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一杯茶里有多少蟲子痕跡 答案你可能不想知道

我大概會永遠記得那個秋天的上午:我走進辦公室,像往常一樣給自己泡了杯茶,一些茶葉碎在水面上漂了起來。喝了一口之後,我注意到水面上的一片碎屑的形狀不太妙:棕褐色、分節、長毛。憑藉我淺薄的昆蟲學知識,這大概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某隻不幸個體的一條附肢——說得更直白一些,這是一條蟑螂腿。

在食物中吃出蟲子或許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事情。事實上,食物中蟲子碎片的豐富程度基本超越了你的想像。以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標準為例,平均每100克巧克力中,只要蟲子碎片的數量低於60個就算合格。除此之外,更讓人無法注意到的,是食物中另一種看不見的蟲子痕跡——在最近發表於《生物學通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在一個綠茶茶包內,檢測出了400多種蟲子的DNA。

嚴格意義上的昆蟲只包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內的物種,我們常說的許多「蟲子」(例如蜘蛛和蠍子)都不在此列。本文主要討論陸地節肢動物種群的多樣性,因此文中的「昆蟲」泛指通俗意義上的,容易令部分人群毛骨悚然的「蟲子」們。

DNA隨風飄逝

首先,你可以放心,這項研究找到的是蟲子的DNA,並不代表茶包里有400種蟲子的碎片——至少不是那種肉眼可見,會導致心理或生理不適的蟲子碎片。

曾有研究推測,一個人平均每小時會脫落大約20000000個皮膚細胞,其中包含了巨量的DNA片段。其他生物也是一樣:即使是一隻非常小的昆蟲,一生中也在不斷將富含DNA的外殼、唾液、血淋巴(蟲子的「血液」)甚至糞便排放到它生活的地方,這些DNA碎片會分散在水、土壤甚至空氣中,被稱為環境DNA(eDNA)。

這些「隨地亂扔」的DNA徹底改變了生態學家監測和追蹤野生動物的方式。研究者不需要苦苦蹲守在監控前,而是可以通過環境採樣發現動物生活的痕跡。今年早些時候,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者曾在哥本哈根動物園的3個不同地點分別採集了幾十份空氣樣本,從中檢測到了49個物種的eDNA。其中不僅識別出了動物園內飼養的動物,還檢測到了在動物園附近生活的野生動物,甚至還有動物的食材——例如雞肉和牛肉——的DNA碎片。

而這次研究者在茶包里發現的,也正是蟲子的eDNA。

亨里克·克雷溫克爾(Henrik Krehenwinkel)是德國特里爾大學(University of Trier)的遺傳生態學家,從本科時開始,克雷溫克爾就對昆蟲很感興趣,尤其是它們如何因人類的影響而變化。已經有大量研究發出過警告,昆蟲的多樣性和數量都在加速減少,這可能會導致無法估量的生態災難。與此同時,也有許多研究者發現,當他們想更精確地預測昆蟲數量的變化趨勢時,卻缺少長期數據作為支撐。

事實上,這與昆蟲生態學的研究方法息息相關。在克雷溫克爾上學時,想要了解一個地區的昆蟲種群,通常需要採取被動採樣的方法,例如設置一個誘捕器,把蟲子「騙進來」研究。問題在於,無論研究者採取怎樣的誘捕方法,通常都只能窺探到某個特定類群的昆蟲,很難一次獲取當地所有昆蟲種群的數據。

一種常見的昆蟲誘捕裝置

另一個麻煩的地方在於,昆蟲與植物互動的方式多種多樣,也許是食用、授粉或是在植物上「安家」,但無論是哪一種關係,誘捕器都很難告訴我們。

因此,包括克雷溫克爾在內的生態學家對eDNA抱有很大期望。理論上講,節肢動物在葉片表面留下的咀嚼痕跡或是糞便中,應當保存了大量的DNA碎片。

茶包里的生態故事

在德國特里爾,有一個植物標本庫。在35年來,這裡的管理員致力於收集德國各類植物的標本。克雷溫克爾開始思考,是否有可能從這些標本上提取到節肢動物的DNA。一個簡單的測試就給出了答案:這些樣本完美地留下了節肢動物的DNA碎片,甚至足夠研究者重建過去35年來德國森林生態系統中昆蟲群落的變化。

這樣的成果的確有些出乎克雷溫克爾預料。畢竟已經過去了35年,如果是在室外,葉片上的DNA碎片會很容易被紫外線分解或是被雨水沖刷掉。他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植物標本儲存在乾燥和黑暗的環境中,讓DNA可以比較穩定地保存下來。這讓克雷溫克爾想起了另一種同樣儲存在乾燥、黑暗條件下的植物製品——茶。

相比植物標本庫的標本,茶葉的獲取難度瞬間降低了——研究團隊幾乎是隨便在當地超市買了幾十個茶包,包括不同品牌的兩種綠茶和一種花茶。與典型的eDNA檢測過程不同,研究者並沒有清洗植物材料(或者也可以說是泡茶?)並過濾浸泡液中的DNA顆粒,而是直接嘗試從茶葉碎中提取DNA。

當然,其中絕大多數DNA都來自植物自身,但研究者利用昆蟲與植物DNA的一個關鍵序列差異,識別出了其中非常少量的來自昆蟲的DNA。在所有的40個茶葉樣本中,總計回收了3264種節肢動物的DNA片段,覆蓋了3個綱、22個目的1279個物種。僅僅在100毫克的綠茶樣品中,就識別出了400多種節肢動物的DNA痕跡,蜘蛛、蟑螂、蟎蟲、蒼蠅、蝴蝶、螳螂等等都有。

說實話,克雷溫克爾也被這樣的數字驚呆了。他和同事懷疑,是茶葉的加工方式導致了這種驚人的多樣性——當茶葉被磨碎時,來自整個種植地區的DNA被混合在了一起。換句話說,從一個小小的茶包里,我們也許能一窺整片茶田的昆蟲生態。

喂!三點幾嚟,做*啊做!觀察茶田生態系統先啦!

每一個茶包里也許都包含著一段當地生態系統的故事。無論是從博物館裡的植物樣本,還是從茶包里的茶葉碎片,研究者都希望能夠閱讀出更多關於昆蟲的重要信息——你或許不喜歡它們,但它們在看不見的地方支撐著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關於對這項研究的感想,這裡摘錄一段《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與研究者的採訪:

記者:「最後一個問題,你愛喝茶嗎?」

克雷溫克爾:「我喝咖啡比較多……」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環球科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28/178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