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河南村鎮銀行風波,能得到什麼教訓?

要迅速吸收存款,最大的利器就是存款利率。於是一些村鎮銀行一年期利率就可以給到4%以上,5年期利率甚至可以給到5.4%以上,明顯要比市場高出很多。

在存款規模擴大之後,放貸的門檻也會相應地降低,這種做法在整體經濟環境比較好的情況下,問題被掩蓋。一旦大環境出現變化,企業的經營狀況普遍不太理想了,許多貸款人還不起了,壞帳就會大面積出現,資產端出現風險進而影響銀行儲蓄負債端的償付能力。

從監管部門公布的數據來看,除了河南發生問題的這幾家村鎮銀行之外,實際上目前有不少村鎮銀行都存在一定的風險。

作為普通儲戶,普通投資人,很難具備專業的技能去評估哪一家銀行更安全、可靠。但常識就告訴我們,存款就找規模大、品牌響亮的國字大銀行肯定更安全,不過就一定要接受收益率低一點的現實了。因為魚與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如果一定要追求高的儲蓄利率,那就只能準備好承擔相應的風險了。

我們也不妨看一下海外成熟市場的相關經驗:

美國作為最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體系的國家,為了應對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建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專門為存款性金融機構的存款提供保障,不接受來自國會的撥款,資金全部來源於銀行和儲蓄機構繳納的保險費以及投資於國庫券的收益,其不以盈利為目的,旨在維持並促進國民隊金融系統的信心。目前,FDIC保險基金總額超過440億美元。

2008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對存款保險制度進行了更加嚴苛的完善:存款保險額度由原定的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存款保險準備金率(即聯邦存款保險基金的資金量/總保險金額)由原定的1.15%提高到1.35%,並取消了原定1.5%的上限;取消了在準備金率高於1.35%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必須向銀行派發紅利的要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不再依據銀行的國記憶體款總量,而是依據銀行的總體負債來徵收保費。

由於美國銀行業較早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儲戶們都習慣了貨比三家來找利率高的銀行來存款。在存款保險制度的覆蓋下,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小銀行開業和結業,銀行倒閉常態化,儲戶們也見怪不怪,追求安全的儲戶通常把錢存在超級大行,儘管利率相對較低;而追求小銀行高利率存款收益的投資人,遇上了銀行出問題,就安心等存款保險走完流程來賠付,若是存款在單一銀行超出保險最高額度的富人,那麼也只能是風險自擔,或者說是自認倒霉了。

說到風險自擔,就不得不提一下國內「理財產品」的概念,這在全世界範圍內是獨一無二的中國特色產品。這些過去由銀行、券商、信託提供的各類預期收益型和淨值行的理財產品,其實就是一個以債券(或者是加上一些類債券的非標準化債權)的投資組合,也是投資者間接參與債券市場的重要途徑。

銀行理財產品是中國特色的投資工具,歐美已開發國家沒有。我國目前的本地銀行過去的理財產品主要有兩類,一是通過銀行自身的資金池子的運作來為客戶提供低風險的固定收益解決方案;二是通過「銀信合作」或其他形式的通道來提供的風險從低到高的不同的本地化投資解決方案。

第一種其實就是在我國利率沒完全市場化之前的一種變通做法,投資者承擔的是銀行的信用風險,取得的回報通常略高於同檔次的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投資者是可以將其作為資產配置中保守型的類別的一部分的。

第二種要複雜得多,這些解決方案通常是在我國金融行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現實下,銀行通過信託公司作橋樑提供資本市場解決方案的嘗試。過去,投資者往往把此類銀行理財產品看作無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信託公司也往往通過自己的直銷團隊或通過第三方理財機構大量發行此類以非標準化的融資為主的產品,投資的門檻為人民幣一百萬以上。

這些常見的「固定收益」型信託理財產品,亮麗的「預期收益率」曾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其實它們多是以下一種貸款型產品或幾種的混合:

(1)房地產信託貸款

此類產品中,信用主體是房地產開發商。投資者到期能否取得本金和預期回報要看開發商能否到期還款付息。近期,恆大、寶能、華夏幸福等過去比較進取而激進的開發商紛紛出問題,債務違約頻發,涉及的房地產信託產品許多都已經不能按期兌付了。

(2)城市投資信託、礦產投資信託、委託貸款信託

信用主體當然也就是這些借錢的主體,它們的還款能力和意願決定了投資者的本金安全和預期收益的實現。

(3)股票質押信託

往往是非流通股票(已上市的大小非流通股或是未上市的股權)的質押融資,它既是貸款又有標準化的證券。一旦借款人因各種原因無力還本付息,這些非流通股份的變現肯定不會那麼順利。

近期,安信信託、四川信託、民生信託、中融信託等已經接踵暴雷。這些出問題的信託公司每家都有幾百億的違約待付。

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發行或代銷的上述「固定收益」理財品種正在淡出,從取而代之的是由所屬理財子公司發行並主動管理型的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產品系列從風險較低的以投資債券為主的,到股債混合的,也有進取型做全球資產配置的,這些產品的最終報酬率多取決於資本市場的表現,也還要看投資管理人的能力。無論如何,理財產品過去的「剛性兌付」已經被打破了,投資者們也開始習慣了。

國內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正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意味著監管者逐步放開對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不同的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不得不以提高存款利率來吸收存款,這對於儲戶來說是好事,可以在貨比三家的談判中處於優勢地位,從而讓定期存款獲得相對較高的回報。但儲戶與投資人認為銀行存款100%安全的思維定式也是時候改變了,所以取而代之的應該是秉持「高利率意味著高風險」的常識,在自己能承擔風險的範圍內選擇適當的金融機構,因為,定期存款某種意義上也是投資理財的一部分,風險意識必不可少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FT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23/177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