實際上造成了許多負面因素。我認為如果將高考的根本制度從選拔型改為能力評定型的標準化考試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考生的利益。當然這種改變勢必影響到高校招生的流程制度,這就得另開一篇來詳細討論了。

有人會問,標準化考試看起來是西方國家在搞,是否真的適合中國的國情?其實中國本身就有大量的類似標準化考試,比如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如教師資格考試,醫師資格考試,甚至考駕照等等)。在教育領域也有著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也有主辦方也不限於政府而屬於第三方的,比如精算師考試,乃至各種受承認的智商測試等等。可見中國完全有能力也有經驗舉辦能力評定型考試,而這些考試的成績(或取得的資質)都是長期有效的。所以把高考從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轉為高中畢業生能力測試是完全可行的。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9/177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