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大衣哥的慈善為什麼會失敗?

作者:

大衣哥在通過唱歌出名致富後,事實上成為了當地最重要的慈善家。

不過,從村民的反饋來看,他的慈善事業是失敗的。善良的願望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與初心背道而馳。

大衣哥捐款50萬,把村裡的爛路修好了,這條路以他的名字命名,路旁邊修建了一塊碑來紀念。結果沒幾天,這塊碑就被砸了,被掀翻在地。村民抱怨他的路修得太少了。

他拿出140萬,幫村里建了幼兒園、健身中心,解決了村裡的用電和灌溉問題。村民依然不滿意,希望他能給村里每個人發一萬塊錢,一人買一輛小轎車。

他給村民們提供無息貸款,結果大家紛紛借錢不還。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慈善行動,為什麼就失敗了呢?不光被幫助的人不爽,大衣哥心裡也充滿了不滿。

實際上,慈善的失敗並不是個案,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有一本書叫《白人的負擔:為什麼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講的就是西方對非洲大規模援助的失敗。自五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和其他國家給了非洲總計近兩萬五千億美元的援助,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為何在過去的50年中,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然無法為孩子們買到價值12美分的藥品來減少瘧疾死亡的病例;無法為貧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帳;無法為新生兒母親提供3美元的補助來預防500萬嬰幼兒的死亡?充滿同情的善舉無法為亟須幫助的人帶來實惠,這正是悲劇所在。

大衣哥做慈善也許不夠專業,但是,那麼多公益領域的西方專家和精英,為什麼在援助非洲這件事情上,也失敗了呢?

很多人可能會像背課文一樣提出一個正確答案: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那我們來追問一下:為什麼呢?

大衣哥的慈善行動花的是他自己的錢,並沒有像不負責任的官僚一樣浪費資金。錢要用在刀刃上,他把錢用來修路、辦學、解決村里用電和灌輸問題。

這在旁觀者看來,無疑是經濟的,是有效率的,是符合村民的普遍利益的。

為什麼換來的卻是抱怨和不滿呢?

因為許多人的欲望並沒有得到滿足。別人的欲望是你送他一輛汽車,給他發一萬塊錢,結果你做的卻是修路建學校。

當一個人的行動不符合他人的期待,人們就可能對他產生不滿。

真實的需求是通過行動——具體來說,也就是購買來體現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辦法知道一個人最迫切的需求。

他可能既想要修好路、建好幼兒園又想要一輛小轎車或者一萬塊錢。

你沒有辦法知道他最迫切的需求是哪一個,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只有在付費的那一刻,需求才會得到驗證。

當手段達不到目標,就是對資源的浪費。比如你生日我送你一本《聖經》,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拯救你的人生,結果你是堅定的無神論者,把書扔進了垃圾桶。如果我的目標是幫助你,那我就浪費了資源。

當然,我的目標也可能是其他,比如滿足我自己給你送禮物的願望,這就不存在浪費了。但是,免費的贈送滿足了我自己的願望,卻可能完全不符合你的期待,讓你產生不滿,認為「這不是我想要的」。

這就是慈善的第一個問題,沒有辦法搞清楚並滿足人們最迫切的需求。

就像Moyo在《無用的援助》一書里提到的,負責援助的西方科學家發現非洲某地嬰兒死亡率高,是因為水源不清潔,於是給了一筆錢讓當地人清潔水源。結果當地人卻用來買女人,他們認為解決嬰兒死亡率高的方法就是多娶老婆多生育。

你認為的需求≠對方真實的需求。於是你的幫助也就失去了意義,吃力不討好。

慈善會失敗的第二點原因是倫理上的,那就是免費的福利往往會敗壞人們的工作倫理。

大衣哥的慈善就相當於一種福利。村民可以跟你借錢不還,為什麼還要辛苦工作?村民拿著手機可以免費拍你賺錢,為什麼還要去搬磚?

免費的福利,會助長人們的貪婪與懶惰,敗壞人們的德性,讓人們喪失個人責任感。

如果在家就能領政府的救助金,工人為什麼還要辛苦工作,企業家為什麼還要冒險創業?

殘酷的市場競爭讓人們互相協作、辛勤工作、積極向上;出於善良願望而進行的慈善與福利卻會讓很多人變成寄生蟲。

就像西方國家收留大量的難民,給他們發福利,換來的卻是恩將仇報。

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人的需求是無窮無盡的,人的行動是有慣性的,這種慣性,是受激勵機制影響的。

我今天通過工作賺了一百塊,我還想賺一千塊,於是更努力的工作。

我今天免費從大衣哥或者國家那裡拿到了一百塊,我還想要一千塊,我就會習慣性的要求他們接著給我發更多福利。如果得不到滿足,人就容易產生怨恨。

一些讀者為什麼看到作者的公號文章收費一元就憤然取關?就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免費。

小孩為什麼可以因為爸爸媽媽不給自己買心愛的玩具而大發脾氣?就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索要來免費獲得,並認為這種方式天經地義。

並不是人性有多麼邪惡或者黑暗,非洲的窮人、大衣哥周圍的村民或者你不買他就生氣的小孩子就比其他人道德低下,而是激勵機制在影響人的行為。

與其深刻的去挖掘人性,不如反思一下:我們每一次出於善良的願望而採取的行動,是不是真的能實現我們的願望,讓我們自己或他人變得更好?

比如說,禁止漲價,能不能讓窮人買到便宜的口罩?打擊炒房,能不能讓更多人的買得起房?最低工資法,是不是真的提高了窮人的收入?

這些出於善良願望而展開的行動,是心想事成,還是事與願違?

回到慈善,問一個具體的思考題吧:比爾·蓋茨的才能、馬雲的時間、巴菲特將來的遺產,是用在公益上,還是用於商業,哪一個選項能幫助到更多窮人,能更深刻的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不管是大衣哥的故事,還是援助非洲的失敗,都提醒我們同一個道理:想作惡時固然要有恐懼之心,欲行善時也要斟酌審慎。

因為良好的意圖,從來就不能夠保證良好的結果。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31/1783124.html